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紅
(青海警官職業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青海 西寧 810000)
法社會學還被稱為法律社會學,屬于法學與社會學相互融合形成的邊緣學科,其核心思想是把法律置于社會背景中,對法律現象和社會現象存在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引導人們立足于社會整體角度對法律的社會基礎以及作用進行深入研究,進而通過法律對社會問題進行解決?,F階段,未成年犯罪屬于我國社會主要問題之一,其是未成年人身心犯罪不健全的一種表現。就未成年人而言,他們明辨是非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極易被外界各類因素所影響,進而作出沖動行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屬于實施犯罪的內在因素,要想使之順利回歸社會,應做好心理矯治工作。
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心理矯治工作,能夠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1]。導致未成年人做出犯罪行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智不成熟,價值觀念不成熟,同時家庭、學校、社會針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也存在不足的情況。所以,重視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矯治工作,可消除其錯誤認知,有利于防止涉罪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另外,涉罪未成年人回歸社會之后可能會受到外界的歧視,加強心理矯治可引導其正確面對壓力,順利融入社會。
在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下,未成年人犯罪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團體性特點,團體作案除了能夠讓犯罪過程中的恐懼感得到緩解之外,還能夠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同時,部分未成年人因為過早輟學,整天無所事事,于是拉幫結派,經常性地聚集在一起吸煙、酗酒滋事等,通常為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團伙性犯罪,此種偶然性的結合通常會隨著一個犯罪活動的終結而解體。
相關調查表明,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均屬于臨時起意,甚至于只是為了追求刺激與快感,并非系統、完整的策劃,然后開展有預謀的犯罪。同時,許多未成年人犯罪是在同伴的利誘與教唆下形成的,抑或是在同伴面前逞強,害怕被小群體嘲笑、孤立。
就未成年人犯罪而言,無業人員占據86.4%,例如因為各類原因輟學的學生,他們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不強,未意識到自身行為可能會造成的法律后果,同時此類人員極易發展成校園暴力的參與者與策劃者,不利于校園安全。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家庭教育的作用越發顯著。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屬于教育體系中的關鍵部分之一,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深遠[2]。在家庭教育不當與缺乏的情況下,未成年人就極易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許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不重視家庭教育,在缺乏父母管教的情況下,未成年人逐漸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當未成年人性格形成后,父母再進行管教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就家庭教育缺失的未成年人而言,其心理更容易發生扭曲,進而通過一些過激行為體現自身的存在感,再加上年齡偏小,分辨是非能力弱,極易走向歧途。特別是留守兒童以及單親家庭,此類未成年人心理存在陰影,犯罪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家庭教育中過于溺愛和粗暴管教等,這些行為都會導致未成年人養成不良人格,并逐漸演變成引發犯罪的誘因。
有人曾說過:“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雖然學校環境單純,但未成年人待在學校的時間遠遠多于待在家里的時間,因此學校教育對于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影響至關重要?,F階段,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學校為了能夠預防校園暴力的出現,開設了心理咨詢室。但部分學校未設置專業能力強的教師,有名而無實,未展現出心理咨詢所具備的教育與疏導作用,影響心理教育效果。如果學生受到校園暴力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以暴制暴的思想,進而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對于未成年犯罪而言,大多屬于模仿性犯罪,成年人為主要模仿對象?,F階段,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未成年人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轉變,他們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搜集自己需求的各類信息。盡管互聯網提供了便利性,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魚龍混雜,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未成年人分辨是非能力不強,極易在不良信息的引誘下做出犯罪行為。并且,未成年人世界觀還未形成,在拜金主義、損人利己以及享樂主義等相關不良思想的影響下,導致其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外部誘惑增多,部分未成年人未考慮自身經歷實力,為了能夠對非分欲望進行滿足,便做出搶劫、盜竊等犯罪行為。
家庭教育屬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所有教育的前提。正面、合理的家庭教育能夠鋪平未成年人健康、積極的發展道路,滿足他們在成長方面對愛和關注的需求[3]。就未成年人心理而言,充滿著沖突和矛盾,十分脆弱,和諧的家庭可以引導未成年人通過文明、正確的方式解決各類問題。另外,理解與信任未成年人,允許他們適當犯錯才可以使之形成健全的心理,積極面對失敗,并信任父母,遇到問題時主動反饋和尋求幫助,進而避免出現更大的錯誤。所以,構建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可預防未成年人出現犯罪心理。并且,經常性的鼓勵孩子,滿足其幸福感與被關注感,有利于降低犯罪沖動。
學校屬于開展教書育人活動的主要場所。未成年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因此學校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需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4]。在預防與矯治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過程中,學校需增強德育工作。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持續深入,學校應積極開展德育教育活動,轉變傳統只重視智育的教育模式,加強德育和智育的結合,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其能力、思維與素養,展現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進而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另外,增強法制教育。學校應給予法制教育更多的重視,不只是走走過場,而是讓學生能夠知法、懂法、用法,通過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具體教育時,應豐富教育形式,調動學生興趣,通過案例、情境、故事等方法,確保學生能夠在法制教育中不斷加強自身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認識違法犯罪對家庭、自己以及社會造成的危害,以便于加強其守法意識。
社會環境也屬于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能夠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就需要重視對社會環境的優化,積極構建有序、文明以及規范的生活環境,消除會對未成年人產生消極影響的各類因素,減少不良因素可能會對未成年人形成的犯罪誘發與刺激作用;重視朋輩具備的積極影響,加強心理與經濟衛生專業隊伍的構建,展現出心理醫生等相關人員的專業優勢。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展現出集體治療的效果。就集體治療而言,其屬于治療心理學應用十分廣泛的方式之一。
另外,社區矯正機構承擔著幫扶、教育以及矯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職責。對于未成年人而言,其屬于特殊群體,設置心理矯治方案的過程中也需要實現特殊性。心理與思想認識可塑性強屬于未成年人的特點,所以社區矯正機構在矯治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時,需要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全面、系統地掌握未成年人在心理方面出現的變化,做好心理矯治保密工作,尊重涉罪未成年人,并結合其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強的矯治計劃。
綜上所述,法社會學視角下矯治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過程中需做到多方配合,對其犯罪行為與心理發展機制進行深入的探究,結合現階段未成年犯罪心理主要發展趨勢,加強教育,構建完善的矯治制度,形成和諧的家庭、學校與社會環境,進而全面消除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產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