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郭巷實驗小學 查 穎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成為真正的教育。”數學口算的學習就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上。當我們仔細翻閱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時,不難發現,計算教學的內容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而口算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小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以我們蘇州市吳中區低年級口算達標的標準為例,每分鐘至少答對10 道題才算合格,而且班級達標率至少得達到95%。足見,口算已經被列為教師日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口算訓練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節。口算要求學生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多項復雜的思維活動,可能是將題目進行理解、轉化、變式、重組……從而精準作答,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數學概念,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數學法則,提高學生全面科學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可見,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口算能力是極為必要的。下面就我通過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和經驗,談談是我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口算能力的。
教師想要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首先要重視培養小學生說算理。學生會說算理,就會思考,這樣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進而提高口算能力。
比如一年級上學期,教學“9+7”的進位加法時,我們可以運用剛剛學過的10 以內數的組成,讓學生自己拿小棒擺一擺,然后引導其說出各種想法。如想法①9+1=10,10+6=16;想法②3+7=10,10+6=16;想法③10+7=17,17-1=16。其中,前兩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湊加法”的過程,加深學生頭腦中“湊加法”的表象,再將這種思維以語言的形式展現給大家,從而加深學生對進位加法算理的理解,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口算能力。
俗話說:“熟能生巧。”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扎實有效的訓練和經常性的科學合理的練習。比如,我們學校三年級組的老師,平時就非常注重口算的基本訓練。如乘法口訣,表內乘除法、20 以內加減法、100 以內加減法等基本口算等,并在這當中又將20 以內和100 以內的進位加、退位減的口算作為訓練重點內容;而且要求學生反復訓練,直至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同時以一兩本口算冊子,如特級教師編寫的口算本等,作為常規訓練的內容,在班級中以一幫一的形式開展口算天天練的活動;最后,因為時時練、天天練,練得多了,學生口算時的反應既快又準,其班級達標率總是在百分之九十幾。
口算訓練要講求速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方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
比如,學習小數乘法后,教師可以以口算競賽的形式在班級中開展口算訓練。我們是這樣進行的:一開始只要求學生一分鐘內答對8 道題就算合格;但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提高要求,達到一分鐘內至少答對10 道題才合格;同時,開展“爭當口算小能手”的活動,做法是:一分鐘內答對10 題獎勵一顆小銀星,答對14 題獎勵一顆小金星,累計獲得10 顆小銀星或5 顆小金星的當場由教師頒發班級“口算小能手”的獎狀。由于有了獎狀的激勵,學生們的內心產生了自豪感,他們對“爭當口算小能手”的活動越來越感興趣,于是不斷地自我調整訓練速度。我們也非常清楚,口算能力的培養還表現在持之以恒地訓練。
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我們要在平時教學中做到堅持不懈地、講方法講策略地進行口算訓練。例如,在平時口算訓練中,我們采取分層進行、區別對待的策略,讓速度較快的一部分學生開展PK 大賽,得到金星、銀星的同學經領獎后可出去自由活動;然后我會讓剩下的學生比一比誰是第一名,接著又出去一小部分同學;最后讓剩下的那部分學生再比一比誰是第一。這樣堅持每天訓練,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小目標,讓每個學生都將自己“拔一拔”,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一段時間后,我慢慢發現不但學生的口算興趣來了,其口算意識也日漸增強了,常在課間問我:“老師,什么時候才進行PK 賽?”學生始終保持著渴求比賽的積極狀態,其口算速度和質量自然日漸提高了。
好的口算方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劑。四則運算就通常可以用到口算。教材也介紹了一些便于應用和理解的口算方法,如在學生掌握了25×4=100 的特殊計算試題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其推出2.5×4=10,0.25×4=1,2.5×0.4=1;而且要通過訓練,使其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再進一步發展,就是2.5×64=2.5×4×16=160。
有些計算題目不能直接進行口算,但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通過觀察計算試題,發現其中規律,然后可以根據試題數據的特殊性、運算規律、運算符號,進行恒等變形,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并引導小學生在訓練中掌握口算方法,進而形成口算技能。
如874-496=(874+4)-(496+4)=878-500=378 試題中,減數496 接近500,可以根據差不變的規律,把被減數和減數都加上4,然后再減,比較簡便;又 如17.25÷25=(17.25×4)÷(25×4)=69÷100=0.69,在除法里,除數如果是整百整千的數,計算起來比較方便。試題中除數25 是特殊數,乘4 就可以得到100,為使商不變,被除數也要同時乘4。這樣借助比較容易計算的小數乘法解決繁難的小數除法,就容易多了。
口算是估算和筆算的基礎,估算和筆算能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口算,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三者有機融合,才能互相促進,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口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如在教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
我出示例題圖,學生獲取信息。
我問:誰能估計一下大約需要多少個南瓜?
生 1 : 把 2 4 看 成 2 0,20×12=240(個),所以總數一定多于240 個。
生2: 把24 看 成25,12 看 成10,25×10=250(個),所以總數一定接近250 個。
生3: 把24 看 成25,12 看 成15,25×15=375(個),所以總數一定少于375 個。
小結:通過估算,我們知道12 箱迷你南瓜的個數在240 和375 之間。
我追問:有什么辦法能證明估算的結果正確呢?
學生開動腦筋,分享計算方法。
生4:將12 箱拆分成2 箱和10箱,每箱24 個,先算2 箱,2×24=48(個),再算10 箱,10×24=240(個),相加是288 個。
生5:豎式計算24×12。
接著我讓學生觀察口算和筆算這兩種算法。學生發現盡管它們形式不同,但計算原理都是一樣的。這三步口算,就是舊知識的結合,分別是一位數乘法、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以及加法計算。這樣一來,學生初步認識到兩位數乘法的豎式寫法。而豎式的筆算是口算的升華,是三步口算的一個簡便寫法,筆算能力與口算能力彼此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而在平時的練習中,學生也經常碰到這樣的計算,如9428+397。對此類型試題,學生一般都采用筆算。在此基礎上,我認為可以進行適當引導,啟發學生進行口算:從9428 中拿出3加到397 中,于是變式為:9425+400,結果便一目了然。
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算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口算意識,養成了口算習慣,還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提高其思維的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總而言之,口算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口算能力是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數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只有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切實抓好它,才能有利于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