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君
古箏又被稱為漢箏、秦箏、瑤箏、鸞箏等,是中國傳統民族彈撥樂器的典范。傳統古箏演繹通常以右手彈奏,左手撫弦潤色為基本技巧。右手在彈奏技法上以“托、劈、挑、抹、剔、勾”等技巧為主,彰顯了箏的演奏獨特性,而左手撫弦則以揉弦做韻為特色。傳統技法表現出右手技巧的豐富性優勢,而左手優勢不能有效彰顯?,F當代古箏演奏過程中,人們進行了大量探索,使得雙手逐漸趨向于平衡。古箏表演呈現出豐富創新魅力。
古箏在戰國時期興起于秦地,在我國已有2500年以上的傳承歷史。古箏在我國圈內流傳廣泛,從北到南各個地方形成了一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演奏風格。傳統箏曲的素材多是來源于民間小曲、地方戲曲以及民間說唱等形式,在箏曲的演奏與創作傳承上多是以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面授教學為主要形式,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同時,一個地區的人們在箏曲曲藝創作方面,缺乏多元素流通,他們在聲部上又多采用的是單旋律,以橫向頻率的變動為基礎,因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音韻特色。但是傳統箏曲以五聲調式為主,曲目形式貼近民生,使整個箏曲呈現出流暢而生動的特色。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箏曲創作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當代古箏演繹流派已經開始逐步兼取各家之長,形成了一些形成更具特色的現代演繹方式。在登臺表演過程中箏曲演藝形式日趨多元化,加之一些西方樂器的引入,使得人們在箏曲演奏技法和創作技法上也嘗試進行了一些曲藝的融合,使得當代古箏演奏技法更富表現力。首先,當代古箏演奏從傳統的右手三指彈發展到了四指合奏。無名指加入其中,以“打”完成向里撥弦。在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時,可以取得綿緩的音響效果。以“摘”的演奏形式,無名指向外撥發聲,形成更為柔和的音色對比。其次,古箏快速指法的大量運用。2001年,趙曼琴老師出版了圖書《古箏快速指序技法論概》,開創了古箏快速指序技法的先河。后來,人們對于右手彈奏技法和左手柔璇做韻技法也進行了改良,并開始嘗試在左手上佩戴義甲并開展琴上演奏。這些突破性的改變使得古箏演奏更富表現力,同時在創作聲部上也從單旋律向復調創作手法有效結合。第三,西方演奏元素的有效融入。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得電子演奏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很多當代古箏音樂作品在和聲色彩中也加入了豐富的西方因素,使得整個音樂的縱向視聽效果大大拓寬?,F在箏曲作為中國風的典型,逐步走向世界音樂舞臺,為人們帶來了酣暢淋漓的視聽效果和優美的音樂享受。
《四段錦》作為山東傳統箏曲的代表,在傳承過程中由趙玉齋先生進行了有效改變,形成《清風弄竹》、《山鳴谷應》、《小溪流水》、《普天同慶》四首八板體的曲式?!端亩五\》在演繹的過程中,以右手技法的運用獨具特色。整首曲目演奏過程快速而有力,涵蓋傳統箏曲技法的多個典型。
山東傳統箏曲彈奏時義甲外帶,因而托劈演奏音色均勻有力,而且發聲比較容易?!端亩五\》演奏中彈撥速度、力度及小關節連續運動非常精妙,整個旋律流暢和諧。
“花奏”演奏技法需要彈奏者手臂放松,自然下垂,以大臂帶動小臂,小臂拖連手腕,大指連續“托”數弦而形成花音效果,中指、食指輔助,從而推動樂曲達到高潮。“花奏”的音色變化可以更好地增強箏曲層次感,把歡欣氣氛有效烘托完?!端亩五\》彈奏過程中,以連續快速“花音”呈現有效對比度,并以中指和食指交替演奏,使花音產生共振,彰顯出曲目響亮而熱情的音樂特點?;ㄒ舻拈_頭音需要強調,使聆聽者可以感受旋律的完整節拍和時值,呈現“大珠小珠落玉盤”之飽滿感。
《小溪流水》中“大勾搭”與“小勾搭”需要巧妙配合,“大勾搭”演奏過程中中指力量需要強于大指,呈現“重彈輕隨”之感?!靶」创睢眲t是以食指輔助大指主旋律,在曲中起到貫穿效果。《小溪流水》彈奏過程“大勾搭”與“小勾搭”演奏技法有機融合,展現出曲目溫和而富有變化的特色。
在《四段錦》演繹的過程中,顫音的演奏要能夠與右手技法有效融合。演奏者的手臂既不能完全放松,也不能過于緊張,要能夠以左手手腕有效發力,做到快速而輕微。在傳統箏曲中,上滑音是最為常見的音樂表現技法。山東箏曲《四段錦》為例,其中上滑音就運用非常多,起到了很好的裝飾音效果。
通過以上對于山東箏曲《四段錦》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這首曲目中,右手彈奏是顯著特色,而左手主要做輔助,彰顯出“揉弦做韻”的特色。在整個曲目演奏過程中,右手的技巧主要以大指、食指、中指三者相互配合為主。該曲目在整個旋律演奏過程中能夠給我們帶來良好的視聽效果,但是在演奏創新上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
《長相思》是歷史著名的六朝樂府古曲,李白也以此做詩《長相思》流傳于世。1991年,我國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結合李白詩篇所描繪的意境思想及古箏演繹的方式,創作現代箏曲《長相思》,巧妙的用音樂的方式表達了中國古代文人對于音律的精準理解,輔以箏這種獨特的演奏方式用音樂語言傳遞出精致含蓄之精神?!堕L相思》的曲式結構有引子、慢板、小快板、廣板、尾聲五個部分組成,旋律優美,意境磅礴,技法灑脫,在音樂特征上呈現出主音宮調式系統的特色。
搖指是箏曲演奏中一種基本手法。這一音響的實現多以“托劈”來達成震音效果?,F代箏曲中搖指技法的應用密度較傳統技法顯著增強,同時力度方面的要求也顯著提升?!堕L相思》整首曲目情感細膩,節奏較為舒緩,短搖技法多次運用,體現了由弱漸強的音度變化。
在當代箏曲演奏過程中,為了不影響整個曲目節奏本身的完整性,需演奏者需要能夠按照事先標好的轉調在琴弦上完成快速的過弦操作,這樣可以保證整個演奏過程音準精確,使演奏曲目達到良好的視聽效果。在《長相思》曲面演奏過程中,尤其要注重滑音曲調與右手過弦的銜接,過弦時必須要把握好力度,既不能出現雜音,更不能生硬銜接。
《長相思》曲面演奏過程中,左手技法大量運用,同時需要左右手做好有效銜接,在彈奏過程中反向對位是非常難以把握的一步。在彈奏過程中,右手有一條旋律,左手又有一條獨立旋律,左右手不僅要把握好位置,更需要協調配合,換指快而準確,才可以更好呈現箏音的顆粒感。在《長相思》曲目演奏過程中為了表現出蕭瑟之感,慢板是其特色部分,搖指和刮奏的運用可以大大增強音樂感染力,但是在彈奏過程中,還是需要對右指泛音來體現出悵然愁思。此外,小快板部分的輪抹雙手交替部分,需要對按壓力量、滑音有效處理。尤其是右手的空拍、切分、小附點都要恰如其分,以左手跳音循環伴奏,推動整個旋律達到高潮。
在《長相思》曲目中,我們可以發現左手的運用大大增強,但同時對左右手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豐富的曲調變化,使得箏曲演繹達到了一個更新的層次。尤其是其中刮奏的運用與傳統演奏方式帶有明顯不同。在演奏過程中左右手有機配合,左手轉碼右手表音的同時,左手右手有機互動,控制音樂的強弱及速度,使整首曲目表現出豐富的色彩與情感。雙手抹托的交替進行,使得細膩情感在激揚音樂之間噴薄而出。
2014年青年作曲家陳哲創作了古箏重奏作品《蒼歌引》,這首曲目真正實現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演奏技法的有機融合。目前該曲目上鏡率比較高的作品多采用的是古箏、鋼琴、打擊樂相結合的模式,因其曲目節奏清新流暢,節奏感強進而受到大眾一致歡迎,并引起了箏曲彈奏學習的新熱潮?!渡n歌引》在創作上采取了傳統的D宮調性,并保留和采納了傳統音樂的五聲性,在段落上采用的使“散板-快板-慢板-急板”的表現方式,具有高度的民族特色性。曲面演奏過程中,大量使用傳統技法右手搖指、左手按音、滑音、揉弦等,整個作品飽滿而富有張力,極富民族箏曲演繹特色。
我國傳統箏曲演繹方式上都是以五聲調式來定弦,在《蒼歌引》這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極大地突破了傳統五聲調式創作的限制,在這部作品中加入了定弦的人工調式,既保留傳統的五聲調式韻味,同時以D宮調做核心,對于古箏彈奏的21根琴弦進行了有效的組合。在整個曲目演奏過程中,低音區、中音區、高音區都有明顯的變化,體現了現代箏曲創作過程中思維發散的特點。融入了現代感非常強的七聲音階定弦,在保留傳統舒緩曲式特色音階的基礎之上,很好的體現出了古箏彈奏的時代感,使古箏演繹形式表現出很大的延展性。在《蒼歌引》這部作品低音區中加入了還原C和還原F,使得和聲色彩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快板環節,古箏滑音技巧大量應用,使得古箏樂曲呈現明顯的流動性色彩,整個音樂充滿張力,使聽者耳中呈現很好的共鳴感和鮮明的愉悅感。
在《蒼歌引》這首曲目中,和聲是非常鮮明的一個特色。整部作品演繹過程中既有功能性和聲,又有色彩性和聲,使得整個作品完整而極具爆發力。在整部作品中,功能性和聲主要落在D大調慢板環節,以和弦來有效彰顯從屬功能,使整個節奏更加呼應。在作品中,色彩性和聲是一個亮點,整個曲目大量采用了四五度疊置和弦、二度疊置和弦和混合疊置和弦,使得樂曲本身彰顯出飄渺的氣質和鮮活的動力。在整個作品演繹的過程中以箏曲為主基調,而鋼琴的和聲及打擊樂器的融入,使得整個節奏推進更富緊張感,帶給聽眾非常強的音樂沖擊力。作品中持續運用了單音和弦或持續和弦,配合音高的變化,使得整個古箏作品極富流動性。令人聽完產生很強的意猶未盡之感,給人無限想象空間,充分展示出了春天萬物活躍的絢麗姿態。
在《蒼歌引》這首曲目作品中,大量運用了古箏的非常規演奏技法。第一,掃弦。為了更好的展現春雷的震撼感,這首作品中使用了掃弦這一極富爆發力的音色。在這首曲目中,掃弦的音區和方向都被明確標出,是該曲目一個顯著特色。第二,拍擊。古箏低聲部演繹過程中,拍擊可以更好地增強箏音。與掃弦相配合,該曲目60~70節運用了拍擊琴板的方式,使得箏音音色顯著增強,展現出了春的生機。另外,在這首作品中還有擊琴盒上部、擊琴盒右側和義甲敲擊琴體三個打擊動作。箏曲拍擊配合著快板中出現,這種常規技法的搭配使用,使得音響效果極富層次感,箏曲音色呈現明顯的變化性。第三,義甲擦弦。《蒼歌引》中為表現風雨交加的現象,巧妙運用了義甲擦弦的演繹方式,展現出了大自然獨特音色的靈動特點。另外,為了更好的體現出音樂的靈動感,在這首作品中還用了止音、煞弦、碼左演奏等方式起到了很好的音色裝飾特點。
《蒼歌引》曲目的創作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鳴,使得民族箏曲演奏更富時代感。整部作品演繹過程中,箏曲與鋼琴音、打擊樂器錯綜交織,使得這部作品呈現出恢宏的氣勢與活潑靈動效果。
筆者按照時間順序選擇了幾首帶有時代作品來嘗試解讀和分析,由于篇幅有限,還有很多優秀作品沒有列出。通過對以上幾首曲目的對比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代古箏曲目不僅在樂曲形式上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同時在演奏變化中加入了更多新富有新時代氣息的演奏元素。尤其是融合了西方演奏特色的一些節奏變化、轉音節奏、音色線條、旋律流暢度等方面都展現出了顯著特色。與傳統箏曲演奏取材形式較為平和相比,當代箏曲演奏在技法上更加純熟,同時節奏本身變得錯綜復雜,使得音樂表現更富生命力。聽眾在欣賞過程中可以獲得視覺、聽覺、感覺等多重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