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宇航
中國擁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沿海地區就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千年古邑臨高坐落在海南島的西北部,北頻瓊州海峽,東部與澄邁接壤,西部和儋州相鄰。臨高縣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漁汛期是每年三月到次年的一月份,漁港類型屬于天然深水港。海岸線長達70多公里,海域面積380平方公里,臨高縣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路縱橫、是海南的商品糧基地之一,海區內魚蝦蟹類種類繁多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謂,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漁業捕撈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海南12個市縣中,臨高的漁產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①
自隋朝開始建毗善縣以來,經歷過幾次縣名的修改,直至唐玄宗開元元年更名為臨高。臨高“哩哩美”的歷史它可以追溯到南宋紹興年間,最早出現在臨高縣的新盈鎮,源于新盈、調樓一帶漁姑賣魚的叫賣聲是臨高人民的生產、生活的長期積淀。新盈鎮是海南島的重要港口之一,新盈鎮的人民利用其港口優勢,出海、下南洋經商的比較多,是一個比較富足的小鎮。據《臨高縣志》記載南宋時期臨高有一位深受臨高老百姓的擁戴的縣令名叫叫謝渥,在任期間清廉勤政深受百姓的愛戴。臨高漁業、農業連年豐收,漁村到處都回蕩著婦女們的叫賣聲:“賣魚啦,大家都來買魚啦”。可謂是“漁滿倉來歌滿巷”,后隨著群眾的集體創作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臨高漁歌。解放以前臨高漁民們的生活和勞動都是在船上,直到解放以后才登上岸來。俗話說“落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過去的漁民地位低下,上了岸也會受到陸人的歧視。為抒發心中的苦悶,漁民勞作時就會唱起“哩呀哩哩美,哩哩個美雷伊哎,雷伊哎”。
海洋文明深深影響著漁民的生活,海洋音樂文化在中國音樂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漁歌文化的存在與地理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哩哩美”屬于海島音樂的范疇,從音樂地理學的角度講漁歌是存在于海域空間的一種音樂歌唱性活動。孟凡玉在《關于區域音樂研究的幾點思考》提到“原生性區域音樂是區域特色最鮮明的音樂,生活、生產內容大部分取決于當地的地形和地理環境”。臨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為漁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臨高漁民在漂泊不定的海洋中孤獨求生,喜怒哀樂中訴說著捕魚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哩哩美”是臨高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漁歌的主題、內容、律動、旋律特征都與臨高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哩哩美”的創作題材極為豐富,涉及到婚喪嫁娶、社會倫理、生產生活、歷史故事。它以漁歌獨特的方式承載了臨高人民從古至今的文化、生活訊息。
在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還不夠成熟,因此出海捕魚發生海難的機率也比較高。在大自然的狂風暴雨的威懾下,百姓的心目中是非常渴望得到神靈的庇護的。媽祖信仰是我國許多沿海地區共同海神信仰,媽祖信仰產生自北宋的福建湄洲,到了明代就在眾沿海地區普及開來。據《莆田市志》的統計在海南媽祖廟就有41座。除了媽祖信仰外臨高流行著祭海、拜龍王、祈風等祭祀活動,當地的村民就會唱起“哩哩美”,通常會通過唱吉來祈求捕魚的人平安歸來或歡慶豐收。
在臨高當地人結婚的時候都會唱“哩哩美”。不管是迎親的途中、婚禮現場,還是新婚之夜的時候男女雙方都會唱起“哩哩美”。男女雙方在入洞房以后,新郎會少量飲酒,新娘會吃點自制的點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開始對歌、拼歌邊喝酒邊唱起“哩哩美”,都是即興演唱,歌詞內容與日常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其中也伴隨著相互猜謎,饒有趣味。
臨高人喜歡同姓聚居,一個村莊往往只有一個姓氏②,臨高縣的風俗未婚成年男子、女子有集中居住的習慣,他們將聚居的地方分別稱為“男子館”和“女子館”男子館、女子館中存有各種民族樂器。每當男子出海打漁歸來的時候,女子們便以歌唱來迎接親人。每逢豐收時節或者中秋節,青年男女喜歡到海灘去斗歌,各自演唱自己擅長的“哩哩美”。
青青提出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口頭創作出的歌曲,“口頭性”、“集體性”是所有民歌的特點。漢代何休《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中有云“飲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歌唱可以紓解勞動者疲憊的身心,漁民們在日常出海、打漁、織網、曬網的時候喜歡唱哩哩美來緩解勞動的疲勞。因為勞動中號子就是人類本能的吆喝,用以振作精神、統一步調、宣泄情緒。
歌唱是語言表達的延續和凝練,《毛序詩·大公》中有載“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一種民歌的存在與方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方言的語音在歌詞的音韻上可以凸顯出它獨有的味道,也會影響一首民歌的旋律走向。根據《臨高縣志》相關史料記載,臨高人與壯族同屬古代駱越支系,史書上稱之為“俚”或“僚”。臨高語屬于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壯語、布依語比較接近。③“哩哩美”的歌詞,過去多用九字一句,兩句為一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發現兩句或者四句歌詞不能完整表達詞意,因此逐漸演變成為五字一句,四句一首。詞體結構以五字、六字為主,也有增刪字數而形成的長短句結構。“哩哩美”歌詞常用的表現手法一般可分為三種:“比興”、“疊句”、“直敘”。
襯詞是“哩哩美”歌詞的主要特點和重要標志,襯詞是歌詞的陪襯和點綴,也是歌詞的深化。耿生廉在《淺議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一文中提出“襯詞的使用方法可分為四類:延伸式、鑲嵌式、附加式、段式并列”。“哩哩美”的襯詞屬于延伸式,一般穿插在歌詞中間,是對歌詞語氣的延續。襯詞雖然沒有詞義,但是在一些作品中所表現的恰恰是感情最濃烈的地方。襯詞的運用,會給民歌帶來別具一格的情趣和風格色彩。襯詞不僅在文學上起到美化語言、增添韻味的作用,而且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對作品情趣的提升,對地域風格的強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臨高縣有人偶戲唱腔“阿羅哈調”、山歌“嚨吆哩調”、“朗嘆調”、“拉幫調”、“唱和調”、“噯嗬哩調”等,但是演唱最多,最為大眾所熟知的還是“哩哩美調”,“哩哩美調”頗具代表性也是臨高漁歌的主體。“哩哩美”的旋律起伏不大,音程跨度也多是在四度或者六度之間,少有大的音程跨越。在旋律中一般采用音階級進的手法比較多。“哩哩美”以婚戀為題材的情歌比較多,就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哩哩美”曲調都是非常的歡快。實際上“哩哩美”根據曲調主要分為六大類:吉歌、情歌、頌歌、猜謎、諷刺歌、怨歌。曲體結構一般為四句或六句體,多運用重頭、重中、重尾句音階為七聲商、羽兩調式,節奏規整、曲調婉轉。
“哩哩美”大部分作品節奏比較規整,律動上多輕快靈活還原了勞動時的歡快場景。節拍多為四二拍或者四四拍,四二拍的代表有曲目尤其多。如《妹呀,放風箏兩個》、《水中鴛鴦對對游》、《美麗漁村好風光》等也有相當一部分“哩哩美”是散拍子,因為很多的漁歌是在勞動的時即興創作的,在拍子上也就相對自由一點。代表曲目有《天上有條天河開路過》、《看那調協和》在一些抒情類的歌曲采用弱起或附點節奏,來表達綿延的盼君思歸的情緒。
臨高漁歌“哩哩美”作為中國海洋音樂的代表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研究意義,但是當前“哩哩美”的生存現況不容樂觀。海南島孤懸海外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雖然有利于“哩哩美”風格的“血統純正”,保持了音樂風格上的原汁原味,但是不利于它的發展。外在條件的改變給漁歌發展帶來了諸多現實的挑戰,整個發展機制的運轉顯得非常的被動、滯后。受各式各樣新鮮文藝作品的沖擊,在傳承方面想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并非易事。隨著老藝人的年齡增長,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迫在眉睫。從目前的傳播情況來看“哩哩美”的推廣度遠遠不夠,還沒有進入大眾的視野。
捕撈方式發生改變。由于工業的發展、通訊的便捷、機械捕撈的興盛,捕魚的難度和出海的風險都大大降低。繁重的體力勞動現在可以由機器來替代了,同時也減少了漁民們集體勞動對歌的機會,傳統的勞作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使根植于勞動生活的“哩哩美”在逐漸流失它傳統的根脈和文化土壤。
文化環境、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生產方式的變化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老一輩人捕魚的艱辛當代的年輕人難以體會到。年輕人情感的表達方式也與父輩有所不同,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文化娛樂的形式日益多元化,吸引年輕人目光的東西越來越多。熟知“哩哩美”的多是一些臨高當地的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數都鐘愛時尚的流行歌曲,除非各大音樂學院、藝術團體專業學習者,真正關注傳統漁歌的人并不多。
從“哩哩美”自身來說原生創作動力匱乏,曲調上缺少靈活變通,歌詞內容上也與現當代生活有所脫節,缺少專業音樂團隊的發掘、整理。另一方面由于“哩哩美”它使用臨高方言演唱,對于不熟悉臨高方言的人來說難以聽懂歌詞內容,只能自己根據表演者的唱腔和情緒加以揣測。2010年6月,臨高“哩哩美”入選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高縣開始組織編寫“哩哩美”教材、印制“哩哩美”的光碟,并將“哩哩美”推廣到校園中。另一方面臨高當地也加大了“哩哩美”的宣傳工作,縣文化館在學校和一些公共場合定期舉辦“哩哩美”的歌詠比賽,以這種形式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經筆者調研臨高“哩哩美”傳承人戴志勇、許永青他們也都年近70歲。臨高縣劇團里最年輕的演員20多歲,他們是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團里的主力一般是40—50歲左右。可見傳承人的培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傳承人年齡斷檔、缺少新鮮的血液注入。在傳承方面大多數人依然保持著由老一輩歌手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這也限制了“哩哩美”的傳播。目前“哩哩美”的傳承方式有三種:一、由父輩傳給下一代,這樣依照血緣關系代代相傳。二、師承制,師父帶徒弟這樣口耳相傳。三、應地方政府要求專門在中小學音樂課開設“哩哩美”漁歌的教學。
音樂教育家謝嘉幸教授曾提出“讓每個孩子會唱自己家鄉的民歌”的倡議,據悉臨高縣二中已經建立了“哩哩美”培訓基地。筆者認為中小學音樂教育對于臨高縣的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至關重要。臨高各大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應當針對于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設置相關的課程。音樂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可以從音樂的本體和演唱技巧方面對“哩哩美”的傳播起到正向的擔當。
海洋音樂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思想和靈魂。每個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條件下誕生了各自的生產方式,產生了不同的語言、信仰、藝術。雖然說隨著科技的發展全世界人民的“距離”在逐步縮小,文化發展也表現出了趨同化,但是越是接受外來文化就越是要發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哩哩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臨高人民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臨高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審美趣味。“哩哩美”精品力作甚多,在當地重要的節日慶典也時有上演。但它卻沒有在現存的文化典籍上留下多少文字,很少被納入大眾研究視野,只能以一種代代相傳的方式而存在。隨著現代經濟的沖擊,它也越來越受到“冷落”似乎是不爭的事實。長期以來,哩哩美缺少對外交流的機會,如果能夠與本區域以外的其他民歌積極交流,廣泛吸收別人的優秀品質,融會貫通,必將使得哩哩美推陳出新,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注釋:
① 海南省臨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臨高縣志[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12.
② 張星,馬英.臨高人的文化藝術及生活習俗[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04):87.
③ 王文敏,朱曉農.演化觀中的臨高語聲調類型[J].民族語文,20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