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門類與風格,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局面。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將中國畫分為工筆畫與寫意畫兩類,其中寫意畫注重抒發情懷,通過骨法傳達事物精髓與意境。而工筆畫不同,需要進行精工細作,通過深入刻畫對繪畫對象進行詳盡的描述。兩種繪畫形式都需要重視意境與意象,但二者的表現形式存在較大的差異。優秀的工筆畫需要做到傳情達意,傳遞畫家的情。
在工筆人物畫中,對意象的表達需要進行預先布局,并設置事物的對應關系。象與意互相融合是工筆人物畫需要表達的重點,畫家不但要準確描繪物象,而且要通過意象表現創造藝術的能力。工筆人物畫中的物象是客觀主體,但畫面中表達的與具體形象不同,而是通過抽象引起觀賞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保證審美與物象表達的統一。工筆人物畫中的意象可以通過點、線、形、色等元素來表達,構成形神兼備的畫面,營造出良好意境與具有形式感的畫面,表現畫家的藝術氣象。
在中國畫造型中,線條是本質語言,隨著工筆人物畫的發展,線條的造型也更加豐富。東晉的顧愷之在用線時就像春云浮空、春蠶吐絲,具有自然悠緩的特點,能夠抒發強烈的韻律。顧愷之的作品不但能夠巧妙地表現主題情節,而且可以準確地描述人物的內心活動。歷代畫家經過探索總結出了十八描畫法,這些描畫法具有各自的特點,是對以線造型方法的提煉。通過線的應用,能夠將復雜的物象變得條理化,概括、簡練地對形象進行塑造,并且可以表現出物象的內在氣質,傳達畫家的情感。與此同時,線條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能夠以粗細、曲直、方圓、流暢及婉轉等形式來體現相應的感情色彩。然而,即使藝術家具備高超的技術,能夠精妙地運用線條,也難以像寫實一樣在畫面中呈現出物象,而是要通過線條描述出意味,實現對物象的概括與取舍。畫家創造意的形象,將其呈現給欣賞者,體現了意象思維在繪畫中的作用[1]。在經過主觀的提煉與改造后,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可能與客觀對象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可以把握物象的精髓,表現其特點。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人物畫家可以利用以形寫神、應物象形的手法,使人物形象在外形相似的同時,做到精神氣質的神似。
當色彩傳遞到人眼中時,能夠產生巨大的共情性,因此,在為作品調配色彩時,畫家呈現的色彩,需要考慮描繪對象的原本樣貌,才能營造合適的整體氣氛。在工筆畫中,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特點,因此,在傳達畫面形象時,其色彩需要具備良好的表意性。畫家在創作時,需要根據自身的感覺為畫作賦予色彩。色彩包括色相、純度、明度及冷暖,在為形象確定色彩時,可以參考其自身的特點。畫面需要隨類賦彩,但工筆畫的創作需要憑借畫家的感覺選擇合適的色彩,才能更好地表達感情。例如,畫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象色彩與畫面色彩的對應,可以提高在表達感情時的自由度,并根據畫面需要合理地應用材質的美感及質感,實現更高的表現性。在何家英先生早期的工筆重彩畫中,為色彩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傳統的工筆畫通常需要先勾線再染色,色彩在線條內部,分染與罩染都不會超出墨線范圍[2]。但在何家英先生的《山地》中,色彩的范圍沒有局限于線條內部,線條沒有對色彩產生嚴格的限制。畫面中的人物背景與服裝都沒有完全的界限,這增添了畫面的朦朧與神秘之美。這幅畫體現出對工筆畫技法的探索,不像寫意畫那樣具有局限性,又不像傳統工筆畫那樣煩瑣嚴格。畫面中的線條與色彩沒有分離,而是融為一體,不再采用勾線染色的模式。古代工筆人物畫中很少有農民的形象,而這幅作品中卻出現了農民,而且是畫面的主角,色彩簡潔自然,脊背突出,寓意中華民族之脊梁。在作品中通過天然揮灑來表現生動的意境,借鑒水彩中的厚涂、薄畫法及縫接式畫法,使畫面錯落有致,不但可以表現出更好的效果,而且能夠體現更強的寫意性。在通過色彩表達寫意性時,畫家可以增強這種效果。所有的繪畫形式都有一些效果無法表達,并且有其突出的優勢。運用不同材質形成特有的肌理,作品會更加生動,能夠呈現出新的面貌。但對工筆畫的表意性進行探索時,一定會出現色與墨線孰強孰弱的問題,顏料的薄與厚、濃和淡,需要保留墨線的趣味感,這是中國畫中必不可少的。
肌理是物體表面客觀存在的,無論光滑、粗糙,還是柔軟、堅硬,都具有獨特的質感,能夠產生不同的感官刺激與審美感受。在傳統的重彩畫中,由于受到理念與材料的限制,表現的肌理較少。但是,現代重彩畫中重視肌理的制作,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畫面語言。畫家通過不同的繪畫手段呈現出不同的畫面肌理,形成不同的效果,對畫面意境的構建及氣氛的營造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展現不同的風貌,使重彩畫表達出更加豐富的語言。工筆人物畫的肌理主要分為底色肌理與物象肌理,二者之間相互聯系,也存在各自的特性。畫面的情感一般會受到畫面色調的影響,而畫面的肌理效果作為營造氛圍的基礎,能夠奠定畫面的基調。這樣能夠引發畫家的靈感,引導畫家進行探索,還可以決定畫面的效果。物象的肌理表現為對描繪對象的局部處理,需要與具體對象相結合。在傳統工筆畫中,畫面物象處理手法翻譯沒有過多的變化。而在現代繪畫中,畫家從復雜的肌理形態中獲得相應的心理感受,能夠感悟到畫面中需要顯示的肌理效果,在對肌理進行處理時形成個性化的理解。與此同時,隨著技法與材料的發展,畫家能夠表現出更多形式的肌理。不同形式的肌理能夠使工筆人物畫表現出更加豐富的審美效果,增添畫面的光彩。肌理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語言,對作品意義的表現具有重要作用,更多作品通過肌理的運用使畫面表現得更加豐富,獲得更好的效果。肌理是畫面語言的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能夠使畫面成為多種材料堆砌或肌理結構的展示。肌理與內容吻合,是現代重彩畫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使用不同的工具制作出肌理效果,能夠豐富畫面的表現力。在制作肌理時,產生的效果具有偶發性,這種偶發性會帶來一定的驚喜,能使畫面語言呈現出多樣性。肌理可以作為畫面中的具象成分,也可以作為抽象空間,畫家不應為其確定表現范圍,應為其提供更加廣闊、自由的展示空間,從而獲得更好的表現效果。
在所有藝術形式中,節奏都是一種重要特征,一旦離開節奏,哪一種藝術形式都不能成為藝術。對于中國畫而言,節奏隱藏在物象中,將物象位置的交錯、不同的距離還原后,就會感受到節奏的存在。節奏是一種形容音樂的概念,代表演奏音樂時產生的強弱變化。但節奏在其他藝術形式中也經常用到。在繪畫創作中,節奏也是一種重要的繪畫語言元素,合理把握不同繪畫技巧的強弱變化,能夠獲得不同的藝術效果。繪畫作品中的節奏,可以通過物象的遠近及高低位置的變化體現,也可以通過強弱、曲直、疏密、色塊及筆觸的變化來體現。在具體表現中,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方圓等變化,都能夠體現高低錯落。畫面中的物象組合也像音樂旋律一樣,通過起伏變化營造和諧的氣氛。在物象有規律的變化中,欣賞者的視線能夠在觀察一些要素時產生韻律感受。畫面的節奏可以通過要素的重復來產生運動感,采用增強畫面節奏的方法連接個體形象,使其有規律地重復出現,使畫面像優美的音樂,有規律地出現節奏變化,通過和諧的節奏產生美感。在工筆畫中,點、線、面元素的長短、疏密、聚散、高低、起伏的排列等也須遵循一定的規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節奏感。與節奏一樣,韻律也是音樂中的概念,繪畫不能發出聲音,但可以在畫面中找到音樂的感覺。具有節奏與韻律的畫面,可以展示出有秩序的美,如果觀者看到一幅作品覺得眼花繚亂,可能是節奏與韻律出現了問題。
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與審美觀念中,寫意性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工筆人物畫是中國畫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相對于寫意畫,工筆畫的畫面更加工整,但同樣能夠發揮表意性。經過長期的傳承與探索,工筆畫中的視覺效果不斷創新,能夠體現新的審美觀點,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在探索工筆畫寫意性時,需要對比傳統與現代的區別,幫助我們將其應用在實踐創作中。工筆人物畫不但要借鑒西方藝術,而且要繼承中國畫的寫意性精神,要以傳統繪畫中色、墨及構圖等構成原則為創作出發點。工筆畫并不是將對象完全再現,而是需要在畫面中體現意境,做到形神兼備,使畫面的意境更加深遠。在實踐中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工筆畫作為藝術作品,需要我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保證其寫意性。雖然時代不斷進步,但我們同樣要重視傳統,使工筆人物畫具有獨特的風貌,在重視寫意性的同時,體現時代感,使繪畫的形式更加豐富。在強調傳統的同時進行創新性藝術修飾,才能夠深化藝術之美。對工筆人物畫進行寫意性研究,可以繼承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使作品實現更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