張 曉
(貴州醫科大學神奇民族醫藥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在現代經濟社會,民法為保護公民私有財產奠定了法律基礎,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目前民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還不夠完善,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權益,確保私有財產安全,減少糾紛的發生,還需要不斷完善民法中對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條款,為保護公民財產權益提供有力保障。
財產權是很重要的民事權利,政治法能夠確保人身自由,而民法可以確保財產安全。關于財產利益糾紛,應按照民法規定來解決,保障財產的合理分配,建立安全科學的財產保護體系,民法對財產的保護是其他法律不可替代的。每個公民都有私有財產,這些財產必須是個人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的,其他人不得侵害。私人合法財產是受法律保護的,民法中對私人合法財產的保護指的是: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占、哄搶和破壞私人合法財產。私有財產一般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藏、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及其他合法財產[1]。如果個人合法財產受到其他人的侵占、哄搶和破壞,可以依照民法典的法律規定對公民財產權益予以保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要,所以必須對民法典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財產權是人身權的對稱,它具有物質財富的內容,私有財產不僅關系到人們生存質量和生活的改善,也是市場經濟得以運轉的最重要的條件。公民如果想要獲得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應該具備獲取財產的能力,并保障財產的安全。如果私有財產權益得不到保護,就會影響公民私有財產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破壞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2]。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保障人們的私有財產合法權益,需要發揮法律的保障作用,給財產權的不同主體以同樣的法律保護也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公民的財產權益,從獲得時開始,于喪失持有時終止,法律本身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但可以通過對私有財產的各項保護措施,保障和促進市場經濟中的個體經濟發展,對維持良好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財產權作為公民的一項重要權利,保護好公民財產權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全面發展,想要實現全面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需要憲法、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等領域實行不同角度的全方位保護,而民法在保護財產權中是最為重要的[3]。
民法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范圍比較寬泛,具有廣泛性,財產權除了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藏、生活用品、文物等,還有經營取得的收益,以及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和發明權等,這些都具有私有財產的屬性,這些權利都屬于民法所保護的范疇。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財產權的屬性也有了更多的類型,民法中對于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權益的范疇也在不斷擴大,財產權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幾大類,這些都是與公民經濟利益相關的民事權利,不同的社會有不同性質的財產權利,財產權的保護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民法對公民合法財產權的保護,是公民順利開展生產生活的有效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法對公民的私有財產保護一律平等,公民對自己的合法財產有支配和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也有創造財富的自由[4]。當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受到侵害時,都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財產權益,如通過訴訟形式保護自身利益。
公民法律意識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法律建設程度的重要標準,要想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要求全體公民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2]。在我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遵循法律規定,但是當前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尤其對自身合法財產權益的保護缺少法律認知,這就要求公民要增強法律意識,學習法律制度。
私有性是私有財產的最大特征,當公民合法私有財產被侵害時,如果不主動維護自身財產權益,現有法律很難幫助公民監督權益是否受到損害,這樣就會導致法律監督的缺乏。
公民的財產權益得到落實才是公民的真正權利,民法中對于財產權的保護不僅僅靠單純的法律條文,還需要讓公民通過法律的保護真正實現這項權利,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公民在私有財產權利受到侵害后,不能有效維護。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公眾對民法的認識淡薄,很多人對自身財產權益都缺乏保護意識。例如,在微信營銷中,一些原創材料在未經作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使用轉載,網絡媒體發達,傳播速度快,財產權被損害的情況下,維權也成了非常困難的事情,而破壞別人私有財產的公民同樣法律意識淡薄,對侵害他人私有財產的嚴重性意識不全面。所以,要充分發揮民商法的保護作用,需加強法制宣傳,如建設專門的普法網站,或者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各大視頻APP、廣播、電視等融媒體途徑,將民法的細節和保護措施以視頻、圖文的形式普及給大家,促使公民全面懂法,提高每個公民的法律意識。
公民的財產權需要國家法律來保障,由于私有財產的特有屬性,政府可建立保護私有財產的監督機構,提高法律的監督力度,對于社會上的違法行為,主動進行打擊和監督,確保公民財產權都能夠得到法律保護。法律的有效監督能夠確保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相關機構做好監督工作,能夠創造健康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民法的保護范圍目前還不夠完善,對于一些新生領域的保護條款還不夠健全,當公民財產權受到侵害時,導致無法可依[1]。隨著財產問題的頻頻出現,需要明確劃分財產歸屬范圍,解決因財產問題出現的分歧和矛盾,及時完善民法法律制度,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侵害公民合法財產權益。
公民的財產權利通過落實到實踐中,才能確保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一旦出現經濟糾紛,法律能夠保障經濟活動更安全地進行,法律條文也不只是一紙空談,而是真正保護人們合法權益的盾牌[4]。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司法實踐對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有著重大意義,如果宣傳不能制止違法行為,司法的強制性特點能夠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不受損害。通過在司法實踐中落實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才能夠真正樹立法律的權威性,讓公民學會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自覺遵法守法,健全我國的法律建設,構建和諧發展的法治社會。
民法是保護私有財產的重要法律依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法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維護公民合法財產權益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明確民法典中的缺失,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完善法律體系,優化法律條文,豐富民法內容,健全民法體系。在民法落實過程中,培養公民保護自身財產意識,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充分發揮民法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作用,推動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