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藝中的肌理之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卓然然 福建師范大學
一件漆藝作品的完成往往耗時較長,在快節奏的今天,花心力完成漆藝作品甚至成為一種奢侈。漆藝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它的肌理表現涉及肌理本身的美感、漆器應用、漆畫應用等多個方面,它們共同鑄造了漆藝藝術的奇妙之處。
肌理在某種程度上與自然相聯系。中國人自古在藝術上有“師法自然”的觀念,老子曾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自然界的山水以其外形體現出“道”,而“道”和“德”又是統一的關系,這正體現了中國文明中“天人合一”的觀念。無論是唐代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還是近現代人們提出的藝術起源“模仿說”,都從某個側面反映出藝術是無法離開自然的。肌理其實也源自自然,如水中晃蕩的波紋、鳥瞰的稻田版塊、葉片中一條條細微有秩序的葉脈等。但是,自然界中的肌理與藝術化肌理必然是不同的。所謂“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在深入探索自然后,需要超乎自然之外;不進入自然,則創造出的作品過于膚淺,無法打動人,但是若陷于其中無法自拔,也創造不出優秀的作品。正如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需要掌握“度”。《論語?雍也篇》中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與“質”就像制作肌理中的形式與內容,需要相得益彰,正如中國傳統對“君子”這一最高人格評價的推崇與敬仰。
肌理的美也與材料息息相關。為漆藝“打輔助”的材料種類繁多,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綜合材料的應用,以三大種類為主。其一,金屬材料,如金、銀、鋁、銅等材料,使用后可給人一種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感覺。在狀態上其還分粉末狀和箔片狀,適用的情況和效果也有差別。其二,鑲嵌材料,以蛋殼和螺鈿為典型代表。大漆沒有純凈的白色,蛋殼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白色,但又突破了白色的單調。而螺鈿本質上當作貝殼使用,在不同的角度、光線照射下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其三,玉石,這種材料本身就較為華貴,漆也較為貴重,二者結合相得益彰,有錦上添花的意味。這三種材料各有所長,各具特色。隨著如今材料愈加豐富,出現了許多“新材料”,各種麻布、網格、塑料袋、紙張等都加入肌理的制作中。這些隨處可見的材料拉近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使藝術品更加生活化,更有親切感。甚至還有一種繩胎漆器,顧名思義,以棉麻材質的粗繩為原材料,將它排列、堆疊成一個器物的形狀,作為漆器的胎底使用,在制作過程中雖然會進行反復髹涂,但是繩子本身的肌理仍然會被保留下來,而且漆器會因為所使用的胎底材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成型后不但堅固耐用,而且獨具特色。
漆畫不是畫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漆藝十分強調工藝,肌理的制作也需要在“做”這一點上花心思、下功夫,民間“一半天成,一半人成”的評語也從側面反映了對工藝的重視。不少談論漆器制作的書籍對制作工藝做了介紹,但它們無不復雜煩瑣。王化斌的《畫面肌理構成》一書在“視感肌理”這一方面,在工具制作上就列舉了“噴繪”“擠壓”“拼貼”“流淌”“拓印”“潤漬”“刮刻”等十二種。除“視感肌理”外,“觸感肌理”也可以進行細分,可見漆藝肌理制作的復雜。
在漆藝人才培養上,我國還存在諸多不足。筆者認為,一方面,我們對漆藝教育的重視度需進一步加強,國民對漆藝的了解明顯不夠,開設漆藝課程的院校并不多,這限制了漆藝人才培養的速度和規模。另一方面,漆藝教育常常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相關企業、博物館、研究所等機構實習的機會很少。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加強人才培養、完善教育體系,使這一中國古老技藝后繼有人。
漆器是漆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漆器肌理有其獨特性。人們對漆器表面的感知有些源于材料的特性、質地,還有一些是從表面肌理獲得感知的。大漆的可塑性和包容性較強,與不同的技法、材質相結合,達成的肌理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重點體現在光滑、反光與紋理三個不同方面[1]。
漆器在制作過程中需要進行打磨,將表面打磨成同一個平面,最后進行推光,推光后的漆面有很強的反射光能力。這種光面肌理帶來的光刺激會給觀者以視覺興奮感,給觀者一種流光溢彩的視覺享受,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求藝術家在制作時選取合適的材料作為底胎。另外,漆器中有一種技法名曰“揩青”,以單色(紅、黑色為多)一層一層髹涂,推光后,整個器物會顯現出一種溫潤、內斂的光澤。
漆器雖然都需要經過打磨、推光的階段,但由于材料質地與做法不同,漆器的肌理效果不一,對光反射的強弱也不同。光滑的漆面,反光就特別明亮;較為毛澀的漆面,會顯現出溫和的光亮,這取決于制作者想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底胎如果使用麻胎、紙胎、繩胎這些本身具有粗糙肌理的材料,反光的效果就不太明顯;而一些本身光澤度就很好、本身不具有粗糙肌理的材料,需要經過對造型的重新設計來縮小反光點。部分制作者追求絕對光滑,會將器物放在一個光源下打磨至器物上只能反射出一個光亮點,有“賊光”的效果。也有部分制作者會直接用手對器物進行推光,以達到內斂的美感,因此一部分老制作者的指紋會磨到消失。這些肌理設計都需要制作者根據審美需求進行取舍。
紋理是肌理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紋理主要分為材料紋理、微粒紋理與自由紋理三種。首先,材料紋理。顧名思義,制作者使用不同的材料,將材料具有的特性、紋理表現在肌理中。例如,前文提到的繩胎漆器,就是將棉麻繩本身的紋理保留下來。也有一些制作者會采用自然界中的材料,如樹葉、樹枝、花瓣、水滴等,作為肌理的裝飾成分。這樣形成的裝飾效果往往具有真實感、隨意感,帶有樸素的意味。其次,微粒肌理。即漆器表面均勻或由節奏性遍布的小微粒形成的一種肌理,如粗灰、鉛粉、炭粉、蛋殼粉等。這種肌理在光線照射下不會產生強烈的反光,因顆粒對光的漫反射作用,整個漆器更多呈現出一種無光的效果,同時根據顆粒的大小不同,可產生霧狀、沙粒狀等不同的磨砂效果,觸摸的手感也較為舒適,更加貼近生活。相比于光面來說,微粒紋理的可塑造性更高,表現力不亞于光面,具有溫雅、含蓄、柔和、典雅的格調。最后,自由紋理。一般由設計者自行設計和創造,沒有一定的紋飾和大小限制,多為手工制作完成。這種方式表面看似乎更為無拘無束,實則對制作者的制作水平和審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隨意性強,導致制作的不可控因素增多。這種制作方式是目前在漆器肌理制作中最常用的方式。
漆畫在某種程度上與漆器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用天然大漆作為主要材料制作的繪畫。漆畫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繪畫和工藝的雙重結合,除了大漆作為材料外,還經常使用金銀、蛋殼、貝殼、木片等“輔料”。漆畫是一種十分注重肌理的畫種,不同樣式的肌理可以產生令人稱奇的立體感和形態。玉米粒、銀杏葉、塑料紙、粗麻布等都可以用來搭配形成錯落有致的肌理紋樣。制作者利用它們的凹凸不平,進行多色疊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們的想象力。
漆畫中有多種專門制作肌理的技法,常見的有鑲嵌法、堆漆法和起皺法三種。首先,鑲嵌法。即制作者在上完一層漆后,趁大漆還沒干,將螺鈿、金屬、蛋殼等材料粘貼上去,再在其上面繼續髹涂,根據畫面需要再將它們打磨出來。如制作者可以有選擇性地多打磨或少打磨一些蛋殼,控制畫面白色出現的位置、大小與色彩,以達到如素描色彩繪畫中光影明暗變化的效果。例如,藝術家喬十光的《草原新兵》,其中白色的駿馬都由蛋殼粘貼而成,后面的黑馬亮部也使用了蛋殼作為修飾,使畫面的馬匹顯得生動活潑。其次,堆漆法。其采用的材料多為漆粉、蛋殼粉、貝殼粉、瓦灰等,使用粉末堆疊出或構成某種圖案,待大漆干透后這些粉末能夠牢固地附著在畫面上,所形成的畫面肌理效果與浮雕相似。最后,起皺法。這是根據大漆的特性來設計的,大漆一旦厚涂,表面漆干后,底下的漆沒干會導致表面的漆層起皺,有些漆畫家在制作時會充分利用這一特性。例如,藝術家湯志義的作品《蓮蓬》,畫面中蓮蓬的枝干與蓮子都采用這種肌理制作而成。
有些藝術家還會在畫面中添加金銀箔或金銀粉,打磨后的畫面會透出金色和銀色,閃閃發光,有奪目的美感。例如,漆畫家蘇星的《漆言片語》中就加入了金元素,整個畫面富麗堂皇,有華貴的美感。這些肌理的合理搭配可產生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效果,加上色彩、構圖、虛實搭配得當,遠觀有宏大的氣勢和效果,近看每一小塊畫面都精細入微,層次豐富。
漆藝具有高貴、古典、深沉的美感,而漆藝材料符合當代人對返璞歸真的渴望。其美感基礎之一是肌理的美感,它成了漆藝獨具特色的“語言”,是漆藝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現代的漆藝發展需要將更多的肌理美感發揮出來,這就需要更多的藝術家挖掘漆藝更深層次的美好,將它與當代的審美理念相結合,產生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