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斌
博物館陳列展覽是通過文物、標本和輔助展品的科學、藝術組合,以向觀眾展示社會、自然歷史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和規律或某一學科的知識。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工作和直接服務公眾的重要載體,集中體現了館藏保護、科學研究、管理創新等各項業務工作的綜合成果,反映了博物館的性質類型和辦館水平。本文所述陳列展覽主要是指博物館長期展出的基本陳列,亦稱常設展覽。“百年中英街基本陳列”建設既面臨諸多的挑戰和難題,又具有自身擁有的優勢和特色,關鍵在于如何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正向能量,扎扎實實在前期準備、主題策劃、內容呈現、形式設計、延伸產品等多個方面下足功夫,使之形成聚合效應,切實增強展示的吸引力和體驗感,以智慧創造高品質的陳列展覽。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于1999年建成開館,是一座反映中英街歷史的地志性博物館,現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和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然該館也屬于區縣級小型博物館。在實施陳列展覽建設工作時,其需要面臨諸多的實際難題,比如人才隊伍較為弱小,難以滿足專業化需求;基礎科研、展品征集、文物保護等項目經費有限;場館基礎條件難以滿足理想的使用需求;文物藏品不夠豐富,缺少有影響的重量級藏品等等。與此同時其也擁有自身優勢和特色,比如人才隊伍雖小,但人員調配使用機制相對靈活,能夠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源使用效能;場館規模雖小,但陳列展覽建設相對容易把控,更有利于集中力量精雕細刻打造特色;隨著觀眾文化需求的多樣化,雖文物展品不占優勢但具有自身特色的陳列展覽也同樣能夠使觀眾產生參觀興趣。
建館20年來,該館從未小視自身在博物館事業發展和陳列展覽建設中的價值和存在感,牢牢把握獨一無二的中英街文化資源優勢和自身特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始終如一將陳列展覽建設作為全館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先后順利完成了三次以中英街為主題的基本陳列,展示內容不斷成熟完善,展品不斷充實豐富,陳列形式不斷推新提升,真正做到了每一次陳列改造都是一次質變的飛躍。
1999年,第一個基本陳列“中英街的歷史”與館樓同時建成開放。該基本陳列設置在館樓二層的整層和三層的部分區域,展出總面積約500平方米,展線100多米,文物展品近100件,反映中英街的主要歷程。建館之初,館舍從無到有,中英街題材陳列展覽亦是從無到有,當時可供利用展出的史料、展品和有關資源極為稀缺,就是在這樣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調動一切可能的表現手法,一個極簡式的基本陳列才得以成形,觀眾用上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參觀并大致了解中英街的百年歷史脈絡。2006年,第二次基本陳列“百年中英街”建成開放。調整后的基本陳列充分利用了展廳空間,規模擴大了一倍多,展出面積增加到全部四個展廳1200平方米,展線延長到400多米,文物展品增加到700余件,大幅度豐富了陳列展覽的內容,改善了展示形式,做到了每個展廳都有看點和特色。2018年,第三次基本陳列“百年中英街”建成開放。該基本陳列的建設規模和展品數量與前次相當,主要變化在于館舍大樓從內到外都得到了全方位改造提升,整體環境煥然一新,陳列內容更為充實,新技術新方式的應用使陳列形式更具多樣性、藝術性和感染力,而且后續還跟進完成了智慧博物館現代科技項目,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樣精彩的全新參觀體驗。
史料研究、展品征集和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是博物館陳列展覽項目實施的前期基礎工作,是博物館陳列展覽項目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其質量好壞對陳列展覽項目最終質量高低直接產生影響,前期工作越扎實越有助于打造高質量的陳列展覽,相反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方方面面的麻煩,甚至導致項目的最終失敗。博物館需要在本身資源條件下,盡全力先行做實做細前期基礎工作。“百年中英街基本陳列”在建設實施中就一直高度重視扎實開展與陳列展覽建設密切相關的前期基礎工作,并在陳列展覽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保障作用。一是持續實施“中英街史料研究工程”。中英街從中英兩國在沙頭角勘界后逐漸形成,雖僅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歷史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值得系統地研究和疏理。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通過組織研究力量,歷經二十余年的系統研究,先后編輯出版了《中英街志》、《中英街的形成與變遷》、《中英街圖錄》、《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中英街往事》等豐碩的學術史料研究成果,為形成成熟完善的陳列展覽內容體系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保障。二是持續實施“文物展品征集工程”。建館之初,中英街歷史博物館便面臨著中英街“街齡不長”、“館藏薄弱”的局面,館藏文物“白手起家”,通過不間斷地廣泛開展社會文物征集和本地地下文物發掘工作,至今珍貴館藏文物已達一定藏量,夯實了立館之本,為陳列展覽提供了較好的文物展品支撐。三是啟動陳列展覽項目可行性研究課題。每次陳列展覽建設均認真對陳列展覽項目各方面因素進行專業系統地疏理,并多次邀請業內專家集思廣益進行評估論證,為陳列展覽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專業支撐。
博物館陳列展覽主題的獨特優勢,最核心的在于其擁有的獨特的文化資源,并從中加以提煉和升華。“百年中英街基本陳列”的獨特優勢突出體現在中英街是特殊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文物價值,中英街題材本身已具有良好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19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當時新安縣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35個島嶼(面積975.7平方公里),統稱“新界”,租期為99年。1899年3月19日,中英雙方代表完成實地勘界,從沙頭角開始至深圳灣邊界共豎立了20塊木質界樁,其中沙頭角桐蕪墟西側干涸河流的中線上豎立了第一至第八號共八塊界樁。1905年,港政府單方面將陸域木質界樁改為石質界碑,界碑面向深圳一側鐫刻:“光緒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X號”,面向香港一側鐫刻: “ AHGLO CHINESE BOUNDARY1898 N0.X”。20世紀30年代,因河道干涸在三至七號界碑之間逐漸形成了中英街,街道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全長250米,寬約3-4米,街心以七塊界碑為界,人們在界碑兩側蓋起房屋發展商業。1941年,香港淪陷,日軍以“妨礙交通”為名,將中英街上的第三號到第七號界碑拆除,至1948年日軍投降后,中英雙方原處重新豎立界碑。1951年,粵港從邊境安全考慮,沙頭角設置為邊防禁區。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英街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先氣,迅速發展成為聞名天下的“購物天堂”。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后,中英街在“一國兩制”的偉大架構下,形成了集文化、旅游、商貿和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一街兩制”特色街區。2014年,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將中英街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9年,國務院將中英街界碑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街之興衰,關乎國勢,百年之榮辱,窺于一斑”,中英街既是十九世紀末英帝國主義侵略、瓜分中國領土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祖國并成功實行“一國兩制”和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見證,又是粵港兩地相互支持、共同發展以及文化交流的歷史紐帶。中英街的百年滄桑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縮影,具有重要的、獨一無二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百年中英街基本陳列”的歷次改造建設中,一直注重把握自身獨特優勢,始終一脈相承緊扣中英街的主題靈魂和主線,并從中英街這條具體化的小街“以小見大”,深刻反映國家發展宏大的時代背景。
如果一個陳列展覽具有較好的可讀性和故事性,那它本身將自帶良好的人文特質和親民特點,這樣的陳列展覽自然會給觀眾產生良好的吸引力,觀眾參觀陳列展覽可以像讀一本故事書或者聽一個信息豐富的生動故事一樣,能夠輕松愉悅地完成整個參觀過程,并且還能夠留下深刻印象和有益收獲。特別是博物館在藏品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講好與陳列展覽內容相關的故事,將是很有必要的選擇。“百年中英街基本陳列”建設中就一直注重挖掘與展示內容相關的故事,向觀眾講好有關中英街的歷史故事。如第三次的陳列展覽共分為四大章節,其中第一章節“開拓——從山里遷來濱海的客家人”主要講述了“沙頭角地名的來歷”“客家南遷”“地方民系”“漁農經濟”“東和墟市”等五個故事;第二章節“中英街形成——從割占香港島到強租新界”主要講述了“鴉片戰爭”“強租新界”“新界抗英”“設置關廠”等四個故事;第三章節“中英街變遷——從抗日烽火到邊境管制”主要講述了“奮起抗戰”“烽火紀實”“重豎界碑”“古鎮新生”“邊境問題”“禁區管理”等六個故事;第四章節“中英街的春天——從改革開放到百年夢圓”主要講述了“春潮涌動”“小平南巡”“購物天堂”“百年夢圓”等四個故事。這些故事較好反映了各個章節的基本內容,它們以時間為序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與接續章節既連貫鋪墊又對比鮮明,比如第一章節所反映的“原住居民的平靜生活”與第二章節“沙頭角勘界原住居民被迫家園分離”、 第三章節“社會制度問題導致的逃港風潮”與第四章節“改革開放優先發展沙頭角地區”,還有第二章節“強租新界山河破粹”與第四章節“香港回歸一洗血恥”等。整個陳列展覽有血有肉、自然生動,觀眾通過自行閱讀或者聽取講解,配合參觀與之相關的文物展品,就能夠很好地了解中英街一百年來的史實,感受故事背后的歷史真實、成因和內涵,從而獲得深刻的思想教育啟迪。
陳列展覽的成型出品,終將通過一定的形式呈現出來,采用的形式質量高低,對觀眾吸引力的強弱,將反映陳列展覽的最終成與否,因此在陳列展覽建設中,必須緊緊圍繞主題,充分結合陳列展覽實際展場空間條件,充分應用現代先進展示方法和技術,想方設法建構具有濃厚吸引力的陳列展覽形式。博物館陳列展覽應當在精品意識的引領下,增強文化內涵和展示品質,力求達到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學術性、觀賞性、藝術性、時代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結合。“百年中英街基本陳列”在形式設計上,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綜合條件,在建構陳列展覽形式的吸引力方面作出了大量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辦展理念和格調上緊盯大處,嚴格把控宏觀導向。一是明確了“小而精”的陳列展覽建設基本方向。在陳列展覽實施過程中,避免誤入不現實的“高大上”偏路和“小而糙”粗路。二是明確了內容為主、形式為輔的角色界定關系。在開展形式設計的過程中,形式始終服務于主題,為突出主題服務,避免了華而不實、喧賓奪主、脫離主題的純粹化形式主義和表層化感觀追求。三是規劃構建多維度空間,實現室內室外有機結合,既獨立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一方面觀眾在博物館室內展廳可以參觀基本陳列,了解詳實的中英街歷史,欣賞陳列展覽藝術。另一方面觀眾在博物館室外可以探尋與中英街有關的歷史古跡和休閑觀光,由于館舍位于中英街,根植于深港邊境“一街兩制”獨特的人文生態中,觀眾可以悠閑地逛逛天下聞名的中英街街區,這里有富有韻味的百年老街歷史風貌、“根在祖國、蔭澤香港”的古榕奇觀、中英街上的重要標志物——中英街界碑、“一國兩制”和“一街兩制”的象征性符號——香港警察和邊防戰士、商鋪里世界各地的日用小商品和博物館廣場的熱點景觀——中英街警世鐘。另外,觀眾還可以登上博物館頂層的室外觀景平臺,遠眺香港新界風光、沙頭角灣海景、海上疍家漁船、深港邊防巡邏道、鹽田港和梧桐山國家風景區等。
在陳列展覽具體手段上,緊扣陳列展覽主題,力求藝術性、科學性、互動性、科技感和多元化,構建高品質、有品味、氛圍濃的形式感染力。一是合理區劃展廳空間。根據展廳建筑構造和陳列展覽各章節內容,趨利避害、以人為本,精心構建物理空間上的藝術性與舒適度,創造陳列展覽空間的韻律節奏與精巧美感,參觀展線確保便捷與流暢,同時各部分展示內容的分布兼顧突出重點和比重的平衡性。二是展品組團“說話”。史料、文物和其它輔助展品有機組合,避免各自為陣甚至互相添堵,共同營造中英街形成、變遷和發展的真實歷史語境。三是運用色彩和照明有意識營造情緒氛圍,使觀眾與展示內容產生情感互動和內心共鳴。比如一層展廳以沉穩的、稍有偏暖的深米色為基調,襯托早期客家人南遷至當地后,開基立業、安居樂業發展生產的歷史情節,給觀眾以富有美好愿景的質樸生活氣息之感;二、三層展廳以沉重的深藍色為基調,襯托“中英沙頭角勘界”和“日軍入侵”等灰暗史實,給觀眾以心底的沉痛壓抑之感;四層則以明快的橙紅色為基調,襯托“改革開放”“購物天堂”“香港回歸”和“面向未來”等重大題材,給觀眾以喜慶、生機和激情的心靈振奮之感。四是多元化綜合運用展示語言。在陳列展覽中適當應用展板、展柜、浮雕、沙盤模型、場景復原、視頻音頻、油畫、半景畫和多媒體等豐富多樣的展示語言,以增強陳列展覽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互動性,使觀眾獲得沉浸式的真實體驗,仿佛身臨其境感受歷史、回味歷史,從而留下深刻的參觀記憶。比如“互動界碑展項”采用了三維動畫、視頻拍攝和Kinect體感互動等多項技術;“九龍海戰”“中英勘界”“英日對峙”“同走一條街共飲一井水”“開通小火車站”“購物天堂”“中英街歷史知多少”等則采用了場景復原、半景畫、多媒體、互動游戲和自助裝置等;“兩個警察一條街”更是通過多媒體裝置將情景劇引入陳列展覽當中。五是版面設計美觀大方。在和諧有序的整體風格下,根據不同的展示內容和重點設計恰當的版面變化和層次,與文物展品相得益彰,共同形成錯落有次的節奏關系和形式美感。
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陳列展覽本位化思維逐漸被突破,以陳列展覽為基礎,延伸產品應運而生,且具有較好的活躍度、創新性和吸引力等積極特點,它們可以助推博物館陳列展覽良好的社會影響。
智慧博物館為陳列展覽開辟廣闊的虛擬世界。博物館智慧化、虛擬化已成為博物館具有鮮明時代感的發展趨勢,其便倢化和互動性廣受觀眾歡迎,具有巨大的創新發展潛力。近年來,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在陳列展覽的基礎上,大膽投入建成了“智慧博物館”項目,將傳統博物館與互聯網、3D實景技術、三維虛擬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在網上還原實體展廳的實景陳列,主要展品“觸手可及”可以實現多角度觀賞,有效彌補傳統博物館展品靜止展示、無法全方面觀看的缺憾。觀眾還可以享有專業的語音講解,就像隨身帶了個講解員一樣,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觀賞體驗。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從線下拓展至線上,從實物走向虛擬,從有限空間擴展到無限空間,“永不閉館”一直在線,觀眾足不出戶就能在手機上體驗精彩的線上博物館。
品牌活動為陳列展覽營造多彩的參與體驗。中英街歷史博物館以陳列展覽為基礎,立足自身資源優勢,成功培育了多個持續開展的、具有良好社會影響的品牌文化活動。一是深圳市“中英街3·18警示日”鳴鐘儀式大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從2002年開始,每年3月18日(沙頭角勘界日)深港兩地各界代表都會一同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廣場,舉行豐富多彩的鳴鐘儀式系列活動。該活動于2005年獲得中央文明辦創新獎,2016年被文化部列為對港澳文化交流重點項目。二是“中英街文化體驗營”。2015年,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創辦了“中英街文化體驗營”活動,以中英街為鮮明主題,文化創意活動為載體,以寓教于樂、生動活潑的體驗式為特色,以深港兩地青少年為服務對象,在參觀陳列展覽的基礎上,增添了優秀傳統文化展演展示等各類注重軟性傳導的、多樣化的參與體驗,對于促進青少年認知當地歷史和傳統文化,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發揮了積極作用。2017年“中英街文化體驗營”獲評為“廣東省內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優秀項目”。
休閑文創為陳列展覽走進生活玩出時尚。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的文化需求不斷升級,博物館的休閑文創供給也在不斷升級和創新,使傳統的、高冷的陳列展覽單一參觀模式拉近了觀眾距離,讓文物“活”了起來,走進了日常生活,玩出了新的時尚。細微之處為觀眾提供貼心服務,公眾咨詢、引導、講解、公共網絡、第三衛生間和母嬰室等服務日益豐富,盡力為不同類型參觀者提供方便。文創商店成為觀眾文化休閑消費的好去處,創意文創產品品種繁多、琳瑯滿目,兼具觀賞性、實用性、趣味性和文化內涵,甚至不乏一些特別受歡迎的優秀網紅產品,方便觀眾將參觀印象和典藏之美帶回家。文創+電商悄然興起,實現線下文創產品與線上電商平臺的合作共贏,促推文創品牌培育和產業式發展。跨界合作集合有關專業領域優勢,以當下人們喜聞樂見的動漫、影視和綜藝節目等新型方式,通過網絡平臺的快速傳播,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通過今后的不懈努力,也有望爭創屬于自己的一片休閑文創新天地。
博物館陳列展覽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和藝術性極強的綜合性工程,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任務,每一次陳列展覽項目從上馬實施到最終順利竣工,一點一滴的提升和進步,都凝結著社會各界的關心、鼓勵和支持,都凝結著陳列展覽項目所有參與者的集體智慧和辛勤汗水。在我國文化強國和文化自信的建設大道上,博物館陳列展覽事業發展既任重道遠又前景無限,應當不斷學習和總結有益經驗,腳踏實地夯實基礎,牢牢把握自身優勢,緊緊盯住關鍵抓手,集中資源大膽創新,新時代新起點新擔當,始終以全力奔赴在追求精品陳列展覽的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