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杏子 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分層教學法可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法不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成為當前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在高校轉型的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必須不斷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成果,使學生更好地塑造自我意識形態。
隨著地方高校的不斷轉型,高校必然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但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初心不會改變。抓住機遇,堅持教學方式創新,堅持制度創新,是實現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能力,實現人才培養改革目標的必由之路。在這種背景下,如何以多種方式滿足多樣化需求,以多層次教學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求,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是目前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采取分層式教學策略,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是為了能夠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面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傳統教育,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使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不斷改革。而分層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更具普適性。藝術具有獨特性,而藝術設計作為一項需要開闊思維和強大想象力的學科,更需要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不一樣的感受與認知。
在這樣的契機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是此次教學研究的目的,由此筆者提出了“高校轉型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專業分層式教學策略研究”課題項目。課題研究將以日常教學為載體,對相應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在高校轉型過程中,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最具實操性的方法就是自下而上,從微觀課程改革開始,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開展課程建設,升級教學模式。課程是應用型高校改革的源頭,若課程建設不好,應用型人才培養就無從談起。可以說,課程改革成了高校轉型成功的重要標識。教學模式是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對應用型高校的藝術設計課程進行研究,能夠積累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從而應用到人才培養上。如果只是單純注重課程,沒有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最終能達到的效果將十分有限。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采用分層式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教學高效、有序地進行。早在2000 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要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這可以看作分層教育的前身。長期以來,這項教學原則得以繼承和發揚,成為中國教育的精華。現代教育學對因材施教的解釋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長、性格、原有基礎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高校應把教學重心真正轉移到推動高等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上來,加強設計專業學生能動性思維的培養,以適應目前的教育體制,適應當代學生的學習方法,適應高等教育現階段的發展任務和目標。隨著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分層教學法被逐漸應用在高校教學中。尤其是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道路,也為不斷創新與應用更優越的教學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發展道路。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除了注重教法,更要研究學法,使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掌握更多知識,保持不斷學習。分層教學模式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營造了良好環境,使學生能主動地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潛能規劃自己的學習,可以使教師從更深層次上實現因材施教。將這一教學方式放在高校轉型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其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于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近幾年,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國家高度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很多高校都開展了關于文化產業的課程。國內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同時對藝術設計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而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對提升學生的藝術實踐與操作能力尤為重要。國外職業藝術教育早于中國,實用性藝術專業要比中國深入,藝術環境相對廣闊。基于這樣的現狀,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高校需要轉變思想觀念,明確發展定位,重組專業結構,聚焦服務面向,采取重點突破,從教學方式改革開始,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進而開展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