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至善中學 李立橋
初中物理學科的生活化教學指的是將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回歸到學生生活當中,以學生生活經驗作為物理教學的立足點和生長點,引導學生根據已有認知經驗,逐步探索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物理規律等知識。根扎沃土“氣”自生,這里的“氣”便是接地氣,也就是生活化認知經歷,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對接學科教學內容實際,自然形成生活化教學策略。
教師精心篩選與物理概念相關的生活素材,用真實可見的生活現象取代抽象的語言分析,揭示物理概念核心要點,輔助學生建構概念。初中生物理學科學習經驗還較為欠缺,教師于課堂導入環節聯結生活現象,營造生活氣息強烈的導入情境,可以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親近感,引導學生建立物理概念的初步認知,為物理課堂自主學習及探究活動奠定基礎;于新知演繹環節中融合生活現象,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物理概念認知素材,啟發學生在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互配合下,從不同角度全面解讀物理概念。
教師選擇的生活現象既要與課時教學的物理知識保持較高的契合度,又要把控好認知思維難度,使學生能夠順利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相關的關鍵要素。例如,教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汽化和液化”小節內容時,需要學生把握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引入了生活中常見的蒸發現象——晾曬衣服。啟發學生思考:怎樣晾曬衣服才能使衣服干得最快?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給出了把衣服攤開、放在陽光好的地方晾曬、打開窗戶通風晾曬、用吹風機的熱風功能吹干等答案。教師將反映不同影響因素的答案區分開來,一一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從中抽象出具體的影響因素。生活經驗的有效支撐,保障了學生物理概念建構的準確性,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效率。
學生生活經驗積累呈現差異性,教師在教學對接時,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適配性,結合學生生活認知進行對應設計和組織,能夠形成嶄新的教學激發動力。學生對晾曬衣服生活行為比較熟悉,由此展開物理關注和研究,從物理學角度解讀生活現象,對學生形成心理沖擊。教師借助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現象進行物理化解讀,學生獲得的學習認知會更為鮮活而深刻。
初中物理活動創設中,活用各類生活材料,能夠使物理課堂不再固化、死板,增強物理課堂的樂趣與激情,激發學生在物理活動過程中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物理課堂參與效度。教師將物理概念合理滲透于相關的生活現象中,著眼于生活性操作活動設計,借助簡易學具和自制教具,展開一些簡單的趣味性物理實驗,增強學生物理活動的情感體驗,為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
利用生活材料設計的物理實驗,具備便捷性、直觀性、啟發性等諸多優勢,教師應提高對生活實驗的重視程度,靈活設計和應用自制教具資源。教授“光的折射”這一概念知識時,教師一般都是用裝水的玻璃杯和小木棒進行演示實驗,實驗選材雖然體現生活化,但實驗現象“波瀾不驚”,難以達到激發和保護學生對物理實驗教學活動的興趣的目的。教師創新實驗設計,在三個裝有清水的高腳杯中分別滴入紅色、藍色、黃色顏料,黃色液體杯子放在前面,紅色、藍色液體杯子一左一右置于后面。從正面觀察可以發現,前面杯子的液體顏色從左到右變為了綠色、黃色、橙色三種顏色。相比于將木棒插入水中的實驗,該實驗的現象更加明顯,能夠快速抓住學生課堂注意力,增強學生探索“光的折射”現象的內驅力。
教師借助生活中的材料進行物理學科實驗的教學,這是最為普遍的做法。學生對物理實驗存在主動探索的主觀愿望,教師對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認識,可以在課前或者課后給學生布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任務,以延伸教學,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拓寬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動手和動腦能力。如讓學生廣泛收集生活材料,為學科實驗提供更多材料支持,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學習啟迪,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和習慣。物理實驗對材料的要求不是很苛刻,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借助生活材料進行物理實驗操作,學生接受度更高,其訓練效果也會更好。
教師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挖掘課時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資源,組織開展各類生活化物理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學生物理課堂學習印象,提高學生物理知識內化效果。初中物理學科課后作業設置中,以生活問題為切點,拓展物理實踐課題創設,促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習慣。
生活是大課堂,學生生活認知積累本身是物理學科教學取之不盡的素材題庫,教師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展開多重教學分析,優化教學方案,提升課堂教學品質。教師要以系統化的教學視角設計物理實踐課題,使物理實踐活動既能發揮承接課堂學習內容、鞏固學習效果的“承上”作用,還能體現發散學生物理思維、啟發學生探索新知的“啟下”效果。學習了“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小節內容后,教師設置了借助天平、電子秤等工具,測量木塊、玻璃球、課本、雞蛋等生活物品的課后作業,鞏固學生對“質量”概念的理解,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教師提出了進階性思考問題:質量相仿的不同物體,體積大小相仿嗎?體積相仿的物體,質量大小相仿嗎?引發學生對“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系”的深度思考,使學生初步感知“密度”這一物理概念,體現了物理實踐活動“承上啟下”的教學價值,提高了實踐活動教學效果。教師對學生的思考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找到矯正的角度,引導學生在生活對接中完成認知內化。
學生生活認知經歷是最為難得的教學資源,教師能夠進行有效對接,充分發掘生活問題,展開物理課題研究,體現物理實踐價值。物理生活化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對生活現象進行對應研究,及時發現生活中的物理應用契機,自然形成教學動力。生活化有更多融入角度,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接受實際,針對學生生活認知基礎進行漸進性切入,能夠及時激活學生物理學科思維,與物理概念進行應用對接,在生活實踐中完成認知構建。物理知識與生活知識有更多結合點,實現橫向觀照思考,順利建立更多學習成長點。
物理學科與學生生活有太多對接點,教師對此需要有到位的學情調查,適時推出生活化的實踐性訓練任務,能夠促進學生物理概念的順利內化。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從更多角度展開融合性思考,物理實驗內容、實驗材料、實驗操作環境等,都與生活有更多關聯,物理現象、物理反應、物理原理,都是學科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教師要從生活實踐實際出發,從物理學科認知構建角度進行推演,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化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形成嶄新的實踐認知基礎。
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極為豐富,教師要注意篩選學生熟悉又喜歡的內容,這才是最佳選擇。如教學“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在關涉長度測量時,涉及誤差的問題。這是學生平時比較熟悉的內容。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物理概念“誤差”,然后要求學生展開深入思考,找到減少誤差的方法。學生開始獨立思考,并結合自身實踐認知進行歸結,首先是選擇精巧的測量工具;其次是改進測量的方法;最后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為給學生更直觀的體驗,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身邊工具做實踐測量操作:一張紙的厚度大約是多少毫米呢?運用你手中的測量工具展開具體操作。學生根據教師指導進行對應操作,先找出直尺,對一本書的厚度進行測量,然后通過數頁數,計算出一張紙的厚度。教師對學生測量操作進行技術監督,對一些不正確的操作進行糾偏操作,實踐操作活動順利展開。
學生喜歡展開生活化的實踐操作,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心理展開具體引導,在測量方法上做出引導,一個最為簡單的測量活動,讓學生產生更多心理觸動。根據以往的操作經驗,測量是比較直觀而簡單的,但進行精確測量,其要求的提高給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便很大。物理屬于自然科學學科,對專業性要求極高,學生在對接生活經歷中受到激勵,對物理學科學習有了更真切的認識。
對剛剛正式接觸物理學科的初中生來說,采取生活化教學手段不僅能降低對物理新知的理解難度,保障學生物理學科學習效果,還能增強學生物理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物理學習情感。教師要將生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作為物理學科教學的必備技能,把更多有利于學生知識生成和能力發展的生活資源融入實際教學中,使物理教學真正回歸于生活、應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