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龍
(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黨校,海南 保亭 572300)
生態文明法律保障體系的建設工作中,應完善體系內容、構建方式、理念等等,不斷優化有關的法律保障體系,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根本上杜絕出現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問題和不足,促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高效化發展、良好進步。
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來講,主要目的就是促進物質、精神文明的進步,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互,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氛圍,從根本上達到經濟有效、社會公正的良好生態循環形式,是促使社會文明發展、生態進步的重要措施。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強調尊重、順應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促使物質、精神文明的進步,使得人與自然之間能夠和諧相處,給予了生態環境內在價值一定的肯定,在合理保護環境的同時促使其持續性、穩定性地發展進步。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能夠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還能使得人們更好地轉變自然價值觀,在自然價值觀發生轉變的情況下,原本的法律制度已經不能和時代發展之間相互適應,需要進行合理的更新處理,完善法律保障體系,促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良好改善和轉變。
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缺少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經常會發生流于形式、不能合理落實工作的現象,難以針對粗放型生產的環境污染問題、能耗過高問題等進行合理的控制,缺少懲罰、管理的依據,很容易導致生態文明建設受到影響。而在構建法律保障體系之后,就可以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特點和情況,為各項工作的實施和開展提供一定的基礎保障,尤其是面臨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企業,可以按照法律制度進行懲罰、管控,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還能形成良好的基礎保障作用,從根本上提升各項工作的質量、有效性[1]。
為了確保在生態文明建設期間能夠構建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應遵循基本性的原則,完善其中的體系內容與模式,在健全法律保障體系的情況下,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和約束作用,保證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有效性執行。具體的構建措施為:
為了更好地構建法律保障體系,應該遵循基本性的工作要點。首先,應該按照生態優先的要點開展工作,將生態效益放在經濟效益之上,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完善法律制度中的環境保護的內容、規范和要求,如果出現經濟發展、環保之間的矛盾問題,必須要首先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以免出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或不足。其次,應遵循預防生態環境惡化的基本要點,統一相關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標準、法律制度要求,將預防生態環境惡化當作是核心部分、主要的部分,在建立有關法律制度體系的情況下,更好地改善生態環境,對其進行保護和完善。最后,應該遵守生態民主的基本要點,在制定環保政策、法律制度的過程中,給予社會群眾一定的參與權利,在社會群眾的環保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就可以尋求法律援助,在保護群眾權利的同時,使其更好地參與到環保監督活動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的幫助。除此之外,在構建法律保障體系的過程中,還需遵循共同責任的基本要點,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在責任范圍之內發生環保問題的情況下,就要處罰負責人,確保工作的進一步有效開展[2]。
構建有關生態文明法律保障體系的工作領域中,應重視地方法規內容的建立和完善,為地方的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導。首先,在建立地方法律制度的過程中,應該出臺有關的法律條例,將國家的法律當作是基礎部分,提供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指導,完善有關的法律制度內容,在內容中明確具體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未來發展目標、主要的工作原則,為各個主體設定主要的工作權利和義務,在條例中全面覆蓋各項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管理內容,主要涉及環境治理的法律制度、污染問題防治的法律內容、生態資源保護的法律內容、能源利用的法律內容等,為地方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指導。其次,在完善有關地方法律制度期間,應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將區域環境治理當作是主要的部分,設定有關的環境保護、污染預防的法律制度,在地方出臺有關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的法律制度,結合當地區域的情況完善并且修改法律的內容,便于開展指導和管理工作,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能夠高質量、穩定性地執行[3]。
為了更好地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保障體系,應重視有關執法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保證執法制度全面性和完善性的情況下,增強各方面的執法工作效果。首先,應重點創建常規性的執法監測系統和機制,在完善常規執法監測體系的情況下,強化對環境問題源頭的控制,系統化開展企業生產監測工作,尤其是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必須要定期開展廢棄物檢查工作(其中包括廢液檢查工作與廢氣檢查工作),一旦出現結果不合理、不合格的現象,就必須要停止生產[4]。與此同時,有關的執法人員在工作中還需應用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例如:無人機設備、檢測器設備等等,在全面進行企業生產監測的情況下,如果發現有污染問題,就必須要制止,從源頭方面消除污染問題,保證執法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其次,創建交叉類型的執法工作模式,也就是對縣級、省市級的執法人員進行抽調,組建成為中心的執法小組,在執法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企業有污染問題但是不嚴重,就可以通過發函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改正的空間,調整生產行為,杜絕環境污染的問題。
如果企業的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就要進行相應的懲罰,并且公開懲罰結果,起到法律制度的震懾性作用。最后,在執法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工作效果,應開展執法工作的監督活動,將紀檢監察的機構當作是主體部分,成立有關的巡視工作小組,在合理進行執法巡查的情況下,及時了解執法機構或者是人員的工作不足,及時開展相應的懲罰和處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震懾作用、提高工作效果,使得執法人員能夠按照要求嚴格展開工作,保證各項執法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還應該創建有關的執法考核評價體系和機制,考核評價有關的執法工作是否存在問題或是不足之處,提出有關的整改、完善建議,使得執法工作效果全面提升,有效規避和預防發生相關的生態文明建設執法工作問題,創建系統化的工作模式,統一相關的執法工作標準,嚴格落實有關的法律制度與規定,形成一定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作用[5]。綜上所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合理構建法律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進程中,應著重構建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和機制,健全法律制度內容、強化執法的管理力度,致力于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效果、提高法律制度落實的有效性,以滿足當前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