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盧聰
乳源西京古道與周邊村落猶如“一串珍珠”,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的文物資源遺產。充分保護和活化利用,應根據文物的保存現狀和結合當地的特點進行。乳源近年來保護和活化利用古道的成功案例中的一些有深厚歷史文化沉淀的古驛道村落,正像擦掉長期蒙灰的珍珠,展示了歷史原真性文化遺產價值。“借道興村”是鄉村振興戰役的前哨戰之一,有非常重要的偵查意義和突破意義。古驛道開發無論對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改善,還是對全域旅游和紅色文化傳承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乳源西京古道2019年10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遺址類文物,是線性文化遺產。2019年3月至7月,乳源對境內古道進行了普查,古道共有51段,總里程約98.9千米。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乳源西京古道包括梯云嶺古道段和猴子嶺古道段,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東坪鎮,分布在石角塘、梯下、大橋、紅云等村,始建于東漢建武二年(26年),歷史悠久。《萬歷郴州志》記載:“颯鑿山通道,垂利世世……”,東漢建武二年(26年),衛颯任桂陽(郡治在今郴州)太守,開鑿了一條從浛光(今英德市浛光鎮)經乳源至湖南臨武而達京都長安的道路。清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點注本記載西京古道:“西京路,縣西,由大富橋上臘嶺。相傳古西京路,由臘嶺過風門關下至燕口,唐武德間開,歲久臻。嘉靖十二年(1533年),義民劉浚等以石為砌坦;萬歷三十三年,知縣吳邦俊益濶大之。自臘嶺直至宜章二百余里許,楚粵來之人皆稱便焉[1]”。西京古道在唐至清間曾多次重修。梯云嶺段1.9千米,猴子嶺段1.3千米,古道路面用塊石鋪筑,個別地方鑿山石開成,古道普遍寬1米,個別段達2米。乳源境內古道隨著乳源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置縣,在連接地方交通的職能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經過歷代的重修和線路的不斷擴充,主線和支線縱橫交錯不斷發展,其他保存較好的古道有烏桐嶺段1.43千米、續成亭段3千米、納涼避雨亭段0.5千米、樂善亭段約0.2千米、三元壽德亭段約0.2千米、臘嶺段0.8千米、五里橋段約1千米、石門坳段約1.5千米、墳頭坳段約3千米。
西京古道上有眾多古亭,有五里一亭之說。乳源現存古亭9座。有代表性的古亭是梯云嶺亭、猴子嶺心韓亭、紅云村仰止亭。
梯云嶺亭位于大橋鎮石角塘村委會梅子山村南約1.5公里的梯云嶺半山腰處。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由地方鄉民集資興建。建筑南北走向,拱券式造型,拱券石縱聯砌置法構筑,面寬5米,進深7.5米,面積37.5平方米,內空通高4米,兩端門筑成拱券式,門寬2米,高3米。北門兩邊行書陰刻碑聯:“挑負宜息肩,何妨濡滯停步腳;來往當思路,切莫蹉跎誤前程”。亭頂覆蓋厚土,亭內用石板鑲鋪,四邊擺放條石,供路人休憩。亭內有建亭和修路碑。
猴子嶺心韓亭位于大橋鎮紅云村委會猴子嶺頂上,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貢生羅正捐資興建。南北走向,高4.3米,面寬4.1米,進深7.2米,面積30平方米。單間房屋式造型,四邊墻體用條形石磚干砌筑成。穿柱式梁架,灰瓦面,風火式山墻,拱券式山門,門楣陰刻“心韓亭”三字。山墻是疊落三級馬頭墻,兩旁伸出仿木結構式挑梁,墻脊飾石雕葫蘆剎頂。亭內保存有石碑3塊。
紅云仰止亭位于紅云村委會辦公樓旁邊,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地方鄉民集資興建,梁架瓦面曾經附近村民重修。建筑為南北走向,單間房屋式造型,面寬5.45米,進深7.85米,面積43平方米,高6米。四邊墻用條石磚干砌筑成,縱向墻面放木梁架,穿柱式梁架,灰瓦面,雙坡滴水。平梁上置卷曲形叉手,梁架擱于兩坡墻頭。山墻是疊落三級高出瓦面的馬頭墻,墻脊石板雕成向上翹的屋檐狀造型,兩邊伸出坊木結構式挑梁,正脊有石雕葫蘆剎頂,墻中筑拱券門,兩邊門額陽刻“仰止亭”三字和古人“天官踢福”圖象,門簪浮雕雙獅戲球。南門兩邊門柱石刻碑聯:“聊且停滲明月掩映懷始適,偶爾托足清風堪挹意恬然”。亭中存石碑2塊。
乳源西京古道沿途有眾多碑刻,青石石質,以陰刻為主。類型多為修路碑、建亭碑、指路碑、無祀石碑等,年代以清代為主。比較有名的碑刻是:官止亭碑、清烏桐嶺往大坪谷皮坳指路碑、猴子嶺施茶碑、猴子嶺石亭敘碑、樂善亭萬古流芳碑、仰止亭碑、重修梯云嶺碑記、重修梯云記、梯云嶺亭對聯、梯云嶺亭建亭碑記、梯云嶺無祀石碑、修造云梯祠碑、三元壽德亭碑、納涼避雨亭重修路碑、納涼避雨亭歇涼坳碑、清萬福攸同碑、奉茶割路碑記等。
乳源西京古道途中目前保存的石板橋和石拱橋,有蘆竹石橋、通濟橋。通濟橋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鄉民堯仁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被洪水沖毀,二十九年村民集資重建。蘆竹石橋,始建年代不詳,原有四塊并排石橋板,現在僅余兩塊;茶亭遺跡,始建年代不詳,僅余部分殘墻和基址,郵亭和驛站遺址,始建年代不詳,目前皆已消失。
乳源西京古道是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乳源西京古道北段由縣城西大富橋上臘嶺過風門關,途徑龍溪、大橋鎮均豐、白牛坪、樂昌出水巖、梅花、老坪石等地。從表面功能看,南粵古驛道具有交通運輸、傳遞文書、調度軍隊和人員來往四大功能。從本質屬性看,南粵古驛道是國家統一、南北通融、東西匯流之道[2]。乳源西京古道是南粵古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是南粵大地上的人們跨越崇山峻嶺通達西京長安之重要通道,是南粵地區與嶺北地區經濟、文化和人員往來的南北通融之道。是當地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脈絡,是見證乳源地區歷史發展的活地圖。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時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為我們文物保護利用指明了方向。
乳源編制了《西京古道(猴子嶺路段)保護規劃》及《西京古道(梯云嶺路段)保護規劃》《乳源古驛道文化線路保護利用專項規劃》。通過規劃,明確了古道遺產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的措施和要求。
2018年以來,乳源瑤族自治縣整合了縣政府、自然資源局、住建局、農業農村局、交通局、林業局、水務局、文廣旅體局和公路局等相關部門的資金對西京古道沿線資源進行了保護修復和建設。如古道修復、古亭修繕、古橋修繕、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和村莊人居環境整治等。以線帶點,帶動古驛道周邊村莊發展。乳源西京古道沿線的老屋村和深源村是南粵古驛道帶動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也是全國第五批傳統村落,乳源瑤族自治縣優先對兩個村進行了人居環境改善,整合資金修繕了古建筑、古書院、巷道,配建了配套服務設施(如驛站、廣場、停車場和衛生間等)。2018年,由乳源縣民族博物館在西京古道旁的觀瀾書院布展了《南北通融 西京古道》《走讀乳源 源遠流長》展覽對外開放。
結合“乳源首屆西京古道文化旅游節”和“2018、2019南粵古驛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賽(韶關·乳源站)”、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修復利用現場教學培訓班、2018、2019年廣東省(韶關?乳源)環南水湖自行車公開賽、中國體育彩票·2018年南粵古驛道廣場舞展示活動、西京古道越野徒步活動、入選2018中國十大古道、2020年千人徒步西京古道等大型活動和賽事的舉辦,成功擴大了西京古道和這兩個村莊的知名度。
根據2018年廣東省政府提出的“合理選擇數條具有綜合效益的古驛道深度修復活化利用”的工作指示以及2018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大梅關古道、西京古道等南粵古驛道、古村落活化利用力度”的工作要求,2018年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全省打造11條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作為11條重點線路之一,乳源西京古道匯集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古道、古亭、古橋、古村、古廟”,其修復和活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很多村民利用西京古道活化的發展契機開辦民宿和餐館,增加了家庭收入。目前韶關市周邊各大旅行社都有“走古道,泡溫泉”旅游線路。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的體育大賽助推乳源“以道旺縣”“以道興村”,很好地推動了乳源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發展,賽事在當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以前乳源大橋鎮的百姓較多在外打工,整個鎮區缺少活力及產業,民眾對于當地的歷史文化了解不多。隨著定向大賽等重要賽事在大橋鎮舉辦,以及南粵古驛道(西京古道)保護利用工作的開展,大橋鎮這幾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回鄉創業的熱情高漲。如今的大橋鎮,文化濃厚:居民樓上到處掛著“驛道小鎮”“南粵驛鄉”“文化大橋”的燈籠,觀瀾書院、象兌亭等一大批重要歷史遺存被修繕保護;產業興旺:民宿、農家樂比比皆是,極大地增強了當地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該效應由去年幾個村,擴大到今年的整個鎮、以及周邊的鎮區,由點及面,重要賽事活動的舉辦和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給民眾帶來的文化紅利、經濟紅利正在逐步擴展。
西京古道在注重文化生態保護的同時,也加強了自然生態的保護修復。通過近兩年的工作,修復了古道排水通道,打通了古驛道所在地區的泄洪、分洪通道,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對古道沿線的山體結構、水文土壤條件、植被長勢和群落構成、林田類別等現狀情況有了詳細了解,乳源縣下一步將找出古道沿線的生態脆弱點,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增強古道的“自然”屬性,使古道成為自然生態的保護之路。
舉辦南粵古驛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賽加深了群眾了對定向越野的認識和認知,吸引了眾多群眾的熱情參與。體驗組特邀了大橋鎮村民和中小學生參與,參加者流露出的喜悅和完賽后的成功感更能說明定向越野的魅力,群眾積極參與大賽參與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情非常高漲。首屆古驛道定向大賽至今,大橋鎮西京古道先后舉辦了三次千人徒步行活動,其他各縣的相關單位也經常在古道周邊舉行徒步活動、紅色教育活動,這足以說明,定向大賽對體育運動的普及起到很大作用。
自2018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首屆在乳源縣大橋鎮舉辦以來,為延續賽事成效,樹好賽事品牌,乳源更加注重下大力氣推進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二期工程和古道鎮區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對周邊其他鎮區及縣城主城區的改造提質,再次對賽事古道及鎮村街區進行了修繕提升。持續投入對古道及周邊連接線、驛站、節點進行深度打造,以鎮區139項目建設為抓手,設計改造了大橋高速出入口、古道小鎮主題燈飾、古道主題公園、美化綠化了賽事主會場文體廣場、新建美食農貿市場展區、風情商業街區、旅游公路等,進一步提升了賽事的體驗感和視覺感。如今,大橋鎮高質高效完成了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建設和部分古道本體修復等工作。現在的大橋鎮,鎮區容貌煥然一新,客家風情更為濃郁。目前,1條二級旅游公路全線通行,鎮區主干道沿線人行道鋪設、綠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旅游公廁3所,新增游客服務中心1個。
定向大賽同時也給乳源縣城帶來了嶄新的變化,2018年以來乳源完成縣城主城區主干道及建筑外立面瑤族風情風貌改造、“一江兩岸”美化綠化亮化、世界過山瑤風情園文化場所、運動場館建設等。乳源縣城、大橋鎮區因賽事更具風情,更加靚麗多姿。
連續兩年舉辦定向大賽使得大橋鎮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鎮”。比賽舉辦地大橋鎮是兩千年來西京古道經過的地方,為西京古道重鎮,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有“舜帝南巡登高之地”“南嶺觀音洞天福地”“西京古道文化重地”之美譽。
比賽路線整體貫穿乳源大橋村的相關景點,如老屋、文天祥嗣子墓、通濟橋、盤龍祠古道紅色展館、韓坑石溪、韓坑瀑布、象兌亭、瑤山古道、觀瀾書院等,讓參賽者在比賽的同時,充分領略乳源獨特的歷史人文和美麗鄉村風景。
自定向大賽舉辦后,大橋鎮成為打卡網紅鎮,已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共計200多萬人來古道及周邊景區旅游觀光。前來西京古道徒步、旅游的游客不斷增多,大橋鎮民宿、農家樂、餐飲店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花生豆腐、香芋南瓜、三角麥糍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受到游客青睞。
“古道初心路·紅色徒步行”2019年乳源第二屆中國西京古道千人徒步行在大橋鎮舉行。眾多徒步愛好者沿著紅七軍的足跡,健行西京古道12公里,穿越五里橋、東京洞、仙坳頭、瑤山古道四段經典古道線路。他們身著紅軍裝,唱著紅軍歌,行走在這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道上,緬懷革命先烈,領略歷史遺韻,感受古跡遺存帶來的震撼。
定向大賽舉辦期間,古道美食節、農產展銷會、文藝精品演出、非遺文創展銷、成果展等等在大橋鎮文化廣場同時進行。游客們在享受美味的古道美食同時,還能夠欣賞融合了當地民族特色的文化文藝文創作品。
賽事提高了乳源及大橋的曝光度、知名度,喚醒了我們保護和活化利用西京古驛道及古村落的使命感、責任感,衍生了古道旅游這一鄉村旅游新業態,成為推動乳源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的有效著力點、發力點,很好地體現了文旅體的高度融合發展。
綜上所述,乳源西京古道資源豐富,保護與開發、活化利用好這些資源,是讓文物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