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雯
(中共新余市委黨校,江西 新余 338000)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嚴重危及社會公眾的生命安全健康,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突發時,政府有必要依法行使緊急行政權,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全力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其中包括對公民部分基本權利加以適當限制,否則,勢必會嚴重影響國家應急處理工作,同時還會損害社會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進而危害社會秩序穩定。因此,在應急狀態下,以暫時限制公民個人一定的權利為手段,果斷采取應急處理措施,迅速控制事件蔓延,恢復社會正常狀態,保障社會公眾集體安全,現已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也是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權衡的必然選擇,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更好更長遠地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基本要求。
當然,暫時限制公民的一些權利必須適度,這是因為對應急狀態下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體現著一個國家法治的高度。在常規狀態下,公權力影響公民個人基本權利的情形尚且難以避免,在非常時期,不同于常態下的治理,政府行使緊急行政權,公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有時一定程度上超過必要限度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限制。比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的地方就有這樣的情況出現。[1]
因此,在應急狀態下,尤其要強調政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在緊急應對突發事件的同時,對政府緊急行政權要依法予以約束,“度”一定要把握好,防止權力濫用,切實維護好公民合法權益。這是落實我國憲法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原則的必然要求。
應急狀態下依法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法定原則。我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只能制定法律。這一規定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供了法律遵循。基于公共安全而出現的應急狀態是一種法律狀態,克減公民基本權利必須要有法律依據,對公民基本權利所采取的限制措施必須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限制范圍必須是憲法和法律所允許的。
二是比例原則。應急狀態下,限制公民部分基本權利不能超出必要限度,政府必須根據突發事件的嚴重性、時間和地域范圍,依法、合理、適當地行使權力,必須在其他手段均不能消除突發事件危害的前提下,才能不得已采取限制公民部分權利的手段,即目的與手段之間要平衡。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約束行政機關的行政應急權,盡可能地把損害公民權利的范圍和程度縮減到最小,以最小成本達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2]
三是權利救濟原則。常規形態下,公民在權利遭受損害后,有依法獲得救濟的權利。但在應急狀態下,基于對公民個人基本權利進行合理限制的必要性,原則上只允許公民對超出合理限度的限制行為行使救濟權,對尚處于合理限度之內的限制行為,司法應當保持謙抑性,這是為了保障政府緊急行政權,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的必要之舉。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應急狀態下,我們越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要切實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環節發力,切實推進依法防控,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第一,堅持立法引領,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供法律支持。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無疑是一次對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大考,同時也是一次對公民基本權利保障能力的大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律體系日趨完善,《突發事件應對法》《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也為應急狀態下公民基本權利保障提供了法律支撐。當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突發事件瞬息萬變,相關法律法規也必須及時堵漏洞、補短板。因此,針對突發事件應急管控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總結經驗教訓,以法治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抓緊修改完善應急管控相關的法律法規。[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要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完善處罰程序,強化公共安全保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這一重要指示,強調了立法作為依法防控疫情首要環節的重要性,進而對完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立法提供了遵循。面對突發事件,首先就是要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從制度層面構建起架構嚴密、科學規范、有序運作的法治機制,這樣才能使各項防控措施于法有據。同時,應對突發事件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公民基本權利法治保障,要抓緊修改完善應急管控相關的法律法規。
第二,堅持從嚴從快,突出打擊侵害公眾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根據比例原則,國家在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狀態下,可以為了保障公眾利益而適度克減公民基本權利。反過來,則可以理解為公民個人享有權利的前提,必須是遵守應急管控規定,維護公眾利益,更多地履行或者承擔一定義務。20世紀以來,我國先后遭受了多起重大傳染病疫情。但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同時,總是少數人違反防疫規定和要求,故意隱瞞事實、逃避檢疫隔離、編造傳播謠言、泄露個人信息、制假售假、妨礙公務,極少數公職人員逃避責任、玩忽職守等等。
急病用重藥,攻堅用重典。針對這些行為,執法司法機關需要進一步從嚴從快執行應急處置法律法規,這樣才能充分彰顯法制權威,才能對犯罪分子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2020年2月6日,“兩高兩部”出臺了《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其中就明確提出了準確適用法律,依法嚴懲妨害疫情防控的十類違法犯罪及其執法司法政策。此外,全國多地也相繼出臺了疫情防控相關政策,進一步細化了對妨害疫情防控相關問題的治理措施。嚴格執行這些政策措施,既能起到及時懲治妨害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作用,還能起到提醒、教育、震懾作用,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整體利益。
第三,堅持寬嚴相濟,依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寬嚴相濟,貫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罰執行的全過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刑事政策。在突發事件應急管控中,司法機關要堅持罪刑法定原則,正確把握寬與嚴的關系,注意克服重刑主義思想影響,防止片面從嚴。應根據突發事件發展和治安形勢的變化,根據妨害突發事件管控違法犯罪的具體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針對違法犯罪要寬嚴相濟,罰當其罪,在保護公共利益,維護公共安全、社會秩序的同時,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基本權益。
堅持依法從嚴,重點是要嚴懲情節惡劣、手段殘忍、主觀惡性深、人身危害性大的犯罪行為,以有效震懾犯罪。而針對主觀惡性相對較小、人身危害性不大、犯罪情節較輕的,比如少數村民擅自設卡斷路未造成不良后果、執法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等輕微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則應體現依法從寬。對情節顯著輕微危害的行為,則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理,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理。
第四,堅持普法先行,增強廣大民眾依法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行動自覺。
社會治理的基礎支撐在基層。突發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是一場人民戰爭,群眾的知曉和理解、關注和參與至關重要。要積極主動開展突發事件應急管控的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一方面,要組織基層開展普法宣傳,靈活運用針對性強、百姓易于接受的各種有效方式,讓每個人都認識到在突發事件管控期間,各行各業的運行和百姓的生活從平常的正常狀態轉到特殊的應急狀態。另一方面,各執法部門要充分運用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多種方式,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深入解讀法律政策文件,選取典型違法犯罪案例開展以案釋法、警示教育,提高宣傳的針對性、覆蓋面,讓每個人知曉什么必須為、什么不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