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三中 汪冬芳
所謂議題式教學,是指以“議”的方式展開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在“議”中展開思考、論證、分析、歸結、內化,實現知識和能力的成長。高中政治學科教學非常適合采用議題式操作,教師要精選議題、優化論證、巧用案例、對接生活,以提升議題式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政治學科具有開放性特征,教師利用議題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還可以開闊學生學習視野,變被動為主動,提升學習效率。
教師在選擇議題時,需要有對接意識,提升議題契合性,才能形成教學主動力。首先,教學議題要具有生活性特征。學生對熟悉的議題,自然有更高的啟動力。學生有了討論的興趣,其學習行動才會呈現高效性。其次,議題要具有教育性。政治學科教學要達成政治認同教學目標,教師要對議題進行篩選處理,唯有讓這些議題學習發揮政治教育作用,才能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最后,議題設計要有契合性,政治學科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有太多對接點,教師要有對應意識,這樣才能順利調動學生學習思維。
啟動政治學科教學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閱讀教材內容,并及時投放討論議題,以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思維。在教學“政治生活:自覺參與”時,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新聞圖片信息,設計了討論議題:我們的政治生活有哪些內容?學生接受這個議題后,都能夠展開獨立思考,并給出自己的見解。有學生認為,作為一個公民,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和義務。在參與政治生活時,要從更多方面展開介入。首先是履行政治權利和義務,也就是憲法賦予我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其次是社會公共管理活動,參與監督政府工作等活動。最后是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關注我們國家的發展。也有學生說,參與政治生活,需要考慮自身的身份特點,作為中學生,遵紀守法是第一位的,積極關注社會和國家發展,學好學業,這才是最為實在的。教師對學生具體表現進行點評,指出學生見解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教師為學生推出議題,成功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因為議題與學生生活學習相對接,學生有個性觀點需要表達,自然有參與討論的主動性。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認知逐漸達成共鳴,政治認同感逐漸建立起來。教師關注學生個性觀點的闡述,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迪。
面對議題內容,學生會展開主動思考,自然進行論證操作。由于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在論證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執現象,教師需要在論證方式方法上做出更多探索。在具體引導時,教師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應設計。其一,要求學生堅持真理、尊重規律,以更為科學的精神做指導,參與到議題環節之中。其二,論證操作需要有邏輯思維的支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辯論方法。其三,面對議題要有生活對接意識,借助生活案例進行論據支持,以提升論證效果。
學生有比較豐富的論辯經歷,教師在具體引導時,要多從專業論證角度進行操作,讓學生順利啟動論辯思維,形成嶄新的學習體驗。在教學“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時,教師為學生推出的論題是:“有人說,行政管理主要靠領導,村民、居民參與民主管理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你贊同這個觀點嗎?”學生面對這個論題,都能夠選擇正確的方向展開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都是一味講道理,不能列舉出一些實例展開論證,顯得論證很乏力,便啟迪學生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展開闡釋。學生逐漸找到了論證的切入點,從村民居民監督角度進行闡釋,并列出實例展開論證。如有的村莊管理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村干部不作為現象比較嚴重,村民經過逐級反映投訴,獲得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在多方干預下,這個村莊的工作正常開展了。這個案例足以說明,村民參政議政是非常有必要的。還有學生列舉了正面的案例來證明。有一個居民小區,要對小區綠地進行重新規劃,便廣泛征詢居民意見,最終達成一致,形成了規劃方案。這個例子也能夠說明,居民參與民主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民主管理離不開村民居民的參與,學生都能夠圍繞這個觀點展開論證,但因為缺少必要的技法,其論證往往會很無力。教師從論證方式上做出具體引導,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高中學生對論證方法非常熟悉,只是在案例支撐時缺少必要的調查,只有找到一些案例材料,才能讓論證變得更為有力,這樣無疑能夠贏得學習主動權。
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培養學生法治意識,這是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內容。高中學生需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自然參與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中來,踐行自身的社會義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借助一些鮮活的生活案例展開對應操作,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踐,以及身邊真實案例展開議題討論,對論點形成強力支持。教師在設計教法時,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案例進行辯論,也可以情境再現,讓學生進行現場演繹,都可以形成嶄新的學習體驗,為形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帶來動力支持。
學生生活還比較有局限性,教師在案例篩選時,要有充分的教學調查,以提升教學契合性。在教學“民主選舉:投出理性一票”相關內容時,教師課堂之初,便利用問題進行學情調查: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社會性投票經歷?學生紛紛表示有村委會選舉體驗。教師繼續調查:在具體操作中,有沒有遇到選舉違規的現象?有這方面經歷的學生會很快給予回應。這樣的行為肯定是違規的。教師針對學生列舉案例推出議題:在民主選舉中,如果出現了違規操作,會帶來哪些不良后果?學生對此比較敏感,自然有很多觀點需要表達。在觀點展示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用實例論證方式展開。有學生這樣說,民主選舉需要公平公正,這樣才能選舉出真正的合格的人來承擔一定的責任。一旦出現了賄選情況,必然會破壞選舉的公平性。有一個村莊就是這樣,選舉被人為操作,結果一個村霸當上了主任,他上任后更是無惡不作,最后鋃鐺入獄,給這個村莊帶來嚴重損害。
教師以現場學情調查為契機,要求學生運用案例展開議題討論,給學生提供更多體驗感知的機會。學生有真實生活經歷,其闡釋更為真切和有力。特別是現實案例的支持,為議題操作帶來更多幫助。學生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對違法行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對培養其法治意識是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對接實踐展開政治訓練活動,這是教師學科教學設計的重要選擇。政治學科訓練不能局限在課堂之內,需要深入生活和社會之中,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社會調度、生活觀察、自身聯系,都可以帶來更為豐富的議題討論材料和體驗,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實際做出對應設計,給學生設計更多實踐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實踐體驗中形成議題認知。
在教學“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厘清基本概念,然后給學生設計一個社會調查任務:深入家庭、社區、村莊,對民主監督情況進行對應調查,有哪些積極的現象,又有哪些負面的案例,做好素材整理,形成調查報告,提交到班級。學生領受這個調查任務后,都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并對這些素材進行整理,最后形成調查報告。在提交報告后,教師對其進行整合處理,找出一些典型的案例進行展示,并根據案例設置議題。如有一個副鎮長,因為貪污被村民舉報,最后被移送法院,被判刑三年。教師針對這個案例進行議題設計:有人說“群眾就是紀檢委”,你如何看待這個提法?學生開始了辨析。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什么樣的不法行為,都逃不過群眾的眼睛。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如果出現違法亂紀行為,一定會被法律懲處的。
教師給學生設計社會調查任務,這是典型的實踐操作行動,給學生提供難得的學習體驗機會。要求學生深入社會調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社會,不僅讓學生有學習感知的機會,也能夠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教師要從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角度展開對應設計和執行,以議題為主要組織手段,精選議題內容、優化論證環境、巧用生活案例、對接實踐訓練,都能夠帶來全新的學科教學效益。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要在議題選擇、議題組織、議題評價等方面做出探索,以提升學科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