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歌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文化有著自己的發展脈絡,七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互融互通實現了東北地區的繁榮共生。東北地區的各民族舞蹈不僅具有文化功能,也具有教育功能,舞蹈歷史悠久且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舞蹈中表現了東北區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東北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反映了民族遷徙歷史、生產技能傳授、宗教信仰傳播等社會現實,以舞蹈表現了東北各族人民對生活的態度。
東北區域的蒙古族、朝鮮族、滿族三個少數民族的舞蹈歷史資料較豐富。朝鮮族舞蹈集中分布于鴨綠江、牡丹江、松花江及遼河、渾河等流域。朝鮮族舞蹈文化是在高麗、扶余及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朝鮮族舞蹈多用來表現勞動場面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且隨著各民族的交流往來與生活環境的影響,朝鮮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尚白、敬老、重禮節習俗的同時,又融合了東北地區的民俗風情,最終逐漸形成了與朝鮮半島朝鮮傳統舞蹈風格迥異的審美特征。蒙古民族舞蹈分布在內蒙古地區,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由于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該民族的人民自古就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滿族舞蹈多流傳在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盡管滿洲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舞蹈形式和風格不是在近期形成的。例如,當地歷史悠久的薩滿教,在其祭祀和“跳神”之時,便保存了一些原始的舞蹈動作,這些舞蹈動作應該說是來自對現實和客觀事物的理解與體會[1]。
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這三個少數民族的舞蹈歷史資料相對較少。鄂倫春族舞蹈流傳于黑龍江南岸大、小興安嶺地區。17 世紀中葉以前,這里主要是缽室韋人和深末怛室韋人的活動區域,因此,隋朝時的缽室韋、深末怛室韋是鄂倫春族舞蹈的主要來源。鄂溫克族舞蹈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輝何、伊敏河流域、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在長期的狩獵、游牧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創造并由祖輩們代代相傳后流傳至民間。達斡爾族舞蹈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新疆塔城和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里斯區。達斡爾族舞蹈文化以契丹舞蹈為底蘊,并逐步結合黑龍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化生態,達斡爾族舞蹈風格主要表現在魯日格勒舞上。
赫哲族舞蹈流傳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幅員遼闊的三江平原和綿延神秘的完達山,以及傳統的漁獵生活,賦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靈性。
朝鮮舞蹈從舞蹈形態上看,體現為圍、檸、含、曲、圓,主要動作部位是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態主要體現在手臂、手位上。然而,不論是折臂行還是各種手位,也都具有上述的“對稱”關系,在舞蹈中體現為整齊、沉靜、穩重、和諧的美感[2]。隨著朝鮮族生活區域經濟文化類型的轉變,融入了新的文化因素,朝鮮民族原本也是狩獵、游牧民族,后來逐漸轉向農耕生產,所以使依附于狩獵、游牧文化的民間舞蹈逐漸轉向了以農耕文化為背景的民間舞蹈,慢慢形成了中國朝鮮舞蹈教學體系,并在高校形成系統,如延邊大學藝術學院教學體系和北京舞蹈學院朝鮮舞教學體系,著名朝鮮舞蹈家如金藝華教授、池福子教授、崔月梅教授和高紅女教授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蒙古族舞蹈具有熱情、彪悍、有力的風格特點,其音樂特點也是熱情奔放、悍健有力、節奏歡快,富有草原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調式多為羽調式,音樂寬廣,音程跳動較大,馬步音樂活潑、跳躍。蒙古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藝性很強的舞蹈。隨著節奏的變化,舞者身體的每個細節都發生著相應的變化,變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如八字步、搓步、拖步等。當下的發展體現在民間組織傳承和專業院團傳承。早期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廣泛借鑒外國芭蕾、中國古典舞和其他民族舞蹈的訓練方法,認真汲取大量民間舞蹈素材和藝術舞蹈語匯的基礎上,編寫了許多民族風格濃郁、韻味獨特的舞蹈教材,然后通過對各種舞蹈語匯的整理、歸納、分類與組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初具規模且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訓練方法,推廣運用于自治區各藝術表演團體、藝術院校乃至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和其他一些省區的舞蹈教學中。
滿族秧歌風格獨特,表演生動,承襲了唐代渤海國靺鞨的民間舞蹈“踏錘”和后金女真人、清代滿洲人的民間歌舞“莽式”的原型,塑造了“韃子官”“克里吐”“拉棍的”“傻子”等各種造型,人物生動有趣,表演中以大擺大浪、盤旋作勢,再現了滿族先民善于騎射和征戰、勞動生息的民族風情。滿族秧歌的“揚”“蹲”“盤”“跺”“擺”“顫”等動作,極大地豐富了滿族秧歌的表現內容和表演形式,充分顯現了它豐富的藝術特性,極具民族民間藝術特色[3]。鄂溫克民族舞稱為“努給勒”,豪放、樸實,充分表現了鄂溫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氣質。“努給勒”多由婦女進行表演,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舞蹈的特點,又有天鵝舞、跳虎、獵人舞等反映牧區和半山區生活的特色。另外,在鄂溫克族民間還流行著反映鄂溫克人狩獵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愛達哈喜楞舞”(公野豬搏斗舞)等,這些舞蹈充分表現了鄂溫克人的勤勞、勇敢、豪邁和樂觀的性格。當下發展中,鄂溫克族民間舞蹈列入學校教學內容的微乎其微。民間舞蹈傳承范圍縮減,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匱乏是鄂溫克族舞蹈傳承過程中的阻礙。
鄂倫春族舞蹈中最出名是就是“熊斗舞”。鄂溫克人認為人與熊血脈相連,熊斗舞就是在他們長期觀察與模擬熊動態中產生的。在表演時,男性與女性舞姿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男性動作剛健、灑脫,體現出森林賦予他們的英姿和堅毅的品性,女性動作表現了健俏、柔美的一面[4]。在當下的發展中,精通鄂倫春族舞蹈和民族歷史文化的藝術工作者非常稀缺,鄂倫春族舞蹈雖然歷史悠久,但沒有為舞臺藝術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達斡爾族舞蹈魯日格勒舞以呼號和歌唱來統一和協調眾人舞蹈的步伐、節奏,是歌與舞的一體化。跳魯日格勒舞一般兩人為一組,眾人形成圓圈舞蹈。表演時上身和手臂的動作比較豐富,腳下以側滑步為基本步伐,舞蹈開始時先唱徐緩輕快的舞歌,舞者隨著歌聲輕柔地舞動起來,旁觀者可以隨時加入隊伍起舞,舞蹈氣氛逐漸熱烈,高潮時,同時發出“哲嘿哲德乎達”等簡短風趣的呼號,腳上踏出有力的節拍。當下,現代社會與民族文化交融,達斡爾族舞蹈的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加之達斡爾族舞蹈還在開發和完善,相關堅實的理論依據也在研究當中,而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原本是女性的舞蹈,男性動作較少,開發空間受到局限,舞蹈動作要求在創新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風格性,這些問題都需舞蹈工作者加以重視[5]。
赫哲族民間舞蹈主要包括薩滿舞,反映的多為祭祀活動及狩獵活動等。動作大體有立、傴、蹲三種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帶動下身體左右扭動,腰鈴隨之擺動,鏗鏘作響,步伐常用弓步交替向前邁出。赫哲族薩滿舞的宗教功能在現代社會中因理性精神和現代社會制度而逐漸喪失,但其作為民族傳統和藝術的積淀在現代社會中會通過教育、文藝創作、表演、文化遺產的保護等形式而獲得發展。民間藝人在繼承“伊瑪堪”的基礎上,整理、改編了傳統民間舞蹈,使其從田間屋內搬到廣場,再到舞臺,每到節日慶典演出都會上演,成為赫哲族聚居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歌舞和文化藝術精品。
梳理位于中國東北區域的朝鮮族、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各舞蹈的源流,概述其民族舞蹈的形態、功能和舞蹈文化,從東北地區人民跳的民族舞蹈中理解其民族文化審美價值的指向,對探究東北地區民族文化、生活、民風、民俗等是非常有效的途徑[6]。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的舞蹈發展相對完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舞蹈的發展則較為薄弱,同時,由于一些民族人民在現代社會中將舞蹈與旅游結合在一起進行文旅融合產業創新,進而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