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旭東 寧夏藝術職業學院
學校藝術團體的建設離不開校內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校園藝術團建設過程中,校外藝術培訓機構的支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高校管樂團建設不斷發展,甚至一些高校管樂團走出國門,在國外大放異彩。與此同時,教師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建設管樂團的系統理論。但是,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促進高校管樂團建設不斷發展是教師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幾個突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此來提高管樂團日常排練的質量[1]。
管樂團隊伍中,高年級學生是主力軍,因為他們經過長時間的基礎訓練,吹奏技能、多聲部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表現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經驗也更豐富。在樂團日常管理中,主要管理人員也是高年級學生,也就是說管樂團的訓練和管理中,高年級學生發揮著重要作用。學年末,畢業生離校后,管樂團需要挑選新生以補足樂團缺失的成員,樂團管理層也需要提高管理能力。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樂團學生數量、各聲部人員不固定。每屆新成員的音樂素養都有差異,這對樂團的日常訓練和演出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新成員個人演奏能力和多聲部的感悟能力,做好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交接,對管樂團的建設十分重要。
學生在基本樂理知識、視唱練耳水平和音樂表現力等方面有較大差異,有的學生在小學就接受過規范的音樂基礎知識學習和器樂基礎訓練,但是更多的學生只是對管樂團感興趣,才選擇參與管樂團活動,對于管樂器演奏的基本知識大致了解一點,但不具備表演能力,也沒有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另外,不同學生的音樂領悟能力也不同,有的學生對新樂曲學習很快,所吹奏聲部的節奏、節拍、樂句鮮明,旋律流暢,有的學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基本掌握這些音樂表現的要素,這使樂團在表演樂曲選擇上受到制約,只能選取大家耳熟能詳的樂曲。高校管樂團建設主要以學生自主組織、管理為主,教師主要進行輔導。學生自主組織就難免出現訓練安排不合理、學生訓練熱情不高、學習任務不科學的問題。通常,教師還需要擔任其他的教學管理工作,所以,教師和學生的訓練時間經常很難協調,這進一步阻礙了管樂團訓練質量的提高[2]。
為保證各聲部之間音量和音色統一,管樂團應將所有聲部的編配和樂器演奏具體人員的數目都上報學校相關部門,學校在分配班級時可重點參考,最好將學生均勻分配在各個年級中。高校每個年級的學生學習任務不一樣,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也不同,一年級學生經過一至兩年的鍛煉可以成為樂團在表演和管理上的主力。建設管樂團時,學生管理團隊和指導教師需要重視不同年級學生經驗的傳遞,可讓高年級學生采取一帶一的方式,迅速提高低年級新生基礎吹奏能力,不斷培養新成員。分配人員時,管樂團應在數量和樂器類型上做到各個年級間均勻分配,以減少管樂團表演活動受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的影響。在遴選新成員時,教師和學生干部應一起面試和審查,以提高招納人員的質量。
管樂團的表現需要不同聲部之間的完美配合,各個聲部需要不同特點的學生,因此,教師應在招納新成員時,重點考查學生擬擔任所吹奏的樂器和聲部。此外,教師在遴選人員時將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聲部位置,有利于學生吹奏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參加管樂團訓練的積極性。
完善管樂團的管理制度對管樂團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不同于班級管理由班主任負責,管樂團組成人員分散,指導教師通常只負責指導學生演奏,不直接參與管樂團日常管理,師生聯系不緊密。如果沒有一整套管理章程,樂團平時的訓練就無法保證。管樂團作為一個跨年級的校園課余藝術團體,需要協同校學生處、教務處共同制訂管理章程,將每位學生在樂團的實踐行為和學分等管理措施掛鉤。
管樂團在管理制度中,需要融合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樂團紀律、出勤狀況、組織模式、訓練安排、激勵制度、參加和退出機制、樂器愛護原則、樂譜整理制度和發放制度等,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管樂排練和演出的積極性,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職院校的管樂團指導教師通常由音樂教師兼任,教師的本職教學和研究任務比較繁重,兼任管樂團指導教師可能會出現精力不足的問題,不能給樂團提供有效的指導。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將校外專業演奏團隊引入學校。校企合作下,教師隊伍更加龐大,每位教師的專業和表演經驗、技巧都不同,龐大的師資團隊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有益的影響和輔導。利用校外專業表演人員的力量,教師可以在專業能力上得到更好地提升,可以和校外表演人員交流表演經驗,將專業表演人員的現場音樂表演技巧引入學校。這樣樂團可以獲得更加專業的指導,使師資隊伍得到實質性的壯大。
1.構建好訓練框架
管樂團必須經過長期有效的訓練才會有所發展,因此,在每個學期初期,指導教師最好先構建訓練框架。訓練最好有固定教室或者其他固定地點,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在固定地點進行訓練,一般以每周二至三次,每次兩節課為宜,最好每次訓練時將訓練目標講清楚,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訓練曲目的難度應該循序漸進,以在學生群體中受歡迎或者經典曲目為宜。樂團整體具有一定演奏能力后,再對所演奏曲目的節奏、節拍、強弱、音色、速度、力度及樂曲風格、樂段之間情緒對比等方面逐步進行提升。
日常訓練可以聘請一些有經驗、演奏能力強的專業教師或演奏員進行指導。樂團在訓練時應該將練、賞結合,比如,學生練習時間長了會產生疲勞感,各聲部指導教師可以為樂團學生演奏所排曲目或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演,讓學生作為欣賞者坐在指導教師旁邊進行欣賞、觀摩、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表演完畢后,指導教師可與學生一起交流,幫助學生解決演奏中的問題。指導教師可以分別演奏同一首樂曲中的各個聲部,也可以合奏,讓學生從中感受不同聲部的音響,感悟多聲部之間的異同,提升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理解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提升管樂團訓練的水平,讓學生根據目標進行針對化訓練。
2.加強吹奏口型及呼吸訓練
管樂演奏中,口型和呼吸訓練是決定演奏能力的關鍵因素,高校管樂團在訓練中應重視新隊員的口型和呼吸訓練。管樂團初期階段的任務目標就是對每位學員進行吹奏口型、呼吸的訓練。通過規范、有效的反復練習,學生能形成正確的吹奏口型和呼吸方法。如果初學的隊員一開始就養成錯誤的口型和呼吸習慣,后期的演奏能力、音樂表現力就會受到極大影響,整個管樂團的發展也會隨之受限。
3.注重音準訓練
對于管樂團音響的效果來說,音準控制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是影響演奏效果的首要因素。管樂受樂器本身打孔,演奏者嘴型、氣息,樂器部分配件長度種種細節的影響,音準實屬復雜。管樂團的指揮、演奏者都需要注重音準問題,音準主要通過校音器校對來達到準度。
4.強化訓練管樂團各聲部節奏的統一
除了口型、呼吸、音準訓練外,節奏訓練也是合奏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訓練時,起拍點首先要保持一致,倘若起拍點不統一,后續的節奏便不能保證。其次,應該逐漸訓練學生對音樂速度的敏感度,音樂速度發生變化時,學生應該有相同的步調與反應。針對密度相對較大的節奏,隊員在訓練時可以先進行慢速訓練,熟悉節拍變化后逐漸加速。通過不同節拍、節奏的反復訓練,隊員對各種音樂演奏的節奏感形成了一定的把控力,再加上和同伴的磨合,在整體合奏時,會對樂曲節奏有清晰的認識,音樂表現力也會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學校管樂團給學生提供了參與音樂藝術活動的機會,將校園文化打造得更加生動、活潑,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管樂團在日常訓練中會出現各種問題,需要指導教師認真總結,為管樂團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保證管樂訓練順利進行。提升管樂團排練質量不僅需要指導教師、樂團管理組織及樂團成員的共同努力,還需要學校領導給予一定支持。此外,提高學校、家長對管樂的關注度,對提升管樂團建設質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管樂團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演奏的趣味性,從而提升自身音樂素養。因此,管樂團建設應得到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