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國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戲曲青春化是當代戲曲藝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現象,人們普遍認為“青春版”就是“青春的演員用青春的舞臺美術(包括服飾、音樂、布景、燈光等)表演關于青春的故事來給青春的觀眾觀看,完成古典藝術的青春傳承,使其煥發出青春生命”[1]。與全國其他地方戲曲青春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樣,秦腔青春化也經歷了一開始的質疑、批判到逐漸被接受、認可的艱難過程。本論文將從接受美學的視角,以觀眾為中心,從接受美學與秦腔生態、接受美學背景下秦腔青春化現象及秦腔青春化探索的得與失三個方面闡述秦腔青春化藝術實踐的美學意義。
接受美學是20 世紀60 年代由聯邦德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岡·伊瑟爾等共同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探討讀者(觀眾)在文本(藝術作品)闡釋中的地位和價值,特別提出“讀者中心論”思想,對當代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十分顯著的影響,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把文本(藝術作品)還給讀者(觀眾),正如伊瑟爾認為的“文學作品既非完全的本文,亦非完全是讀者的主觀性,而是二者的結合或交融”[2]。對于戲曲來說,注重觀眾的審美接受是當代傳統戲曲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秦腔面臨種種困難和考驗,而其中最大的考驗就是觀眾日漸稀少。當前,秦腔藝術從演員的培養、劇目的創新、舞美的設計到演出市場的開拓等多個方面都存在現實困境。秦腔藝術正面臨著演員群體青黃不接、參差不齊的尷尬窘境,年輕演員得不到演出機會,很難快速在舞臺上成長起來;秦腔劇目創新嚴重不足,新編劇目題材有限、故事俗套,傳統戲改編缺乏新意,很難吸引到更多的年輕觀眾;舞臺美術設計專業人才缺乏,舞臺設計傳統守舊、缺乏新意;演出市場小圈子化,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的大市場。這些問題無一不是制約秦腔藝術快速發展的瓶頸,而這些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結為一點:秦腔藝術忽略了當代青年觀眾的審美趣味。
接受美學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要把藝術本身的評判權力交給觀眾,把觀眾重新放到藝術創造活動的第一位置。青春版戲曲正是在接受美學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種以觀眾為中心,在繼承傳統戲曲審美意蘊的基礎上,大膽融合現代審美趣味,創造出的一種新的戲曲審美形態。特別是演員的年輕化、舞臺設計的時尚化與故事內容的多元化,使得一些青春版戲曲受到了空前的歡迎。
進入21 世紀,秦腔藝術在緩慢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敢于嘗試創新的做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青春版秦腔的出現。相較于全國其他戲曲劇種青春化形態的產生,秦腔青春化現象出現的時間較晚,發展速度也較慢,社會影響力也較弱一些。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如此,作為地處西北內地的陜西,秦腔藝術敢于創新和嘗試走向青年觀眾的努力是值得贊賞的。當然,在十多年的努力下,秦腔青春化的藝術實踐也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品牌,培育了一批年輕的觀眾群體,為秦腔藝術進一步發展拓展了生存空間。
較先出現的“青春版”秦腔作品是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打造的青春版《楊門女將》。這個作品一經推出,就在陜西省內受到了廣大青年觀眾的熱烈追捧,并在全省劇團連演十幾場。從藝術本身來說,青春版《楊門女將》與優秀戲曲作品之間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就藝術實踐與創新程度來說,該版《楊門女將》無疑是近年來秦腔藝術創新發展的最典型、最徹底的舞臺作品。這部舞臺作品從劇本改編入手,“對人物、情節做出了細致的調整,加快了戲劇節奏,調整唱詞,加入了新的樂器和伴奏方式,啟用一大批青年戲曲演員,嶄新的服裝和舞美成為重要看點”。因此,無論從劇目呈現還是從觀眾反響方面來說,青春版《楊門女將》都是較為成功的[3]。更為重要的是,青春版《楊門女將》將受眾群體聚焦于青年觀眾,因此,無論是啟用青年演員,還是劇本改編或者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的舞臺設計,都是為了最后與青年觀眾見面。也就是說,這出戲就是為青年觀眾量身打造的舞臺作品。整體來說,該劇“從青春看到古老秦腔的活力綻放,傳遞出秦腔蓬勃發展的大勢,撰寫出秦腔之藍圖,折射出秦腔這門老藝術后繼有人,象征著深刻的文化之意”[4]。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社——西安易俗社,也在青春化戲曲實踐中大膽創新,不斷嘗試。其中,以重新改編著名秦腔劇作家范紫東先生的名作《三滴血》,最后成功推出的青春版《三滴血》為重要收獲。在劇目改編上,為快速適應當代人快節奏的審美需求,創作者大幅壓縮煩瑣細節,不斷給劇本做“減法”,使整個情節更加緊湊,矛盾沖突更加集中。同時,該劇同樣啟用了一批年輕演員,他們在舞臺上的集體亮相激發了年輕觀眾的觀看興趣,從而推動秦腔藝術觀演關系實現良性互動,也讓秦腔舞臺充滿青春氣息??梢哉f,青春版《三滴血》“馳騁舞臺、唱紅氍毹,能動地給經典傳統輸入了更多的青春情愫與時代激情,很好地實踐了一次在新時代的藝術傳承和青春賡續,自然而然地引發了人們的喝彩與點贊”[5]。
秦腔藝術除了對傳統戲進行青春化改版外,還在新編現代戲中大量使用“青春元素”。在劇本立意與主題開掘方面,新編現代戲都盡最大努力實現戲曲的現代性表達,無論是從價值觀念還是精神向度方面,都以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為原則;在舞臺美術設計方面,現編現代戲同樣注重現代元素的運用,特別是從聲光電、服化道方面給予現代技術支撐,在舞臺表達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尺度;在演員表演上,更加注重青年演員的表演空間,讓青年人與青年人在劇場實現觀演對話。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仍然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和西安市易俗社這兩家省級院團,它們除了創作出了像青春版《楊門女將》和青春版《三滴血》等品牌戲曲作品外,在新編現代戲中也十分重視青春化的探索,在青春版眉戶戲《遲開的玫瑰》、秦腔戲《家園》,甚至《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現代題材的戲中,都融入了青春元素,營造了青春氣息,使舞臺盡可能呈現出現代人的審美趣味,特別是青年人的審美需求相契合。這些努力,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觀眾特別是年青一代的觀眾群體對戲曲長遠發展的特殊意義。
秦腔青春化現象的產生與21 世紀以來全國戲曲生態變化有關,與其他劇種的嘗試探索有關,更與秦腔藝術自身發展的實際有關。與其他劇種相比,秦腔青春化的探索起步較晚,創新程度也較弱,最后產生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特別是與最早發起青春化探索的昆曲、越劇等南方劇種相比,秦腔似乎要差一些。整體而言,秦腔青春化探索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審美形態。秦腔青春化的探索仍然是在傳承優秀傳統經典劇目的基礎上,融合現代人文精神的二度創作。這樣的戲曲既保證了傳統戲曲的原汁原味的“魂”,又展現了現代性精神的“當代感”,為傳統戲曲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平衡點。
其次,搭建青年與青年的觀演平臺。秦腔青春化的嘗試真正做到了重視青年觀眾,進一步拉近了與青年人的距離。特別是啟用青年演員登臺演出,用處于同年齡階段的特殊身份,使青年人與青年人之間的平等對話成為可能,為當代戲曲觀演形態注入了新鮮血液。
此外,在肯定成就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提出秦腔青春化探索中已經出現的明顯問題。首先,創作理念仍然浮于表面。對于什么是真正意義的“青春化”戲曲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一味地強調現代技術手段的作用,最終造成了戲曲內容的空洞和精神的匱乏。其次,在吸引青年觀眾的方式上仍然處于被動狀態,而不是主動出擊,沒有抓住高校大學生這一青年群體,應該主動讓戲曲走進校園,而不是在劇場等待青年。最后,秦腔青春化探索的明顯不足是劇目創作的匱乏,秦腔青春化作品很少有直接以“青春”為題材的好作品,沒有能反映當代青年群體迷惘、思考、情感、精神及生活狀況的佳作,戲曲如果不關注青年群體的生活,青年群體自然不會關注戲曲。
戲曲從原始祭祀儀式與民間歌舞演化而來,在民間興衰更替上千年,一直都在變化之中,可以說戲曲的歷史就是不斷傳承與創新的歷史,是一代代戲曲人守正創新的結果。當前,戲曲藝術在日漸衰微、脫離觀眾的境況下,更應該拿出“刮骨療骨”的藝術勇氣,敢于向自己“開刀問診”,不斷探索戲曲發展的新路徑。秦腔青春化探索是一場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這場與青春的對話,還需要藝術家的持續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包容和支持,從而讓古老的戲曲越來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