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磊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從筆者的調查情況來看,目前大部分高校音樂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小組課的模式進行教學,所以如何在小組課這種教學模式下全面推行課程思政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為了確保思政育人和專業學習的有機融合,從而真正發揮出課程思政的作用,體現課程思政的內涵,廣大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并謀求改革新方向。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課程思政主要依靠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的知識灌輸和單向傳播的教學習慣和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意識到融入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1]。思政育人不僅是大學思政教師的責任,也是非思政專業教師的責任,所以廣大音樂專業課程的教師應該從觀念上重視起來,提高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育人意識,提高育人水平,開創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新局面。音樂教師和其他專業教師一樣,都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工程師和傳播者,這個職業是十分崇高的,所以要求教師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有積極的社會責任心,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
音樂專業小組的課堂教學方式與其他專業的課程教學有著明顯的區別,面對面的上課形式,在無形當中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展開積極的互動交流,也方便教師能夠照顧到每位學生,這種形式的授課可以為教師的思政教育提供優良的條件。例如,教師僅需要改變自身的教學意識和觀念,并且具備一定的思政教學能力,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知識和唱功以外的思政教育,從而達到專業學習和思想提高的雙重效果。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思政的理念融入課堂中,并積極優化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革,引導學生探索和思考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想、背景和審美情感等,就可以做到在音樂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內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技能型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演唱技巧和理論知識的講授。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不僅應注重上述教學內容,還應該思考如何培養人及培養什么樣的人才[2]。
教師應該深刻了解音樂專業課程開展的目的,除培養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外,還應當深入融入課程思政,打造多維度的課堂教學,具體工作應該圍繞以下目標展開。
第一,知識目標。以科學系統的歌唱理論為指導,向學生講授歌唱的技能,使學生除了掌握演唱技能和技巧外,還能夠對不同風格的曲目進行較為準確的理解和演唱,具備處理和分析中小型聲樂作品的能力。音樂專業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有很多會進入中小學從事教學工作,所以對于一名音樂教師來說,具備分析和處理中小型音樂作品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能力目標。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要對基本的樂理知識有所了解,而且對一些中小學音樂教學技能也應該有一定的認識,要求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理論與知識并重的綜合型人才。
第三,育人目標。通過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全方位地教育學生形成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信念,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都得到提升,最終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青年。
有了上述明確的培養目標和指導方針,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落實思政育人和課程教學的具體要求。具體來說,要制訂出兩方面的教學大綱,再根據大綱設計具體的教學環節,在交流的環節中滲透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在各個課堂教學環節中挖掘可以添加的思政元素,使教學和考核能夠有機地圍繞專業思政開展,進而體現出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生命力。
藝術教育對人的行為意識和思想品德、價值觀念、理想信念都有著直接的影響,這些影響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深刻的。在音樂專業教學過程中,專業技能知識與課程思政的連系應該是十分密切又自然而然的。將兩者有機融合的工作思路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教學曲目的選擇上應當選取適合思政教學的曲目,以方便教師后期的引導工作;第二,應該在原有教學曲目的基礎上提煉出具有思政元素的內容,并將思政內容的內涵傳達給學生。
教師明確了教學的目標、大綱并細化成具體的教學環節后,就可以在教學環節中滲透思政元素[3]。上文提到,音樂專業的課程教學形式使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開放的、融洽的,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音樂教學是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伴隨理論講解,也涉及大量的歌曲練唱和發聲練習。上述特征決定了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思政的內涵通過師生交流展現出來,并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融入思政元素。
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的內涵和內容作為教學重點之一,比如,可以選取一些符合主旋律并富有思政元素的作品來讓學生欣賞,通過讓學生感受作品所展現出的韻律美、形象美和意境美來達到課堂教學和審美能力培養有效結合的目的,最終實現寓教于樂、以樂育人,這樣就不會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教師也可以利用小組上課的教學形式選擇一些可以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曲目進行教學,如《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以黃河作為藝術背景,歌頌了我國人民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過程中英勇獻身、百折不撓的精神,展現了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壯麗圖景。整部作品蘊含著深厚雄偉的氣魄和激動人心的力量,塑造了偉岸光輝的中華民族形象,抒發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情感意志。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所呈現出的精神可以提供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同時,教師可以借機向學生講解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的重要作用,這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是思政育人目標的重要體現[4]。
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除了可以選取教材中的經典優秀作品外,還可以在網絡上下載一些優秀的作品向學生進行講解,作為思政教學的補充內容。階段課程可以根據不同的側重點來進行劃分,既可以將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為主線,也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情懷教育作為主線,還可以將音樂和思政育人融合起來。教師要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政教學的主要內容,將我國從封建社會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再到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作為主線,并將這一過程中的藝術性高、感染力強的優秀作品融入教學中,使學生被感化、被觸動、被激勵,以此提高其責任感和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一些當代英雄楷模和優秀人物事跡融入音樂作品中,使課程思政教育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同時賦予教學內容全新的活力。
全方位的思政育人需要在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提升及思維導向等方面下功夫,而課程考核與課程評價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5]。教師可以采用以下評價考核方式對學生展開全方位的考查。首先,教師可以將平時的音樂排練和舞臺表演效果作為考評內容;其次,為了防止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產生松懈心理,也可以設置期中考試;再次,結業匯報中的作品排練和演出效果也可以作為考核的內容;最后,日常的上課聽講及小作業的完成情況也可以作為考核的內容。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內涵覆蓋很多方面,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科學樂觀的人文精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在滲透方法上也應該更加科學、多元化,達到訓練學生專業技能和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實現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