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齊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培養優秀的綜合型技術人才、推動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前沿陣地。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生態文明的不斷發展使得環境藝術課程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不僅能拓展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從而為學生今后的擇業、就業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當前的高職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注重理論而輕實踐,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在階段性學習過程中個人環境設計實踐能力的發展,導致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不足等?;诖?,本文通過深入探究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中系列化主題制教學的應用策略,以期提升環境藝術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為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開展過程中應用系列化主題制教學法,教師需要立足課程實際,設計出一系列的課程教學主題,分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學生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主題學習過程中,根據主題要求收集相應的學習材料。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能夠明確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主題的興趣點,并將學生收集到的學習材料構建為素材庫,從而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應用,以推動后續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
例如,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將全班學生劃分為五人一組的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合作設計園林綠化方案,從而推動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在“園林綠化的主要設計要素”這一大的主題之下,筆者還讓學生進行了小型主題的設計,如“花草植物的選擇與搭配”“植物群落的習性及生長優勢對比”,使學生對園林的綠化、環境藝術設計和植物習性等知識形成總結,從而在深入了解園林綠化美感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環境藝術設計能力。
環境藝術設計工作的核心在于生命與生態,學生需要對景觀形式進行深刻的理解,將個人的關注點從自然的美感轉移到生態發展上,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應用系列化主題制教學法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觀念。在確定教學主題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實際的自然環境中,針對性地搜集不同生態資料,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園林綠化設計的課程知識時,為了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筆者將這節課程的教學主題設置為“園林綠化中的生態環境”,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森林公園中進行實地考察,實現課程知識與公共空間綠化知識、城市生態環境構建等知識的對照。這種戶外實踐活動的形式,使學生有效地樹立了生態觀念,而且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
在開展高職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過程中,復合設計是系列化主題制教學法中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采用復合設計的課程教學方式能夠將不同的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個人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夠根據課程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活動,同時進行成果展示,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設計作品中滲透人文精神、生態理念,從而實現建筑與生態的融合,并彰顯出景觀都市主義的實用性。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綜合性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主題設計作品的質量。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居住空間室內設計”這一部分內容時,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與認知,設計了“室內空間美的主要因素及其體現”的主題,將居住空間的美學要素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通過課程教學、實踐設計、模擬練習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居住空間室內設計知識,并熟練掌握景觀設計的具體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在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的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教師要及時轉變“唯分數論”的課程教育思想,在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及實習活動中應用系列化主題制教學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脈絡形成整體的認知,從而加深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生實踐效果,為他們今后的就業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