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博
當代二胡音樂的演奏極度的缺少音樂情感處理,在一度的重視技術技巧的培養使之缺乏情感表達,許多的年輕演奏者在演奏時仿佛像制動的機器人,技術上面無可挑剔,觀眾們也只是覺得技術不錯,真厲害,但再無其他。在許多的現代音樂作品中演奏者注重于技術處理偏多,從而忽視其他關鍵要素——情感。演奏者并沒有很清楚情感首位的思想至關重要,那是凌駕于技術之上的更為重要的一環。并且許多演奏者不明白或者不理解現代作品的作曲家創作的要表達什么,也只能在技術層面進行處理。我在查閱相關作品背景以及文獻等等資料后,并且結合作曲家們其他方面的作品有了一些認識,作曲家在創作時都會充分的以某一地域風格為中心進行的排列組合,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都有著一定的音樂情感元素在的,雖不及很多傳統風格作品那么的情感充分,但也足夠我們去融入我們的情感對音樂進行深度安排的,只是很多年輕演奏者們在演奏中會陷入一個誤區而已。那無論是現代音樂作品又或是傳統風格音樂作品都是作曲家們情感的結晶,那作為“二度創作”的演奏者們要充分的將作為“一度創作”的作曲家的情感寄托充分表達出來,富有情感,在我們思想上進行一定的轉變與提升,才是頗好的音樂。作為當代的年輕二胡演奏者需要將思想進行轉變,才能更好的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使之有所高度。
《第三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先生在前兩部作品基礎上創作的第三部作品,其作品中對于技術層次的改進又進了一個階梯,是一首近現代作品。而我在二胡研習中最鐘情于此曲,因為它有著我摯愛的濃郁新疆味道。這首作品也是在王建民先生狂想曲系列中演奏比較多的一首,多次成為音樂會的必選曲目之一。它對于傳統相比,在節奏律動方面有很大突破。技術技巧上面有一定的難度,在演奏中仍需多加練習使手法干凈利落。此作品的調式與調性的布局上有著非常明顯的混合與雜糅色彩,所以在作品的布局上面要層次分明,適當的增加具有濃郁新疆味道的處理手法,使音樂委婉而又不失彈性。這首作品固然以炫技為主,但在達到樂曲的技術要求后必須要有所更高的要求,對于作品需要進行情感處理,讓音樂富有靈動性。
在進行一首樂曲的演奏之前我們要對作品進行文本的分析。包括了解作品背景、作曲家的創作風格等。以《第三二胡狂想曲》為例,本人觀看了此曲眾多年輕演奏家的演奏視頻,但是每一個演奏的版本都像是復制粘貼一樣,并沒有其他什么新鮮感,無法讓人耳目一新。近些年來由于技術技巧曲目的增多,導致無論是創作又或是演奏,都過于傾向于技術,沒有技術的確無法支撐我們演奏出好的作品,甚至無法駕馭,但是在技巧之上的是我們對音樂的理解想象與表達,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認知,那本人因在此曲中感受頗深,所以就《第三二胡狂想曲》為例進行音樂情感處理的淺層分析,不足之處請見諒。我們要對它有一個基礎的認知,它是一首現代的技巧性作品,也是一首以極度新疆味道的曲子,作曲家以新疆的非韻律性的復合節拍進行創作并且有著明顯的混合與雜糅,所以技術技巧有一定的難度,但曲目仍要充分的進行新疆音樂的表達。所以我們演奏時就要認真的去思考與創新,不僅僅是模仿而導致的千篇一律。
它的開始是一個散板,引子部分是由四個人工泛音開始,逐漸漸快進入到主題,節奏給人以悠揚的自由感,切記不要緊張。緊接著進入到第一部分如歌的行板,這是一個充滿“炫技”色彩的樂段,此一段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情感處理,為整首曲目添彩。此曲中這一段王建民先生運用了非韻律性的復合節拍,與不同節拍之間的混合來呈現,是極為復雜的節奏,所以在演奏時運用節拍器按照標注的節奏進行反復練習,尤是這樣復雜節拍交替,在新疆的一些民歌和舞蹈中常見。作曲家創作運用此種變換交替是為了更好的表現新疆的韻律性與獨特性,所以在演奏熟練后,保證節奏的準確性,則需要去加入適當手法來達到一定的音樂處理。如可以在布局方面,在段落中進行留白,好似繪畫中的留白;節奏方面可以在句子的鏈接上進行處理,把握斷句清晰有力,使每一句之間的連接自然又明確;連接方面需要注意呼吸,讓音樂流動起來;色彩方面,此段的旋律線條明朗,十分的表現了新疆人舞蹈中特有的風情,時而輕巧時而厚重,使其富有張力與激情,在演奏中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揉弦與滑音等手法作為裝飾與點綴。通過上述的些許音樂處理,從而達到一個音樂的情感變化。具體來說,三四句上手法可以加入連續的上下滑音與揉弦以富有新疆的味道,可以想象自己是置身戀愛中的新疆少女,輕輕推了一下對面俊俏的少年,但又害羞的收回來了,那種類似初次喜歡一個人的一種朦朧感。但如果可以真切地身臨其境去感受地域風情,對我們在音樂上的處理能力將是又一種提升,那樣會更好,既拓寬我們的視野和格局,又讓眼界變得開闊,從而更好的去表達音樂情感。
接下來又回到行板主題,這一部分是為了與下一段形成過渡的銜接,所以需要有流動性,那么可以讓它慢起漸快,讓幅度明顯些許就需要在弓法上進行一些改進,將前三小節每一小節都變成連弓,到后面逐漸將弓法打開成分弓,這樣更有利于情緒遞增。
第二部分進入到慢起漸快小快板,需要擊弓和撥弦,在一段我們可以想象著新疆人們邊彈冬不拉邊跳舞的場景,在開始時將運弓拉長一些,將弓子拉滿,然后逐漸加快,就像是跳舞時情緒越來越激動一樣。后面的撥弦同樣是借鑒了《葡萄熟了》中的手法進行演奏,練習撥弦時努力的去做到手法干凈,此部分我認為并沒有太多音準以及其他的難度所以在演奏時只需要加了一些肢體動作,營造舞臺效果,歡快的將觀眾帶入到音樂中。
接下來通過一個過渡性質的節奏自由的散板,進入到第四部分小快板,這一部分的我認為氣口要處理好,否則會出現節奏節拍不準確的現象,所以這一部分需要我們運用氣息使其節奏保持穩定。并且此段小快板,在技術的演奏要求需保證顆粒性和清晰度,練習時可以借助節拍器以60的速度開始穩定進行慢速聯系,逐次去增加五個速度,這樣反復練習,一個速度達到要求后再進入下一個速度的練習,直至快速下穩定與熟練后可增加速度的跨度,進入另一階段練習,在達到清晰度、顆粒性等基本技術技巧的一個穩定水平后,可加入強弱對比,使音樂充滿緊張感,從而有一個基本的音樂情感表現。
兩部分小快板中間插入一段富有抒情性的旋律,進入這一段我們需要及時轉換到另一種情緒的。這一段線性旋律比較明顯,所以可以對音樂情感進行處理,手法上可以去增加稍許揉弦與滑音使其富有濃厚的新疆韻味。那在這一段旋律的演奏我們可以想象你此刻站在苒苒的篝火旁欣賞新疆姑娘們眨著她們富有靈動的眼神和曼妙的舞姿與她們愛慕之人跳舞時,自己也受到感染想去舞動的愉悅之情,那么在演奏時可以使其身心放松,此后再去賦予它激情,讓它優美的線條感與后面局促而干凈的小快板形成對比,由此帶動觀眾進入你所安排好的合理布局之中,讓觀眾的情緒跟著你的律動走。
接下來進入到的柔板是整首作品最優美的旋律,所以對于聲音的色彩上面要求比較高,那么在加入手法時需控制揉弦與滑音的力度,捎帶而過即可,整體感覺輕松、干凈與通透的聲音即可。那么此處我們可以想象一位行者牽著駱駝緩慢行走在絲綢之路上,抬頭望去遠處的路是一望無際,整體情緒上是平靜的,所以在力度演奏上需要中弱中強進行小幅度交替變化即可。接近尾句時,情緒需要向前流動,在演奏上可以增加弓長和弓速,使其情緒達到一個效果。
接下來進入到的柔板是整首作品最優美的旋律,所以對于聲音的色彩上面要求比較高,那么在加入手法時需控制揉弦與滑音的力度,不要加入過多滑音,捎帶而過即可,氣息需平穩,身體放松,整體感覺輕松、干凈與通透的聲音即可。那么此處我們可以想象一位行者牽著駱駝緩慢行走在絲綢之路上,晃晃悠悠,抬頭望去遠處的路是一望無際,還有很遠的路,在整體情緒上是平靜的,所以在力度演奏上需要中弱中強進行小幅度交替變化即可,情緒起伏上小些,接近尾句時仿佛終于看到了終點一樣,那么這時的情緒需要向前流動的,在演奏上可以增加弓長和弓速,使其情緒達到一個效果,通過運弓將情緒推上去。尾句末音收好,一點點弱下來,為了急板段落進行好的銜接。
最后一部分急板,它的速度達到了186的急速,是整首作品以純“炫技”為主的段落,也是難度最大的段落,速度快換把跨度大。所以在練習演奏時仍需在身體放松前提下,保證音準精確,雙手配合度。此段以附點音符的節奏感開始,選擇適當的速度即可,需要讓情緒有所遞進,為后面急速部分進行鋪墊。布局方面可以改變弓法,將后附點音符與下一個附點音符用連弓來進行演奏,這樣可以使其富有流動性以推動情緒遞增,演奏到反復記號前面的十六分音符在保證音頭出來的同時需將聲音弱到極致再漸強,可去通過增加弓長與后面的急速段落進行自然銜接。此后進入急速的部分可以進行句子劃分,力度方面從弱到強進行反復,并且此處換把頻繁且跨度大,需注意雙手配合,以達到一個放松狀態下的音準精確性、換把彈性以及音質顆粒型。到結尾的延長記號那里后面的一句我們可以加一次換把增加一次滑音,有韻味的收尾給前面急速的快板以一個呼應,告訴觀眾,到這里我又回到了新疆那個讓我熱愛的地方,最后以兩個撥弦收尾,表現的干凈利落即可。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二胡的發展,二胡的演奏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許多年輕的二胡演奏員過于注重技術而忽視了曲目中的音樂情感處理,所以演奏出來的效果并不能給人以印象深刻,缺乏感染力。我認為在演奏中情感處理至關重要,它并不像技術技巧方面可以通過反復磨練、時間的積累達到一定的水平,而需要我們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充沛的情感表達能力、富足的內心世界、以及豐富的曲目積累等等,這些都是進入高水平的音樂情感處理的必備要求,藝術并不是單一的,其中的各個領域都是環環相扣,所以在日常練習可以在技巧訓練之后去充實如歷史、文學、戲劇、繪畫等門類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藝術修養,或去學習與欣賞演奏家們的演奏,增加我們的知識儲備。想要讓二胡演奏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梯,則需要的是我們新時代演奏家承接傳統、推成出新、與時俱進的,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擁有好的音樂情感處理能力的演奏者,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年齡累積的閱歷,終將使我們獲得的體現在音樂之中,終將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發展中的一枚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