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偉
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并非是一首國外音樂作品,而是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大提琴本土音樂作品。這首中國風格的大提琴音樂作品正如字面意思所表達的那樣,充滿了遐思和憧憬,展現了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是作曲家劉莊的杰出之作,根據新疆哈薩克族的傳統民歌改編創作而成。所以,這首音樂作品是用大提琴演繹民族音樂的代表作品,也是一次很成功的民族化大提琴音樂作品創作實踐。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的創作素材來源于哈薩克族民歌《頁里麥》。在哈薩克族語中“頁里麥”是“故鄉”的意思,該首民歌是哈薩克族群眾唱給故鄉的歌,也是對家鄉抒發情感的歌,表達了哈薩克族人民群眾對家鄉的深厚感情。這種情感深刻的滲透到了哈薩克族人的心田之中,極為生動的展現了哈薩克民族人民群眾的思鄉情感。
哈薩克族民歌《頁里麥》是一首思鄉曲,是哈薩克族的牧人背井離鄉在外謀求生活時所唱的歌,充滿了對家鄉故土的不舍和思戀。這首民歌的旋律動人,情感飽滿、音調婉轉、內容感人,將哈薩克族人被迫離鄉時的心情進行了豐富的展現,是漂泊在外的哈薩克族人對故鄉的眷戀。哈薩克族是一個擅長歌舞的民族,哈薩克族人用歌舞展現了他們積極樂觀的性格特征,所以哈薩克民歌也以其獨特的音樂魅力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因而,哈薩爾民歌的藝術價值很高,至今仍有很多民歌被廣為的傳唱。所以,這也引起了作曲家劉莊的重視。
作曲家劉莊在新疆采風過程中,發現了《頁里麥》這首哈薩克族民歌獨特的藝術風格,并且從中汲取了創作思路,對民族音樂元素進行了汲取,運用大提琴豐富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了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在這首大提琴民族化音樂作品,充分發揮西方大提琴作曲技法特色,將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了音樂旋律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蘊。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發揮了樂器的音色特點,發揮了樂器的表現力,把哈薩克民歌《頁里麥》富有詩意的意蘊呈現了出來,轉變成為悠揚的大提琴曲之后,賦予了新的藝術魅力。將聽眾引入到意境之中,去感受哈薩克民族所經歷的那段背井離鄉的苦難日子,只能靠歌聲來宣泄心中對故土的思念之情的歷史。
劉莊在進行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創作時,運用變奏手法形成了復三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音樂旋律共由41個小節構成,音樂旋律悠揚、深情,e小調將感人至深的思鄉情緒作為演奏主題進行了深化。核心主題包括兩個樂句:第一樂句音階呈上升趨勢,短時值和長時值音符相結合,非常的具有獨特性。節奏時緊時松,營造了一種走走停停、依依不舍的感覺。從而將哈薩克族牧人不得不離開家鄉,但又忍不住回頭遙望的悲傷情境深刻的刻畫了出來。作曲家三次變奏手法的應用,使音樂情緒的波瀾起伏更加突出。第二變奏看似平靜,卻是情緒的醞釀,推動掙扎、反抗情緒的逐步高漲。而到了第三變奏,將內心的情緒也推到了高潮;第二部分音樂旋律由28小節構成,g小調,小快板。兩個樂段中出現了第四、第五變奏。采用了哈薩克族民歌中三拍子曲調特色,體現了哈薩克族群眾能歌善舞的藝術特征,也是對過去美好家園生活的回憶。同時,兩次變奏構成了主題,第五變奏將陷入美好回憶的思緒拉回到了現實之中,激發了對外來侵略土地族群的仇恨。全曲的最高音出現,讓心中的吶喊充分的表達了出來,也將全曲推到了最高潮的部分;第三部分音樂旋律共由16小節構成,調性、節拍都是變化再現,長音結束的屬音上給人無盡的遐思,如同流浪在外的牧人為了未來的追求繼續在艱難中跋涉,不屈是精神打動人心。
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與哈薩克族民歌《頁里麥》,在情感呈現上有很強的一致性。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的創作延續了民歌的情感特色,進行了更深層的情感滲透和表達。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主要從四個層面來遞進表達哈薩克族群眾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生活的憧憬之情。在樂曲的第一部分,旋律深沉動人,情感憂傷感人。想要充分的理解這首曲子的情感特點,就必須先細致的體會一下薩哈克族民歌《頁里麥》的歌詞內容:“趕著瘦馬離故鄉,失去牛和羊,人人停止歡笑,眼睛淚汪汪,頁里麥。”從歌詞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哈薩克族人民失去家園的悲慘境遇,親人被迫離散、家園被人侵占、牛羊財產被掠奪,族人流落在外的悲傷情緒難以抑制,眼淚噴涌而出,非常的悲傷。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也充分的將這種無限悲傷的情緒表達了出來,是一種宣泄式的情感表達,也是要將人們帶入到對那段民族文化歷史的思考中。
作曲家在創作這首音樂作品時,通過層層遞進的情感表達,將哈薩克人憂傷的內心燃起了烈火,對給家鄉和親人帶來災難的戰爭表達著憤怒。這時候作曲家通過多次的變換拍子,轉調等創作手法來表現思緒萬千的心理狀態,情緒不斷的積累、醞釀,由憂傷逐漸轉為情感的力量,是內在不斷增加的對戰勝困難的信心的鼓舞。大提琴反復詠嘆的旋律,將更加熾熱的情感表達了出來,用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將悲憤化為抗爭的決心。
樂曲進行到最后的階段,情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憂傷的旋律基礎上升起了一種期待,這也是大提琴音樂在情感方面比民歌《頁里麥》更出眾的地方,使音樂情感的表達更多了一層含義。有哈薩克人民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之情。即便失去了故土和家園,漂泊在外,悲苦不堪,但是仍未失去對未來的希望。這恐怕也是作曲家取名《浪漫曲》的根本原因所在了,無論生活的現狀如何,仍然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之情。這也符合這首大提琴音樂作品創作的社會環境,與作曲家的心境不謀而合。因為,這首大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時間,正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不久,我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雖然各個方面都很落后,但是人民群眾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所以,這首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的內在情感,正映射了作曲家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熱切期盼和堅定信心。
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是以新疆哈薩克族民歌為創作基礎的,所以在音樂風格特征方面,仍然沿用了少數民族民歌的音調、節奏、旋律等特征,以反映哈薩克族的社會環境、生活習慣、民族信仰、情感特征為主。附點節奏是非常典型的哈薩克族音樂節奏特點,也是哈薩克族音樂區別于其他民族音樂特色的關鍵。所以,在演奏中要把握附點節奏動感性強,韻律感突出的特點,給人愉悅、歡快的音樂色彩和情感體驗。哈薩克族群眾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為主的生活模式,不僅使哈薩克族群眾吃苦耐勞,也能歌善舞,個性樂觀開朗,這一特征也在《浪漫曲》中進行了豐富的體現。另外,變換節拍也是哈薩克族民族音樂的顯著特征,所以在演奏中要打破平穩、死板的旋律和節奏,形成富有規律性的律動特征,給人一種奔放自由的藝術體驗。哈薩克民族音樂旋律特征具有大跳和級進的音程特點,這樣的旋律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充滿了異國情調。此外,還要注意該曲有橫跨八度的音程特點,從平緩的旋律跨越,實現遼闊的意境打造,豐富了大提琴音樂的藝術表現力。
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演奏時間大約為五分鐘,所以對于演奏者對節奏、速度、力度的演奏要求較高。音樂作品的開頭部分采用行板演奏,利用大提琴音色寬廣雄厚的音樂特點,來鋪墊音樂的情感基調。所以,音樂演奏要充滿流動性和抒情性,讓聽眾很容易進入到音樂所描繪的意境之中。緊接著是帶有哈薩克族舞曲特點的3/4拍,運用哈薩克族音樂特有的附點音符節奏,來增強音樂的韻律感,讓人聽了不禁想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置身于情境體驗之中。調性也轉入了E大調,音樂色彩更加的明亮。隨后,音樂演奏進入到了第三部分,出現主題音樂變奏,全曲最高音出現,情緒也達到了頂點,加強音色的控制和節奏的把握。隨后,演奏力度逐漸的減弱,音樂旋律下行開展,又將聽眾帶回到了靜謐的草原之上。樂曲在長長的主音上結束,讓人意猶未盡,留下無盡遐想的空間。
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充分的發揮了樂器的演奏技巧,融合了新疆地區哈薩克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全曲重在表達少數民族群眾對故鄉的深厚情感,所以在演奏處理上要注重情感的處理。這首音樂作品整體的音樂節奏特點遵循的規律是“慢—快—慢”,開頭和結尾兩部分屬于抒情的音樂段落,所以演奏處理的要平穩、深沉,隨著情感的遞進做出不同的變化。演奏者演奏的力度和速度也要跟隨音樂旋律的變化做出調整,在揉弦的處理上要用力均勻,避免節奏忽快忽慢,導致情緒銜接不暢。中間部分的音樂旋律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舞蹈特征,是對故鄉美好生活的回憶。所以,在演奏時,要跳脫出前面部分的沉重,節拍的重音和附點節奏要與第一部分的深沉形成強烈的對比。將內在的情緒調動起來,并形成鮮明的變化。到了樂曲的第三部分,演奏的表現力要突出,要充滿張力和感染力。此外,這是一首飽含情感的音樂作品,作曲家對于演奏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都在樂譜上做了記號,因而演奏者不要忽略這些細節,進行合適的處理。因為,演奏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對于樂曲情感的表現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在演奏效果的呈現上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作為融合了民族音樂元素的大提琴經典樂曲,重在將每種情感特點都表達的到位,而且情感的過渡要利索,不拖泥帶水。所以,在演奏過程中,有幾個難點需要注意。第一,是節奏和節拍問題。該首樂曲通過變換拍子來表現思想和情感的變化,所以演奏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些地方的變化,掌握好律動規律和重音位置。這樣演奏出來的大提琴音樂旋律才能抑揚頓挫,更具有民族化音樂的獨特韻味。另外,附點音符、切分音、裝飾音等音型的變化組合,也增加了演奏的難度。比如,前綴裝飾音的三連音和切分音的組合處理,如何運弓,怎么分弓,哪個音符需要連弓演奏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性。第二便是音準的呈現問題。例如,在第三變奏中有很多臨時變化音的出現,這些音準的變化伴隨著樂曲調性的改變,所以在演奏時要準確的呈現音高。例如,第27-30小節經過小二度模進到了第31-34小節,這里是降e小調,在演奏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與升d小調進行比較來準確音高位置,這樣控制音準會更容易一些。此外,演奏者對音準的控制要建立在音律的基礎上,因為不同的音律對音高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音高也不是一層不變的,需要對音樂基礎理論、音律等相關的音樂知識有充分的掌握,也要通過不斷的技巧性訓練來提高大提琴的演奏技巧,才能在演奏的時候將《浪漫曲》中真正的意境表現出來。
總而言之,大提琴音樂作品《浪漫曲》是一首經典的民族化器樂作品,是大提琴藝術民族化進程中產生的優秀作品。因而,本文通過對這首大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素材、思想情感、演奏技巧的全面性分析,能夠在二度藝術實踐中準確的把握《浪漫曲》的風格特征和情感內涵,呈現大提琴民族化音樂作品的審美意蘊。不可否認的是這首民族化大提琴音樂作品將哈薩克族民族音樂進行了新的演繹,以獨具魅力的西方樂器進行了豐富的民族音樂詮釋。從而也為我們研究大提琴民族化音樂作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和藝術實踐指導,進一步彰顯經典民族化大提琴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