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佩妘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教育國際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國際化人才應具有創新的自主精神、綜合的素質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培養國際化人才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我國正處于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新階段,尤其要實現“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實現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升級,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對人才培養進行國際化轉化,構建符合我國對外開放交流模式的人才培養體系。尤其就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育而言,視覺傳播是我國與國際對話的有效手段,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現當代,國際化的設計能力包括視野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強有力的執行能力,高等院校作為向社會輸出人才的基地,有義務也有責任做好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工作,積極尋找路徑優化培養模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提出,中國在新的時代背景和國際舞臺上將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一帶一路”為實現高校教育國際合作與教育共同體、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打下了重要基礎。
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將“國際化、應用型、高素質”作為辦學定位,但在辦學過程中幾乎照搬優秀院校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創新,過于求穩,課程設置方面缺少特色。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流于形式,造成學生能力不能滿足當前市場對人才能力需求的困境。“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提出,要求高校切實更新辦學理念,改革辦學條件和辦學模式,重點培養面向國際市場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認真落實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方略。
由于自身條件和其他多種因素的限制,應用型本科院校普遍缺乏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教師也缺乏相應的專業教學能力,教師教學任務重,很少有時間和精力思考教學改進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大部分教師沒有真正學習世界先進教學理念,缺少與國外同行交流學習的機會和經驗。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較低,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一般情況下,國際交流合作要求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雅思、托福等級別。但是,獨立院校的大多數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外語四六級、雅思、托福等考試參與率和通過率不理想。因此,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消除國際學習、交流合作中的語言障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推動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進程,使國際交流走出困境的關鍵。
立足“一帶一路”背景,高校教育必須首先建立起以國際化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以前瞻性、邏輯性為原則,對傳統課程進行改革,融入國際化的教學理念,充分思考專業課程內容設置以及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保障課程之間的相關性與連貫性、理論基礎課與實踐實操課的有效結合,同時系統化開設國際化領域課程,使教學內容與國際接軌。例如,高校可基于產業流程與互聯網技術,在實操課中增加營銷傳播、數碼技術等課程,培養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的人際溝通能力,導入國外先進的實務經驗,以廣告傳媒行業從業人員能力標準為基礎,開發專業課程體系。
高校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相關比賽,并在相應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為學生創造與全球設計類人才的交流機會,有效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實踐能力,還要為學生爭取大企業設計部門的實習機會,深刻踐行“高端化、國際化、個性化”戰略發展目標[1]。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依賴于最終結課作品的呈現效果,忽視了創作的過程性,故而無法客觀評價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實踐能力,也就不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間也未能形成積極的原創競爭環境。
視覺傳達專業教學應借鑒國外優秀評價體系,改善傳統教學考核模式,注重過程性考核與能力評測,變結果考查為過程考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注重學生思維過程在成績評價體系中的權重,變任課教師個人評分為指導教師小組評分,并在評價過程中更加注重過程性考核,一方面激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促使教師在學生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實現科學有效的教學。
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過程中,高校可通過與國際相關學校、企業進行不同形式的合作,開展真實有效的實訓項目,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設計成果的真實性與落地性,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例如,高校可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座、論壇,邀請業內人士和專業人員針對國際化的項目合作進行分享和講授,或者與有意向的企業或公司建立實訓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職場體驗中更加清晰地知悉視覺傳達專業的職業需求、社會需求、國際需求,了解本專業的新發展、新動態、新方向。
高校可以“一帶一路”為規劃方向,更新外出考察時間和課程路線,進行開放性的考察指導和教學,把學生置于主動、多元、動態、開放的學習情境中,不僅在學校課程中設置中國朝代歷史、古代造物歷史等相關文化課程,還可以通過外出考察,與當地文化相結合進行生動的實地講解,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培養其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使其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關注、吸收、獲取考察內容。教師應提前設計、優化考察路線,并在課業或教學大綱中設計與考察地相關的中國文化主題訓練,指導學生扎根本土,創作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傳承與創新設計,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還可以讓“中國設計”走向國際。這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應用傳統元素,還要深刻理解中國精神,以此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中國新時代設計作品。
例如,“一帶一路”的西北沿線有西安、敦煌、蘭州、張掖及周邊地區,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手工藝、民風民俗的特色和美感,培養和提升學生對民俗文化和民俗符號的感受力和提取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和審美修養,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學習旅游區櫥窗設計、招貼設計、展示設計、旅游紀念品設計、民俗宣傳冊設計、旅游宣傳片等內容對現代和民俗設計元素的應用。實地考察教學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探究性學習則有利于培養具有獨立學習能力、能主動接收新信息的人才。
中外合作辦學具有極強的開放性,既可以將外來的先進教學經驗引進來,又可讓我國的人才走出去。國外教學以啟發式為主,培養學生的質疑、批判能力,這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而國內教學以灌輸式為主,可與國外教學模式形成互補,既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又可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打破傳統、單一的模仿式學習,轉向為綜合能力復合發展[2]。
中外合作辦學最終將以相關專業知識之間的交叉設置落地,其中涉及國內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專業的差異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綜合實踐能力與知識應用轉化能力。以英國創意藝術大學為例,作為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海外直通升碩的目標大學之一,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是一所有160 年建校歷史的獨特專業大學,也是前40 所精英大學中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大學,在藝術、建筑、商科、傳媒等學科與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的專業設置有著非常高的契合度,在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理念等方面,雙方存在一定的共通性,這些是國際化教學實施的平臺基礎和發展路上的抓手。
國外教學以“實踐應用”與“創新創意”為核心優勢,中國高等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以此為教學改革的基點,并以實踐帶動教學,以教學引導實踐,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以“一帶一路”為背景,積極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以點帶面,基于實踐,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