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妮
(中共沁水縣委黨校,山西 晉城 048200)
隨著大眾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民事侵權案件更加關注,尤其是高空拋物侵權案件,受涉及對象不確定與損害結果嚴重性等特征影響,更是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回顧濟南菜板傷人案與重慶天降叉衣棍案及煙灰缸案等典型案例,可見高空拋物行為的致命性與責任界定的難度。雖然可依據建筑物責任等規定進行損害賠償責任的判定,但高空拋物行為終究與建筑物侵權行為與共同危險行為等存在差別,因此還需加強對相關規定的完善,以實現對各種高空拋物行為的有效約束。
高空拋物侵權行為,是指從建筑物中拋出的物體導致他人人身財產受到損害的行為。物品是人為拋出的,而不是自然墜落的。從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特征入手分析:一是拋物是行為人的故意與過失的積極行為,兩種行為主要通過是否以損害結果為目的進行區分;二是從建筑物中的拋物致人損害,因此該行為的范圍是法定的,通常以一般侵權行為去界定高空拋物侵權行為;三是侵權行為人的無法確定性,即具體負有賠償義務的行為人無法明確;四是只有確定了拋物行為致使他人人身財產受到損害,行為人才需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拋物行為未造成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害,就無需賠償受害人[1]。
損害事實包括財產與非財產的損害,而高空拋物行為造成的損害,有突然性與嚴重性的特征,是受害人不能預見性與輕易性躲避的,輕微的物體從建筑物內落下,也會對受害人產生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首先從財產損害入手分析,受害人受到經濟上的損失,包括財產損失與人身損害兩種,我國有全面賠償的規定。其次從非財產損害入手分析,受害人除財產損害外受到的損害,包括悲傷與恐懼等精神損害,不適用全面賠償的原則,但法律對精神損害賠償是有明確規定的[2]。
高空拋物行為是構成損害事件與損害事實的直接原因。與建筑物侵權行為不同,高空拋物侵權行為不是建筑物本身引起的損害侵權行為,而是人的積極行為。
拋物行為與損害事實間存在因果關聯,但在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況下,并不是所有可能實施加害的行為人,都與損害事實存在因果關系,只有真正實施拋物行為的侵權人,才與損害事實存在因果關系。只有受害人的損害事實,是由高空拋物行為人造成的,才能追究侵權責任與要求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害,則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侵權責任追究。在認定拋物侵權責任時,需平衡行為人與受害人的利益,再圍繞補償受害人人身財產損害的目的,盡可能小范圍地確定侵權責任主體,因此行為推定應當謹慎,以此合理確定行為人承擔的責任范圍。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是在高空拋物侵權案件頻繁發生,不同法院審判結果不同,當事人陷入上訴再審的長期糾紛中時,為了統一審判依據,實現對受害人的有效救濟,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該項侵權責任法。雖然該項規定彌補了法律的空白,但在責任承擔范圍與方式及免責事由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該項規定將從建筑物中拋出與墜落的物體認定是高空拋物侵權責任致害的原因,因此從侵權行為人的主觀層面入手,可將侵權行為會造成的損害原因,分為以下兩類,一是故意拋擲物品的行為;二是使物品墜落的過失行為。再從過失行為的角度分析,首先區分墜落的物品,是否是建筑的固有組成部分,固有組成部分發生脫落后,需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五條的規定,認定由建筑物負有管理職責人員或建筑物的所有者負責承擔侵權責任。若是建筑物外的物品墜落,可以認定為行為人的拋擲行為,并按照《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定進行審判。第八十五條與第八十七條的規定界限模糊,存在內容重疊的問題,直接限制了其應用推廣。因此第八十七條規定內容還需進行細化,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的定義相對模糊,建議完善修改為拋擲而下的物品給他人造成損害后,由拋擲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當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行為人時,對能夠充分證明不是行為人的住戶排除在外,對存在加害可能性的建筑使用人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在損失補償多少的范圍界定方面相對模糊,導致不同法院對承擔責任的判決結果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當加強對責任承擔范圍標準進行細化,以確保判決的公正性。首先應當豐富保險等對受害人的救濟方式。在以往的侵權法理論中,獲得保險金救濟的受害人,仍能夠獲取侵權賠償,因此補償責任屬于補充性的責任。當受害人得到其他救濟外,此部分將無需由存在加害可能性的建筑物使用人再次補償。其次明確補償責任的限度,當受害人的生活并未因損害而產生困難,但賠償責任反而會給行為人造成經濟負擔的情況下,則無須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最后補償責任的目的,是為了受害人與可能實施加害行為人共同分擔。因此當受害人無獲取救濟的途徑時,應當由雙方各自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合理分擔,即受害人承擔一部分損失。唯有依據案件事實與充分協調雙方的經濟狀況,才能達到公平公正的法律判決。
在高空拋物侵權責任的審判中,出現無法確定具體侵權責任人的情況下,需將侵權行為發生地點一定樓層以上的住戶判定為責任主體,并由其共同承擔責任。但學術界認為承擔方式的明確依據,應當以按份責任為主,而不是連帶責任。首先從按份責任入手分析,行為間無共同的過錯,各主體根據過錯承擔責任,除真正侵權行為人外,其余間無聯絡性的損害。其次本著公平原則進行責任判定,對受害人與行為人雙方是公平的,而要求非實際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則是不公平的。最后基于按份責任的承擔,更利于法律判決的執行。大部分住戶均能承擔較小的風險負擔,促使法院的判決得到及時的執行。而基于連帶責任的判決,對于未實際造成損害的大部分侵權人來說,無疑會抵制法院的判決。侵權責任法的施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救濟受害者,彌補其受到的損失。基于按份責任的承擔方式,能夠確保法院判決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更適用于對可能實施侵權行為的加害人的補償案件處理。
從高空拋物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入手分析,首先能夠證明居住位置與損害發生地點,而在客觀上無法實施拋物侵害可能的證明,則可以免除侵權責任。其次能夠提供無法實施拋物行為的時間證明。同時提供無法占有損害發生之物可能性的證明。最后舉證真正的侵權行為人,經過審查確定后,其他人也可以免責。免責事由盡可能地規避了無實施加害行為人的責任,但與侵權責任法的原則相違背。因此還需加強對免責事由內容的明確與細化。加害人難以確定的情況下,高空拋物的侵權行為將難以做出具體的審判,因此造就了該侵權行為的特殊性。高空拋物行為主要以行為推定為主,而不是以因果關系進行推定,只要被告提供自身行為與損害事實無因果關系,即可免除承擔責任。將因果關系作為舉證事由,依據被告的言辭自由裁量,當法官對因果關系的認定較為寬松時,即可出現免除責任分擔的情況,受害人的賠償將得不到有效的救濟。將自身是否為行為人作為免責的證據,且為唯一的免責事由,極易出現真正行為人逃避責任的現象,對其他被告來說是不公正的。因此應當細化對“舉證真正行為后,其他人即可免責”的內容規定。依據行為推定高空拋物侵權,是為了發現真正的行為人,僅讓業主提供自身行為與損害無關聯的證據,是不能被免責的,會極易出現全體免責與權利救濟無效的情況。而這一舉動更激起了業主找到真正行為人的積極性,如提供墜落物為特定人所有的證據,即可免除其他業主被告的責任。同時也會對業主的高空拋物的行為起到規范的作用。
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尚未完善,尤其是遇到高空拋物侵權責任案件的審判時,侵權責任法的不足之處逐漸暴露。對拋物侵權責任的判斷是復雜且繁瑣的過程,需綜合公平性與利益協調性等原則,尤其是出現侵權行為人不確定的情況下,更應當加強對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細化,以凸顯法律規定的合理性與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