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黎 廣西師范大學
中國美術家協會倡導“熔鑄民族精神,塑造國家形象”,許多優秀的畫家用他們深厚的民族情感給我們展現了藝術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水彩畫家也要擔起弘揚民族精神的責任。
民族性是指美的事物中所反映出來的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以及共同的心理狀態、共同的語言和文化形成了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風格和形式。
我國地域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民族風情,少數民族題材也是藝術創作中的重要素材。自水彩傳入中國,早期的藝術家們就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技法與精神融入其中,少數民族題材的創作使中國水彩在短短百年時間里得到了更迅速的發展。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可以在內容、形式、精神等方面有所體現,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卻也有著相同的民族精神。
藝術的民族性就是在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品質,這是由內而外散發著的民族氣性。在水彩畫作品中的民族性也可理解成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賦予藝術品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質。
明清時期,水彩畫傳入中國,水彩雖然起源于西方,但傳入中國后由于與傳統水墨畫的特性相似,水彩顏料具有透明性、流動性,畫面效果通透而靈動。使先輩們在傳統西方繪畫的基礎上融入國畫的技巧與意境,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水彩畫的題材在不斷改變,由最初的商業廣告畫發展成為必不可少的藝術載體,是先輩們不斷探索與研究的成果。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優秀的美術作品也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水彩也需要多元化的發展。我們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城市,在探尋藝術的路上會被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吸引,其不僅能激發我們的創作熱情,更能讓我們與生俱來的民族情懷更好地融入藝術中。少數民族題材的美術作品記錄了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宗教信仰)、地域文化,讓觀看者能透過水彩獨特的水性透明、肌理與光影的表現感受到畫者的深厚情感。優秀民族題材的畫作還能讓中國精神、民族之魂走向世界。回族畫家常厚鍟先生創作了許多反映新疆地區回族人民民俗風情的經典水彩作品。他的作品通透而有詩意,既有西方的嚴謹構圖,也有東方的氣韻生動,讓這些作品走出國際,在世界藝術之林里大放異彩,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的民族之美。
情感如舟,精神似帆。創作者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才能賦予畫作生命力。王紹波的《酥油茶》描繪了三位圍坐在帳篷旁的藏族青年,他們喝著藏區特有的酥油茶,臉上洋溢著喜悅,充分反映了藏族人民樂觀的心理狀態。王紹波曾經學習國畫多年,在他的筆墨穿插之間,墨水點染的色彩讓寫實的畫面有了朦朧的意境,靈動而不呆板,畫面充實而富有感染力。藏區地域廣闊,氣候特殊,藏族文化深厚而神圣,許多藝術家懷著虔誠之心前往,感受過藏區人民的質樸與勤勞,藝術家油然而生的民族之情便成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而只有融合了感情與情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優秀之作。
關維興先生1964 年在新疆參軍,多年的軍旅生活讓他與基層人民有了深厚情誼,他的作品有獨特的審美風格,情感豐富而細膩,畫面清新且優美,其不僅汲取了西方水彩的表現手法,也對中國畫傳統的用墨用色運用自如。許多作品的選材都是我國各地的民族風情,如《塔吉克少女》《塔吉克新娘》《苗族少女》等,這些作品的背景單純而淡雅,將畫面中的人物襯托得更有色彩。例如,《苗族少女》的色彩處理非常明亮,活躍的筆觸刻畫了少女細膩溫潤的臉龐,喜悅的表情更豐富了作品的情感。關維興的民族人物畫是他精湛的技法與民族情感的融合,在中國水彩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常厚鍟是回族人,少數民族題材對他有著魔力般的吸引力,他曾去到農牧民家中,與村民一起生活,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1997 年第三屆中國少數民族百花獎美展中,他創作的《歡樂的木卡姆之鄉》榮獲金獎;他去到阿勒泰地區,和牧民共同生活,一同放牧,入冬時節跟隨他們一起轉場,作品《轉場系列》描繪了新疆人民轉場放牧的生活場景,人們騎在馬背、駱駝上,放牧著羊和牛。他的作品色彩豐富,明麗,而富有感染力,別具一格的畫面效果高雅宜人,以情感人,也使民族精神油然而生。
黃賓虹說:“畫有民族性,而無時代性;雖有時代改變外貌,而精神不移。”民族性是每個藝術家在創作民族性題材作品時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質,只有如此,才能創作出令人感動的傾注情感與精神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