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熒熒 福建師范大學
色彩之于藝術,正如氧氣和血液之于生命。起初,色彩作為一種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它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美術作品中的色彩不僅僅是對客觀事物的再現,還帶有藝術家的主觀性,帶有主觀即帶有情感和思想。人的眼睛就像一面神奇的鏡子,當色彩穿透這面鏡子,便能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燦爛文明。這種飽含寓意和靈魂的藝術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們的情緒、精神。藝術能夠與大眾產生共鳴,其魅力往往在于它所承載的這種意蘊。在歷史發展中,社會歷史又賦予色彩以豐富的象征意義,而且人們更愿意相信,色彩最深層的奧秘不在于肉眼所見,只能依靠心靈去感受。對色彩象征意義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有助于色彩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將其更好地運用于當下。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尼德蘭畫家楊·凡·艾克的代表作之一,屬于細膩的寫實性繪畫。美術作品在早期有實錄的功能,這幅作品便很好地展現了這一特性,畫面所記錄的不只是歷史人物阿爾若芬尼伯爵的新婚場景,更是一個時代文明的真實寫照,其材質、構圖、色彩的安排都恰如其分地再現了當時的輝煌,各種象征意蘊為人們津津樂道,其象征意義從圖像、色彩兩方面均得到了完美的呈現和表達。
作品在色彩的安排上盡顯巧妙,畫家認真研究對光和色的表現,新娘的白色頭巾更是畫面中明度最高的部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一直被視為正色,極富神秘感。基督教信徒堅信上帝具有絕對的美,在堅決反對偶像崇拜的時代,往往以曠野上云端中的聲音來領會上帝之道,那一抹白光便是他們神圣不可侵犯的全部信仰。而在此,白頭巾是妻子貞潔的象征,丈夫脫在一旁的拖鞋也呈白色;左邊窗口透出的一絲白光除了使整個畫面在明度上更加和諧外,也使整個婚禮顯得更加虔誠與通透;裙擺處的白邊圍繞于新娘身上,仿佛圣光縈繞,強調畫中夫婦情感的忠貞不渝,畫面上方的白色燭光則寓意著通往天堂的光明。
妻子身著綠衣,這在整個畫面中篇幅較大,也是此作品的記憶點,畫家對它的色彩選擇必定經過了一番斟酌。單從顏色本身來看,賦之以綠,顏色靚麗而不刺眼,綠色自古是生命的顏色,早在古埃及,人們就把綠色視為生命輪回再生的色彩。綠色長袍是對生育的虔誠期盼,長袍下微露的衣袖和下放的衣擺顯藍色,藍色代表著信仰、真實與貞潔。在畫家筆下,新娘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紅色代表著熱情,紅床在畫面中洋溢著愛情的味道,并隱含對孩子的渴望;紅亦有耶穌的鮮血之意,給人以莊嚴之感。紅綠互補,面積較大且直接相連,強烈對比下卻絲毫沒有一絲刺眼之意,畫面和諧統一,使人不禁再次感嘆畫家的智慧。
色彩給人的感覺有收縮擴張之不同,即冷暖之異,顏色本身并無所謂的冷暖,是人生理心理的感受,附加于色彩之上,便有了獨特的風味[1]。畫面左側新郎身著黑衣、頭戴黑帽,是畫面中沉穩的一筆。畫面中的黑色不是絕對黑,而是一種摻雜少許色彩的顏色,因為黑帶給人們無限的聯想,如死亡、哀悼、權利、冥想等,所以黑色包含了強大的內容,在婚禮場景中運用比重不小的黑色,不知是否蘊含畫家對人生種種不確定因素的遐想和哲學思考。在黑衣外加一暖褐色罩衣,使畫面整體處于溫馨莊嚴典雅的氛圍之中,在全局性的整體把握上又富有局部性的具體內容。
在遙遠的東方,更為古老的朝代,有一東方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敦煌這座佛教藝術寶庫像一個智者,雖歷經風云變幻、朝代更替,但仍秉持初心,從容泰然地屹立于養育它的那片黃土上。它肚中蘊含著令人嘆為觀止的佛教壁畫,即使經久褪色,很多色調仍然十分和諧,可見當初之輝煌。
《反彈琵琶》設色相當大膽,色彩濃厚且十分鮮明,有著強烈的視覺張力,與西方對光色變化的注重有本質上的區別,全畫采用石綠、赭黃、鉛白、赤等饒有中國風裝飾意味的純色,體現出了非凡的氣度。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在兩千多年前便建立了從無色到陰陽兩色,接著發展為傳統的五色系統,即青、黃、赤、白、黑,它們被定義為象征權利與身份的正統色,體現了色彩的主觀性及其倫理觀念。自從有了色彩觀念,人們便開始設法從自然中提取可供使用的顏料,于是出現了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礦物顏料更為普遍,以石青、石綠、朱砂、雄黃、白云母為主,顏料的有限性非但沒有束縛住敦煌壁畫的色彩表現力,反而促使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
敦煌洞窟壁畫的色彩極富感染力,嚴肅的色彩中間都有一主色調統一著畫面,《反彈琵琶》中大面積采用土黃做底是其一大特色。敦煌位于西部,那里的戈壁荒漠、大片的黃土,使長期生活于此的人們對土地有著較強的依賴感和敬畏感,同時,黃色也是中國人皮膚的顏色,可以說,中國人對黃色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發展到后來,黃色成為皇家專用色,成為皇權的象征。黃色雖被推崇至權力,但仍根植于生活,這正是人們不忘本心的一種體現。
技樂天裸露的身體呈柔麗的白色。古有“白立而五色成”之說,白色作為正色,表示純潔、充盈之本質,這與西方的白有相似的寓意。有些顏色是自然色,當看到這些顏色時,人們就會聯想到與之相關的感覺體驗,如綠色、白色就是其中最鮮明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主觀感受。對于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的中西方來說,色彩能很好地體現出人類主觀感受中存在著的共性,這是色彩最原始的影響,是人類的通性。
宗教活動自始至終都是一股無形的強大力量,不同的信仰會對色彩和象征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量[2]。色彩是一本情感圣書,由宗教而來的色彩象征都具有信仰性,它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就美術史而言,宗教藝術便占據了大半篇幅。從古埃及開始,埃及人、米亞人、波斯人和歐洲許多民族都繼承著原始時代風行的太陽崇拜。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隨處可見宗教的映射,在當時,人文思想雖已出現,但宗教思想已經統治了人們的思想長達千年之久,在短時內將其連根拔起也不切實際,基督教對色彩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它作為一種象征主義的宗教,把色彩作為具有象征意義的實體來使用。在藝術領域,宗教引申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這對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影響將難以估計。
對于壁畫《反彈琵琶》來說,宗教對其影響性更是深入骨髓。佛教自傳入中國便在此生根發芽,它依存于人民的思想寄托,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且歷經各朝各代,經久不衰,它借助藝術傳達出個中禪意,藍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黃色寓示中道了義,紅色象征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凈解脫,橙色象征佛法的根本,這些已成為人們的信仰和精神依托。
不同藝術家的藝術創造都區別與他人,因為每個藝術家對客觀環境的理解和各自想傳達的藝術思想、藝術理念是不同的,出發點的不同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色彩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3]。
楊·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可以說是一幅充滿風俗意味的人物肖像畫,其藝術理念在于從宗教畫的禁錮思想中走出來,由于當時處于文藝復興時期,該畫沒有采用宗教題材,而是選取新興資產者的生活片段加以刻畫,在思想上是一種邁進,色彩的選用結合其象征意義,象征生命的綠色和象征熱情的紅色成功地描繪了資產者的平庸瑣碎、虛榮浮夸的生活情境與思想狀態。
敦煌壁畫《反彈琵琶》所要表達的各中禪意也由畫面的色彩成分中體現一二。該作品打破衣不露體的禁錮,具有浪漫主義思想,具有裝飾意味的色彩,細細品味不難發現,它表現出了特有的既美化現實生活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特征。
通過對《阿爾諾芬尼夫婦像》與《反彈琵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藝術作品中色彩及其象征意義有著相同的共識又存在著生動的差別,這與人類文化心理的異同有關。藝術家是社會中的人,不同的時代、社會、人文、宗教等因素會使藝術家對色彩有著獨特的感知,主要體現在藝術作品的色彩上,便形成了滲透時代智慧的文明。總體上說,西方側重于強調客觀事物的觀察方式、理性分析與歸納,傾向于科學與理性,《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的色彩偏向于再現性,色彩象征意義與宗教和人文關系最為密切。而中國的色彩偏重主觀與感性,《反彈琵琶》中的色彩獨具一格,具有裝飾性,其象征佛教中的個中禪意。傳統文化的彌散性決定了它對當代的藝術的影響,研究前人的色彩藝術能更好地運用于當下,藝術的演變遵循著繼承與發展、影響與融合的基本原則,同時秉持個性,加入新鮮元素。因此,新時代藝術中的色彩文化應五彩斑斕,博采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