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婭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
所謂課程體系,是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通常情況下,各個職業院校都會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要求等確定具體的育人指導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教學需求,確定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其中就包括了“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活動”等內容,強調在課程教學中不斷創新形式、更新方法、完善策略,最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此同時,音樂表演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具有音樂表演的專業知識和藝術素養,能夠掌握音樂表演專業技能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職業院校在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中融合利用土家族民歌資源來創新構建課程體系,有助于在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及內容創新中融合最新的育人理念,應用最新的資源素材,整合最優的結構內容,也有助于豐富音樂表演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活動,從而加深學生對土家族民歌文化的認識,發揮職業院校課程體系對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保障作用[1]。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詞與樂曲結合而構成的統一體民歌,是文學與音樂交會的產物。”“土家族民歌演唱形式程式性強,大多是歌、舞、樂相結合。[2]”通過對土家族民歌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筆者發現“土家族民歌的歌詞屬于語言藝術,它表情達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樂曲以聲音的外化形式,產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聽覺”,這就造就了土家族民歌多元化、多樣化的文化內涵,也塑造了土家族民歌歌詞與樂曲相結合的音樂形象,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一般情況下,土家族民歌可以劃分為“山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搖兒歌與兒歌、風俗歌”五種類型,不同形式的民歌有著不同的特點,比如代表性作品《黃四姐》就因為優美的歌詞、特色的樂曲受到民眾的喜愛。2014 年,土家族民歌被列入非遺名錄,這就為職業院校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建設中梳理整合、開發利用土家族民歌資源提供了便利、創造了條件,也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土家族民歌資源開發與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近些年,隨著對職業院校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情況的考察和對地方性土家族民歌傳承狀況的分析,筆者發現土家族民歌資源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的應用還非常少,幾乎沒有圍繞土家族民歌來設計開發針對性的音樂表演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等,這就讓音樂表演專業教育與土家族民歌資源開發之間難以建立有效聯系,既不利于豐富職業院校音樂表演專業課程內容,又不利于創新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教學形式,更不利于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結構,影響了職業院校教育改革創新和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制約了更多學科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應用土家族民歌資源與文化。
第一,土家族民歌資源教學應用實踐不足。隨著土家族民歌被納入非遺保護范疇,社會各界對土家族民歌資源的梳理、整合、開發、利用變得越來越規范,土家族民歌越來越展現出特色化、多樣化的特征,也為線上線下利用土家族民歌來構建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等創造了條件,但是在實踐中很少有職業院校或專任教師關注、重視土家族民歌的教育價值和應用價值,也沒有真正發揮出土家族民歌資源教學應用的育人效果。
第二,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土家族民歌資源教學應用融合不夠。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雖然讓部分院校和教師開始意識到應用地方性土家族民歌資源來設計開發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少教育部門的政策指引、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職業院校的高度重視、專業師生的相互配合,使開發利用地方特色土家族民歌資源來建構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的計劃、方案難以得到有效落實,也使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難以創新,更使土家族民歌資源教學應用和傳承推廣變得日益艱難。
為有效利用本校周邊豐富的土家族民歌文化資源,為有效適應職業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最新要求,為提高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和提升土家族民歌資源教學應用效果,職業院校應基于“以賽促學、情景模擬、學演交替、頂崗實習,四輪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序建構土家族民歌課程體系。
職業院校可根據市場中音樂表演行業領域企業、單位、機構等對相關專業標準化人才技能、素質的最新要求,結合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反饋,強化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融合應用土家族民歌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深入挖掘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規律,參考借鑒國內外課程體系建設的成熟理念和學術思想,明確音樂表演專業附加土家族民歌課程體系的基本原則、核心思想、設計理念,比如,堅持圍繞土家族民歌資源來創新音樂表演專業理論教學內容,堅持立足土家族民歌文化藝術活動來完善音樂表演專業實踐教學形式,堅持利用技能等級證書考試、標準化人才技能等級評價制度及校內校外教學實踐活動等來檢驗音樂表演專業附加土家族民歌課程體系的應用效果,確保學生在課程理論教學中夯實專業知識,在課程實踐活動中鍛煉技能,最終提高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等。
職業院校應最大限度取得音樂表演專業領導、教師及學生的支持與配合,最大范圍整合利用土家族民歌資源文化,最大力度貫徹落實課程體系頂層設計方案的具體要求,在“就業導向、技能為本、大賽提升、舞臺實踐”的課程設計思路下,全面細化音樂表演專業附加土家族民歌課程體系的實踐策略。
第一,更新課程理念。職業院校應根據新時代職業院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更加注重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培養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使其更加關注在實踐教育和就業創業中開發、利用地方性土家族民歌資源來提高思想認識、端正學習態度,并設計開發優秀的土家族民歌表演形式、文藝活動及文創產品。
第二,改革課程目標。職業院校應結合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特點和新時代文旅人才的素質要求,以培養能擔當民族文化振興大任的“有健康身心、有文化底蘊、有精湛技藝、有創新精神、有發展潛能”的“五有”人才為目標,依托豐富的土家族民歌文化遺產,探索培養專業素質過硬、實踐應用能力突出的專業人才[3]。
第三,創新課程內容。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中穿插滲透土家族民歌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更加具體、更加形象地了解音樂表演的理論精髓和本質內涵;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程實踐教學中利用土家族民歌資源來創新活動形式,尤其是利用文藝表演活動、參觀體驗活動等來幫助學生感知民歌文化。
第四,優化課程結構。職業院校應基于演員、文藝活動參與人員、音樂教師、音樂教輔人員等不同工作崗位的特點,結合不同工作崗位對工作任務、工作能力的差異化要求,調整設計不同的土家族民歌特色課程,并細化設計音樂表演專業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集中實踐課、專業拓展課等體系結構。
第五,豐富課程活動。職業院校應在課程學分分配和實踐教學安排中引入土家族民歌以創新活動的內容,利用參觀學習、實地考察、藝術表演、合唱排練、頂崗實習、舞臺展示、專題集訓等活動,來加深學生對不同土家族民歌的認識,強化學生對歌詞、伴奏、舞蹈的理解,進而讓整個課程體系建設變得更加多元化。
總之,職業院校應將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土家族民歌的傳承聯系起來,不斷開發好、利用好豐富多元的土家族民歌文化資源,創新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及課程活動,不斷優化、完善音樂表演專業附加土家族民歌課程體系的建設方案,以提高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土家族民歌資源教學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