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英 西北師范大學
在我國歷經幾千年的傳統音樂受到了西方音樂影響的背景下,一個新的變革開始了。新音樂是晚清以來伴隨西洋音樂的傳入而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不同于此前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新的音樂形式。所謂新音樂的啟蒙階段是指19 世紀晚清宗教歌詠活動、新式軍樂隊的建立與20 世紀初以學堂樂歌為主的新音樂。與之前對外來音樂的欣賞、交流不同,這一時期的中國音樂開始大量向西方音樂學習并轉型,作曲家也靈活運用西方作曲模式并結合我國民族特色,創作了大量具有革新意義的新型音樂。中國音樂追求“中和之美”, 給人一種含蓄、意境深邃和空靈的美感。而西方音樂則具有追求形式美的特點,大多給人一種張揚、技術、深刻、實在的美感[1]。新音樂將其結合起來,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使這一時期的音樂在我國音樂歷史上重新煥發光彩。
當西方音樂進入中世紀教堂沉思時,中國音樂步入隋唐“歌舞大曲”的輝煌;當西方音樂走出實用的教堂進入藝術化、專業化發展時,中國音樂仍以實用性、自娛性、業余性的方式發展。西洋音樂文化傳入中國的歷史相當久遠,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景教”的圣詠誦唱。唐代佛教音樂盛行,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便將西方的佛法經文結合不同的曲調在民間傳唱,以宣揚其宗教文化,這種形式對當時的人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元代后,特別是明代,天主教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及傳授西方的天文、地輿、制炮、鐘表等科學技術,并向朝廷進貢大鍵琴等西方樂器。至明末、清初,又先后有德籍耶穌會教士湯若望、比籍耶穌會教士南懷仁、葡籍耶穌會教士徐日昇、意籍傳教士德禮格等,也將西方科學及音樂文化在中國撒下了種子[2]。在古代,西方音樂的傳播依托于宮廷及早期傳教活動,中西不同的音樂模式得以在各自的領域內茁壯生長。雖然傳播方式單一,西方音樂也未能深入我國各階層人民生活之中,但音樂文化傳播的種子已經埋下,這奠定了我國近代音樂對西方音樂借鑒與學習的歷史基礎。
18 世紀中葉,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方資本主義進入中國市場。隨著政治、經濟的革新,西方音樂作為藝術文化開始大量傳入中國,讓人們感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音樂種類,同時提升了對音樂的鑒賞能力。無論被迫性的傳播,還是自發性的學習,西方音樂通過基督教會的宗教歌詠、新式軍樂隊的建立、新制學堂唱歌課的開設這幾個途徑,不斷深入中國各階層人民的音樂生活中,不斷增強它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同時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產生了一定沖擊。
西方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是以宗教文化為紐帶的。基督教產生于1—2 世紀,最開始在散居于小亞細亞的猶太人中流傳,它宣揚世界末日將要來臨,上帝將派“救世主”拯救眾生。基督教最早是受迫害的秘密地下宗教團體,但由于迎合了當時人們越來越注重獲得永生的愿望,其影響便如同星星之火迅速蔓延。在古代文明世界終結之前,羅馬的各種大型豪華表演游行娛樂活動終于逐漸沉寂下來,也就在此時,基督教徒的歌唱從地下轉入公開。至313 年,羅馬皇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數,從此便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發展的精神支柱[3]。
在清朝末年,基督教通過大量的歌詠活動傳入中國,來自歐洲各地的傳教士編譯并印制的贊美詩使中國民眾接觸到了西方集體歌詠的演唱方式、西方的樂譜和樂器,以及西方音樂的風格等。例如,20 世紀30 年代由六大基督教會聯合編印出版的《普天頌贊》是各類中文圣詩集中收集最豐富、影響最大的一本贊美詩集[4]。這些贊美詩集除了少量是完全新編的,大多沿用英美各國通用的各種基督教宗教歌曲進行翻譯。此外,在我國各地建立的教會及其建立的各種學校,會在宗教節日舉辦專門的音樂會,演唱許多著名的宗教音樂作品。一些教會學校還開設了音樂課及“琴科”,由此培養了一批喜愛西方音樂的中國新青年,其中一部分人后來還出國深造,為中國音樂啟蒙革新提供了人才保證。
軍樂早就在歐美各國廣泛應用于軍隊生活之中,目的是通過音樂豐富軍隊生活。在開展洋務運動的過程中,“強軍”目標是向西方軍隊學習,以打造一個“超英趕美”的新式軍隊。在軍隊建設方面,軍樂與軍歌能夠起到規范隊伍、凝聚人心等作用。在這一時期,我國舊式鼓吹樂中的軍樂消失于軍隊建設中,這也是清末民初我國軍隊改革和建設中受到西方文化音樂影響的明顯反映。管樂隊出現在當時一些新學堂中,如1910 年出版的《教育雜志》中就刊登了一幅天津私立第一中學學生管樂隊的照片;華裔美籍學者韓國鐄博士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圖書館”中發現了一本1877 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刻印出版的《喇叭吹法》。這些都說明西方的銅管樂在清末民初不斷引起國人的注意。此外,軍歌習唱也是軍隊建設中的重要活動。除了繼承我國傳統鼓吹樂等曲調模式外,當時的作曲家們大量借鑒西方軍樂曲調,填上新詞,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式軍歌,如馮玉祥就曾在其《射擊軍紀歌》《愛民歌》《忠勇歌》等曲目中采用了西方基督教圣詠的曲調進行創作。
學堂樂歌是我國新音樂發展過程中非常濃重的一筆,它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課或為學堂歌唱而編創的歌曲,并且這些歌曲的形式基本上以西方通用的五線譜來記譜。最初學堂樂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調進行填詞,后來逐漸改為選取歐美歌曲進行填詞。例如,沈心工的《春游》就是根據美國作曲家羅·梅遜所作的宗教歌曲《一泓泉水》的曲調進行改編創作的;李叔同編寫的《送別》的原曲調取自美國通俗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馮梁作詞的《尚武精神》是根據法國著名哲學家盧梭所作的喜歌劇《鄉村卜者》中的一首舞曲曲調填詞的。
學堂樂歌的新思想決定了它在藝術形式上采取引進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動了它的迅速發展和巨大社會影響。在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學堂樂歌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當時的音樂家通過吸收外來音樂創作技法、歌曲曲調創作了許多音樂精品,從而得到了歷史的承認。這些融合中西方文化、緊貼時代要求的音樂形態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音樂歷史的發展。
在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的當前時代,中西方音樂早已打破固有的壁壘,以接納、交融之勢穿梭在藝術文化中,我們無法評判其好壞,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勢必會出現多樣的音樂形式,而且相互借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國近代音樂發展史,應當體現出“通”“變”“和”三重屬性。“通”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基于文化內在生命力的邏輯性延續,使我國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以保證文化的多樣性。“變”是西方音樂文化的植入、生長和壯大,這個影響持續了一百余年。因此,為使本土音樂文化始終處于有利地位,需要根據當代音樂發展腳步,把流行因素融入本土音樂文化中,為人們帶來聽覺盛宴。“和”是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這是基于文化主體的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方文化精英階層在中西方音樂文化領域的受容、匯合和轉化[5]。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首先可以減少西方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其次通過汲取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創新本土音樂文化;最后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文化滲透,以提升對本土文化的認可,而后增強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不斷探索西方音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中國音樂的影響,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斷促進我國新音樂的發展,并在全球化的引領下,放射出世界音樂文化最閃耀的光芒。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本土音樂文化進行探究,以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汲取西方音樂文化中的先進理念,并對其進行彌補和改善,提升音樂競爭力,保證感受西方音樂文化時不忘本土音樂文化,從內心深處產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