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宇 廈門大學
筆者在本科期間曾多次指導過短期合唱團(訓練時間一般為三個月),在寧夏支教時組建過一個小學課余合唱團和一個高中小型阿卡貝拉合唱團,接下來,本文將對這些非專業合唱團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多數非專業短期合唱團建立的目的是應付任務,在沒有經過篩選的情況下強制組建一支合唱團,而最后可能要達到較高難度的合唱目標。面對較高的目標,有的指導教師在沒有教授任何基礎樂理知識的情況下,強行讓合唱團成員以模仿的形式學完歌曲,這就導致后期多聲部合唱時出現節拍走位、節奏錯誤、聲部“消失”等情況;而有的指導教師只讓合唱團演唱一個聲部的歌曲,雖然避免了聲部混亂的情況,卻使歌曲的呈現沒有達到較好的效果……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指導教師應該如何高效率地“合成”一個完整的合唱團并演唱出完整的合唱作品成為一個難題。
在非專業短期合唱團訓練中,普遍存在以下情況:聲音偏虛,音準差,常存在大白嗓的情況;音樂基礎差,對基本音型節奏沒有概念;注意力容易分散,效率低等。以下將對上述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案頭工作。指揮開始前期準備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歌曲的譜面進行分析,包括對背景時代、作詞作曲家、歌曲內容、歌曲風格、歌曲形式等資料進行了解,不同的題材有著不同的寫作背景和情感訴求。指揮在了解作品的同時,還需要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帶有指揮自身風格的二次創作,這需要指揮能夠充分體會歌曲的情感[1]。
情況預設。由于每個人的聲音存在差異,指揮需要預設訓練中會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如第一次訓練成員的聲部分配問題、成員音準節奏等個人音樂基礎問題、成員的心態問題等,這些問題很可能影響到成員的自信程度,甚至影響到后續的訓練效率。及時發現和正確處理成員相應的練習問題,是指揮必須在訓練前就做好的預案工作。
手勢設計。一個合唱團最重要的就是整體的和諧感,通過手勢可以迅速培養合唱團的和諧感。手勢不僅包括呼吸、漸強漸弱等手部動作,還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指揮在作品演唱過程中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尤為重要,生動的面部表情和有序的肢體語言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成員的熱情,還能安撫成員緊張的情緒。相反地,指揮僵硬的面部表情和無序的肢體語言,會降低成員的參與感,使成員本就緊張的情緒更加慌亂。
筆者思考過一個問題:在時間較緊,以參加比賽為目的的合唱訓練中,該不該給合唱團成員滲透樂理知識。答案是肯定的,樂理學習能夠輔助合唱團成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譜面信息,提高作品的完成度,也有助于作品的后期處理。
分聲部。聲部的分配尤為重要,首先要明確聲部的數量,再根據聲部需求來挑選各個聲部的成員。女高音聲部是合唱聲部中最高的聲部,需要華麗清脆的聲音;女中音聲部作為中間聲部,需要更加低沉、渾厚的聲音;男高音聲部需要明亮優美的聲音;男低音聲部在合唱中就像鞏固一切基礎的地基,需要流暢、深沉的聲音。每個聲部對音質的需求不同,對音域的需求也不同,自然不能草率地分配。
建立合唱概念。在第一次訓練中,非專業合唱團成員多數沒有學習過科學的歌唱發聲技巧,筆者會先統一進行基本練聲練習(如哼鳴、元音模唱等),這有助于成員尋找共鳴的位置。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2]但非專業合唱團成員由于沒有學習音樂的基礎,不會使用氣息帶動聲音,所以筆者在練聲中建立呼吸的概念(如腹式呼吸、循環呼吸等),接著向合唱團成員介紹之后會用到的一些指揮手勢(如聲音的漸強漸弱、聲部進入等手勢)。筆者會將與音程重疊、聲音和諧感、聲部層次感相關的節拍、節奏、音名等基礎的音樂知識練習融入歌曲旋律的教學中,綜合與歌曲相關的小游戲(如音高模唱練習、簡單的卡農練習、簡單的二聲部和聲練習等),通過這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樹立合唱團成員的多聲音樂觀念,讓合唱團成員不僅能學習到歌曲的旋律,也能初步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有助于樹立合唱團成員正確的音樂觀念,以增強他們對藝術的熱愛。
建立聲部概念。在合唱訓練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個情況:多聲部合唱是多數合唱作品都不可避免的部分,在對沒有聲部概念的非專業合唱團成員進行訓練時,要如何快速有效地讓他們建立起聲部的概念呢?以二聲部為例,首先,筆者會先從朗讀兩個聲部的歌詞入手。歌唱家卡魯索曾說:“說話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是產生同一個生理機能,因此它們是同一發聲現象。”[3]如果兩個聲部的歌詞不一致,那么筆者會先將兩個聲部分在練習室的兩側,先學習節奏,由象聲詞(如嗒嗒、啦啦等)代替歌詞,學習完各自聲部的節奏后,再將歌詞代入節奏中,分開進行帶節奏的朗讀。等兩個聲部的成員熟悉了各自的歌詞后,再把他們合并起來進行歌詞朗讀,筆者會在合唱團成員合并朗讀過程中對音量、節奏、速度進行調整和控制,使兩個聲部達到相對和諧的朗讀效果。在多次合并朗讀后,配以鋼琴彈奏出兩個聲部的音高,讓合唱團成員的注意力不僅集中在自己和另一個聲部朗誦的歌詞節奏中,還使音高逐漸滲透到有節奏的歌詞中,建立起兩個聲部旋律的概念,這樣接下來的二聲部練習會相對輕松一些。
在合唱團成員已經了解過相關音樂基礎知識,并對所演唱歌曲較為熟悉的情況下,指揮應該著重對合唱團的音準和音質進行處理。
音準。對于樂器,演奏者可以通過手和口來控制音準;對于歌唱,演唱者會通過聲帶來控制音準,除了聲帶自身的條件,外部的刺激和影響也至關重要。當演唱者處于積極狀態時,音準會呈偏高的趨勢;反之,當演唱者處于消極(或害怕、恐懼)的狀態時,音準會呈偏低的趨勢,更有甚者會喪失對音準的控制能力,出現破音等情況。這就需要指揮在訓練中給予合唱團成員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并能夠通過合唱團成員所呈現出的聲音狀況來判斷其心理狀態,及時做出合理調整。另外,環境因素也會對音準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嘈雜的環境中進行訓練,合唱團成員往往容易“迷失”在環境音中,特別是專業基礎比較薄弱的非專業合唱團,因為外界因素而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會使合唱團成員產生緊張、慌亂的情緒,這不僅會破壞個人的節奏感和樂感,還會影響合唱團的整體情緒。
音質。這里指的是合唱團所呈現出的整體音質。每個人的音質不同,獨唱時所呈現出的風格也不同,但合唱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項集體活動,與獨唱不同,需要一個均衡的、融合的音質,個性過于鮮明的音質反而會顯得突兀,大大破壞了合唱作品的整體性。合唱團整體音質受到的影響主要來源于訓練中對演唱方式的規定。在訓練過程中,元音發音的優質與否,是決定音質的關鍵。在日常排練中,指揮應訓練合唱團成員在發出輔音后迅速而一致地發出相同的元音,以保證元音的發聲整齊且完整。此外,指揮應視作品的風格來判別所要呈現出的音質,當演唱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時,呈現出來的音質就更應偏向作品來源地的音樂風格,如陜北的作品《蘭花花》,由于陜北方言咬字的關系,適合略微扁平的音質效果,更加貼合當地人民的生活;當演唱非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時,如《you raise me up》,可以呈現出圓潤或是空靈的音質效果,抒發出歌曲鼓舞人心的溫暖情感。如果合唱團對元音的運用無法達到統一的效果,就會產生不融合的整體音效。
情感調動與現場演繹的效果、觀眾的情感體驗、合唱團成員對歌曲的專業背景等相關知識都有聯系[4]。
許多合唱作品或是創作年代已久,或是來自其他國家,對于處于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合唱團成員來說,難免會感到生澀、難以理解,而情感調動能幫助成員了解歌曲的相關時代背景、情感訴求,為合唱團成員找到歌曲最正確的定位,而合唱團成員對歌曲的相關知識理解得越深刻,其對歌曲情感的調動就會越積極,與歌曲的融合度也就越高。
在合唱中加入不符合歌曲情感的內容,如情緒平緩的歌曲加入大量激昂的群舞片段;在歌曲結構已經很完整的情況下強行穿插朗誦片段;將短小精悍的歌曲改為不斷重復的冗長的形式等,這些改編都不能起到情感調動的作用,違背了原詞曲作者的本意,使原本完整的音樂結構被迫分解成支離破碎的幾個片段,以至成員無法專心體會歌曲的深意,雖然如實地唱著譜面上的音符和歌詞,表現力卻大打折扣,觀眾也會覺得索然無味。
綜上所述,筆者對非專業短期合唱團常出現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幾個解決方案,旨在展現出一個更加精致的舞臺,希望帶給合唱團成員的不僅僅是音樂基礎的認知,還有對音樂的熱愛和藝術審美的提升;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歌曲呈現,還有情緒的表達和釋放、藝術文化的宣傳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