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偉 廣西大學
油畫創作是美術教育的重要課程,它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油畫課程。一方面,油畫創作可以檢驗學生運用油畫材料、油畫技法表現形、色、空間的能力,另一方面,油畫創作是學生藝術文化修養、藝術觀念和個人繪畫語言的具體表現?!暗赜蛐浴笔怯绊懏嫾覄撟鞯闹匾蛩?。如何把“地域性”引入油畫創作教學中?本文將以廣西北部灣地區的“地域性”特征為例,探討其對油畫創作教學的影響。
廣西是一個地域環境獨特、風景秀美、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廣西的山川湖泊、海港漁村、民族民間風情一直都是本土畫家創作的主要題材,也是本地高校美術寫生、美術創作課程教學的首選。2013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東盟時提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如今,廣西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以“漓江畫派”為首的本土畫家們以藝術的形式響應國家號召,踴躍地投入北部灣地區的寫生和創作中。這也讓廣西廣大藝術工作者和各院校師生對北部灣地區投入更多的關注。那么,北部灣地區都有哪些地域特點?
“地域性”指的是在一個區域內的自然、經濟、政治、人文等。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
“地域特征”是指在這個區域內,由自然地貌、動植物、人文建筑組成的具有一定共性的、其他區域沒有的顯著特征。
“地域文化”是指在這個區域內,人們經過長期生活形成的自己獨特的民俗、傳統、習慣,源遠流長,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表現。
首先,廣西北部灣地區主要包括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廣西著名的海港城市。其次,它地處我國西南沿海,夏季熾熱、冬季濕冷。這里的沙灘有的由灰白色質地細膩的沙子組成,有的是火山巖形成形狀怪異的亂石灘,還有的是由紅樹林群落構成的特殊生態系統。海邊漁港有顏色明亮、層層排列的小漁船;也有大型機械和集裝箱密布的新型現代化港口。這些都是北部灣自然環境地域特征的體現。
北部灣地區歷史文化悠久,2000 多年以前,廣西北部灣地區的合浦郡就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因此成為南海地區對外海上貿易的中心、樞紐和重要的對外窗口。由于北部灣地區豐富的海洋資源及優越的地理條件,如今在各個漁村海港,我們仍可以看到繁忙的漁收景象或新型港口的現代化運作。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影響下,北部灣地區人民形成了勇敢、開拓、辛勤勞作的“海洋文化”精神。
“19 世紀的法國社會,存在著一種現實主義的思潮,這種思潮既厭惡學院派古典主義的冷漠僵死,也不喜歡浪漫主義的虛張聲勢,而是企圖返璞歸真,客觀平靜地表現周圍的現實生活。[1]”巴黎近郊的“巴比松”小村子因風景優美的楓丹白露森林,吸引了許多畫家到此寫生。他們客觀真實地描繪了“巴比松”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并形成了被后世所知的“巴比松畫派”。在“巴比松畫派”前,風景畫創作主要依從意大利的創作觀念,但是從“巴比松畫派”開始,法國的風景畫已經開始脫離意大利的影響,無論觀念還是題材,都是對法國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的客觀描繪,形成了“地域性”的繪畫語言。進入19 世紀后,法國的藝術風潮吹遍歐洲各國,地處東歐的俄羅斯帝國也受到法國現實主義與“巴比松畫派”的影響,當地的畫家紛紛走到室外對景寫生,他們出于對本土文化的關注,把本國歷史、人文生活、自然風景融入自己的創作中,使之形成具有俄羅斯地域特色的藝術流派——“俄羅斯巡回畫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地域性”不同、各個民族文化存在差異,西方油畫傳入我國后,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性”畫派。例如,地處我國西南地區的廣西,地域景觀獨特,北部的桂林、三江等地區屬于喀斯特地貌,各種丘陵、山區、溶洞層出不窮,各種溪流、湖泊鑲嵌其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桂林地區,因“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一直吸引著各地畫家到此創作。而廣西南部的北部灣地區,以北海、欽州、防城港為代表,廣闊的北部灣海域千帆涌動、浪花翻滾,光色鮮艷明亮,亦是畫家們寫生創作的好地點。除了獨特的地理環境外,廣西還是個多民族的地區。廣西生活著12 個少數民族,他們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和民間民俗特點。在這樣自然風光秀美、人文環境獨特的熱土上,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廣西老一輩美術家們提出相關概念,之后經過幾代美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個新興的本土美術流派——“漓江畫派”逐漸形成。如今,“漓江畫派”畫家們把廣西的秀美山水、少數民族作為創作的主要題材,生活化、寫生化是他們的藝術特點。
“地域性”與藝術活動是緊密聯系的,油畫創作教學中的“地域性”自然也具有其重要意義。
首先,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因所處的地域不同,產生了千姿百態的地域文化。藝術屬于文化的子系統,因此,藝術的“地域性”是以文化的“地域性”為理論基礎的,而任何一位藝術家都會受到當地地域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在創作時將固有民族性格、文化修養、審美取向融入作品中。
其次,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只有通過觀察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面貌,對創作的地域自然環境才有所了解;深入生活與人交流,對人文風俗才有所感悟,作者才會有感而發,創作出有情感、有靈魂的作品。
最后,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多在課堂完成教學任務,而實踐性質的課程較少,因此,學生創作時會在網上收集自己需要的素材,而不是直接深入當地體驗,感悟生活,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是對圖片素材的臨摹與仿造,缺乏對真實自然環境形與色的認識,不能提煉出創作所需的表達思想,使創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使“地域性”與油畫創作教學相結合,促使學生創作的作品既有“地域性”特點,又能探索自己的油畫表現語言,還能有思想感悟呢?
北部灣地區雨量充沛、氣候炎熱、陽光充足。漁船在陽光下色彩鮮艷明亮,漁民著裝色調樸實簡單。創作者在創作中把這一“地域性”色彩概括好,就可以使作品體現地域特點,具有很高的地域辨識度。
“漓江畫派”畫家、廣西藝術學院教授謝森一直堅持寫生創作,在油畫教學上也是如此要求學生:“從課堂練習開始,就要在研究客觀對象、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時,尋找藝術感覺,尋找油畫表現語言,尋找個人的審美傾向。[2]”例如,他的蔗田系列作品《南寧附近的蔗田》《午后的蔗田勞作》《收獲甘蔗》《蔗田農婦》等,都是描繪廣西本土環境、農作物、農民勞作等內容、具有“地域性”特點的畫作。畫家在“地域性”影響下結合自我感受,形成了個人繪畫語言——“光斑”。
近年來,他到北部灣地區寫生創作的作品有《合浦古漁港》《欽州灣》《北海僑港》《潿洲島之夜》等。在“地域性”環境的影響下,他的作品的畫面呈現出明亮的色彩。例如,作品《月亮灣》中,海邊強烈的陽光直射在沙灘上,作者用極其明亮的黃色大筆觸,層層點點地畫出耀眼的金黃色沙灘,而陰影處則用代表性的藍紫色光斑來描繪,作品具有北部灣地域特點又結合了作者“獨特光斑”的表現語言。
對一個地區的“地域性”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自然景觀層面上,研究者還應積極主動地實地走訪、親身考察、與當地居民溝通,對當地的建筑、古跡、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當地居民的民風民俗進行綜合、全面的研究。由于北部灣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的結構特點,北部灣地區文化與廣西其他地區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對于我國其他沿海地區的“海洋文化”,其更具豐富性和多樣性。
廣西美術家協會多次組織開展北部灣地區寫生采風活動。廣西美協主席謝麟先生圍繞北部灣主題創作了《合浦煙樓出??凇げ础贰断柎須w》《合浦東坡亭》《無聲歲月》等作品。他的這些作品不只是簡單的風景創作,而是通過對當地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深入了解,通過風景創作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融匯到作品中。
合浦東坡亭是當年蘇東坡被貶到兩廣地區的歷史見證,是有名的歷史文化古跡。謝麟先生的《合浦東坡亭》運用了寫意油畫的表現手法,色調灰雅,色彩濃重,既反映了合浦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深厚地域文化,又表達了作者對古絲路始發港桑海滄田的人文歷史的追思。
《蠔船晚歸》是一幅描繪北部灣漁民生產生活的作品。作者身臨海港,見到無數養蠔漁船在港口間穿梭,一派生機勃勃的勞作景象。畫面構圖飽滿,結構緊密,色彩用黑、白、灰強對比,極具構成感,使人們感受到雖然天色較晚,但是漁民們還在辛勤勞作,體現了北部灣人民勇敢、勤勞的“海洋精神”。
油畫創作教學的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感受探索個人繪畫語言。因此,教師可從實地采風、寫生出發,帶領學生走進北部灣地區的海港漁村,認真觀察當地的地域特征,讓學生對那里的自然環境、氣溫氣候、色彩、造型形成初步的感官體驗,用寫生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感受。同時,教師還應帶領學生和當地老鄉、漁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地域文化、民間風俗、生活狀態,培養學生對當地事物的感情,讓學生在寫生創作中產生更深的感悟。通過不斷加深個人體驗和感受,學生結合個人審美取向,在寫生中嘗試不同的繪畫技法,能夠逐步探索出個人繪畫語言。
畫家的創作離不開他所生活的地域環境,而這個區域的自然環境、民族性格、地域文化又滋養著畫家創作的靈感。通過對畫家創作思想和作品的解讀,我們都能找到“地域性”的影子,看到“地域性”對繪畫語言的影響,以及“地域性”與個人繪畫語言相結合而產生的獨具個人審美趣味的創作作品。如今,北部灣地區是國家“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發展的區域,以藝術的形式了解北部灣,把北部灣“地域性”與油畫創作教學相結合,既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課堂,感受自然、感悟生活,尋找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又可以通過油畫創作教學,讓學生了解北部灣文化,增強海洋意識,學習國家發展策略,所以,其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