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禮 喀什大學藝術學院
大清銀行兌換券是由晚清政府在引進美國印鈔技術的基礎上,于1908 年開始設計制作、1911 年3 月開印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套采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鋼凹版制版技術和印刷工藝、自主印制的近現代紙幣。本文主要對大清銀行兌換券的圖像設計風格進行了研究,并探討其對中國后世印鈔事業發展的影響。
西方近現代紙幣出于防偽的需要,多將手工雕刻人像作為紙幣的主圖像。手工雕刻制版因雕刻師的刀法、風格不同,其雕刻的線條的深淺、弧度、角度都很難仿制,所以雕刻凹版圖像是近代以來各國鈔票防偽必不可少的工藝手段,也是民眾在使用紙幣時易于識別真偽的一種手段[1]。
由美國雕刻師Lorenzo J.Hatch(海趣)主持設計的大清銀行兌換券,沿襲了西方尤其是美國鈔票設計的傳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紙幣中采用寫實人物的圖像。之所以選用載灃像,應是當時的特殊政治環境的機緣,《大清宣統政紀·卷之一》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景皇帝崩……皇太后(慈禧)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身居監國之職的載灃,成為清廷實際上的統治者,開始實施貨幣改革,集紙幣發行權力于一身,發行通行全國的統一貨幣——大清銀行兌換券[2]。因此,載灃像成為代表大清帝國形象的大清銀行兌換券的主圖像。
大清銀行兌換券在設計構圖上沿襲了美鈔的框架式結構,正面圖像四周為幾何花紋組成的圍欄,四角分別以漢字和阿拉伯數字標注面額,左邊為載灃像,框架中間的主景為龍海圖,右邊下側輔景分別為壹元大海揚帆、伍元八駿騎士、拾元萬里長城、百元農民耕地。每張紙幣的構圖都很完整,由打點和線條組成的畫面,遠景、中景、近景層次分明,墨色細膩柔和而不失層次感,整幅畫面的創作富有想象力[3]。
兌換券正面的矩形外框和背面的圖案以細密的幾何紋路規則地排列,組成高度抽象變化煩瑣的花紋圖案。這種用機器編制的繁雜紋路,代表了西方近代以來數學科學和精細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的高度,也是工業化時代的象征。機雕花紋的精細是人工無法仿造的,這是機器防偽技法在這套紙幣上的開創之舉。
雕刻師運用傳統人像雕刻法將黑白寫實的載灃像刻畫在紙幣上,相框被下方的海浪托起,浪花沿著相框向上翻涌,浪頭柔軟地垂下,讓人想到日本浮世繪的繪畫風格。這種高度概括的抽象化描繪方法,與載灃像的寫實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壹元、伍元、拾元、百元四枚紙幣右下角的輔景,是用簡單而寫實的線條刻畫出的一個個不同的生動的中國式場景。
中國傳統紙幣為堅版。中國傳統的文字行文習慣是豎式寫法,自上而下行文、從右到左排列,這樣,紙幣順理成章地形成豎式票形,這是中國傳統紙幣的顯著特征[4]。
西方文字的行文方式,傳統上是橫向書寫,一般從左到右。橫寫習慣下產生的西方鈔票,自然而然地會設計成橫版式樣。由雕刻師海趣設計的大清銀行兌換券沿襲了西方鈔票的橫版式樣,票面尺寸較中國傳統紙幣大幅縮減,整張票面的圖像按從左到右的順序展開,讓人一目了然。
盡管有如此多西方化的因素,這一新式鈔票上仍保留了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除阿拉伯數字標注的面額和背面的英文遵循從左到右的書寫規律,所有的漢字依然按照傳統寫法處理成從右到左。此外,大清銀行兌換券保留了中國傳統紙幣加蓋官印的傳統,在背面中間面額的兩邊,左邊蓋有“大清銀行監督”方章,右邊蓋有“檢校印記”圓章,印章均為篆體,紅色陽文,與背面的幾何花紋圖案相映成趣。新舊結合、中西合璧,是這一新生事物的一大特點。
中國傳統紙幣上的圖像部分,除最初的交子上描繪了生活化的現實主義場景,后世紙幣上的圖像多以想象中的神仙故事人物、程式化的景物花卉等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內容為主,極富理想主義色彩,絕少出現與鈔票發行背景相關的圖像,圖案也多以程式化表現想象中的龍鳳、花卉等抽象的紋飾為內容。
西方紙幣的圖像源于歐洲古典寫實主義的繪畫傳統,所選圖像多為紙幣發行國家的重要政治領袖,或為紙幣發行國的標志性景物,或者直接取材于本國著名藝術家繪制的表現現實生活場景的畫作[5]。比如,1914 年發行的美國聯邦儲備券5 美元,其圖像為美國著名政治家、黑人奴隸制的廢除者第16 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裝飾圖案則以函數運算的方式設計出復雜的抽象化幾何紋樣,具有高度防偽性能[6]。
大清銀行兌換券沿襲了西方的傳統,圖像以現實主義的寫實技法描繪,圖案部分以細密的幾何紋路規則地排列,組成高度抽象、變化煩瑣的花紋圖案。這種受西方深刻影響的紙幣設計風格,開創了中國現實主義、散發著生活氣息的近現代紙幣之路,其影響之深,從后世北洋、民國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發行的歷套人民幣都能看到大清銀行兌換券的影子。
自北宋天圣元年發行官交子開始,中國歷代紙幣都由官辦,相應地,紙幣的創作主體應為官辦的印刷制版機構里面的專業印刷制版技術工人。而中國古代重道義、輕技藝的傳統思想,使得“形而上”的文人畫家與“形而下”的手工藝者走向并不交織的兩個系統。自宋以后形成的文人畫是士大夫階層文化生活的產物,代表了文人士族的藝術理想和審美追求。作為“形而下”的手工藝者,從來就不能進入文人畫家的視野中,文人畫家也絕少參與實用工藝藝術的設計制作。具有實用性的紙幣設計和印刷,是由缺乏文化自覺的手工藝者完成的。另外,中國古代紙幣在圖像和設計風格上始終遵從統治者的意志,藝術價值上的追求是不可能得到彰顯的。
大清銀行兌換券的制版雕刻師海趣本身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水彩畫家,在紙幣雕刻領域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雕刻師。海趣自身個性非常鮮明,在他主導下完成的大清銀行兌換券也就有著鮮明的藝術家個人風格。海趣以他的聰明才智將源自西方的凹版制版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嫁接,將藝術與技術結合起來,成功開創了中國紙幣印制事業的近現代局面。
海趣等美國專家來華后,度支部印刷局從各地招募了具有中學或相當于中學文化程度的藝徒十余人,讓其跟隨美國專家學習鋼凹版雕刻技術等,為中國培養自己的印刷和雕刻制版人才。海趣去世后不久,1914 年6—7 月間,由對工藝技術已經融會貫通的吳錦棠等技術人員,自主設計雕刻原版,由中國印刷技術工人成功印制出殖邊銀行兌換券。殖邊銀行兌換券的誕生,說明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代鋼凹版紙幣制版印刷隊伍已經建成,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印鈔設備、印鈔工藝技術,已經被中國的紙幣印制工作者掌握,也代表著中國的紙幣印制工業已經自力且走進近代化。吳錦棠之子吳彭越繼承父業,由其雕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套人民幣伍元中的煉鋼工人圖案,在國際鈔票雕版評比中被評為“世界紙幣精品”[7]。
由海趣開創的藝術家參與紙幣設計的工作格局,對中國紙幣印制事業影響至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次發行的新版人民幣,都有藝術家參與設計的身影。1952 年,北京印鈔廠開始印制第二套人民幣,設計工作由著名畫家羅工柳、侯一民等,以及專業印鈔技術人員一起完成,票面效果達到主題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藝術效果和技術也高度統一,形成了具有強烈民族風格和表現形式的中國紙幣新面貌。第四套人民幣百元券正面四領袖像依然由著名畫家侯一民繪制,而第五套人民幣正面主圖案毛澤東像是由著名畫家劉文西所繪制的。
開創了中國近代印鈔史新紀元的大清銀行兌換券,打開了中國印刷事業直面西方近代科技的新局面[8]。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套采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鋼凹版制版技術和印刷工藝、自主印制的近現代紙幣,直接引導了后世中國印鈔事業發展的格局。同時,它對西方紙幣文化和設計思想的引進與融合,為西方雕版藝術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最迅速、最廣泛的途徑。紙幣的實用性要求創作者的才華必須在嚴格的規范要求下施展,一張精美紙幣的誕生,凝結著創作者的藝術追求和大量的文化信息。從這一角度出發,對大清銀行兌換券進行研究,從其對西方近代印刷科技的全面引進和對西方視覺圖示的大膽采用,可以為我們研究印刷史提供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