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怡 遼寧師范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說道:“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隨后,教育部在下達的文件中提道:“堅持面向人人,改進美育教學。”
杜衛在《美育三義》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三種內涵:一是感性教育,二是人格教育,三是創造教育。就此而論,承擔創造力培養的最佳載體莫過于藝術教育。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實踐的本質就是文化創新,所以,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
青少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所以美育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美育教學內容蘊含了深厚的優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強文化凝聚力,更好地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對于創造力的培養,始終要圍繞以下兩個維度。
一是歷史維度。從歷史維度來看,傳統繪畫的主要代表是元朝的文人畫,文人畫追求自然和天真,在造型上追求不似。中國畫鑒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是體會民族文化的精粹,如從唐代以前的墓室壁畫、石窟壁畫等具有年代感的傳統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繪畫之所以別具一格,正是因為有民族文化做養料。
二是現代維度。現代維度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時間,二是空間。對于時間而言,很多人會把傳統文化作品當作已完成的事物,將它視為死去之物并嗤之以鼻,而有的人卻將傳統文化作品視為國之瑰寶。不同的人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不同,在中國畫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在美育滲透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與時俱進,利用現代思維和方式解讀與傳播中國畫。從空間角度來看,鑒賞者不僅可以在整體上感悟傳統繪畫的意境,還可以欣賞繪畫藝術的精髓。以徐渭的《墨葡萄圖》為例,徐渭在作品中將大寫意繪畫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大開大合的空間張力將徐渭自身的灑脫和豪氣也一并展現給大眾。即使沒有題字,也有一種合理的空間感,這正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繪畫創造藝術。
第一,從筆墨技法來看,在當前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發展趨勢下,中國畫工具的屬性和功能也應與時俱進。比如,臺灣畫家劉國松使用自制的紙張,以“抽筋扒皮”的技法代替傳統的筆墨皴法。湖北畫家劉一原創造性地將白粉作為繪畫中的主要顏色,與墨水的顏色相互碰撞形成獨特的對比效果,使畫面產生了不一樣的厚重感。
第二,在情感思想方面,古人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陽明心學是對儒、釋、道三家學問的創造性融合。明陽心學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為美育教學提供了可以相互借鑒的寶貴資源。“天人合一”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其中“天”和“人”是發展變化的。因此,美育教學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的事物。
第三,在藝術觀念方面,文人畫強調“以形傳神”等觀念,而如今這種觀念漸漸“隱退”了。例如,題款是中國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題款必須是正經的書法或詩詞嗎?當代畫家朱振庚在題款時就常常將畫面的大部分空間占據,并且內容往往是日記式敘述。他認為這樣可以與畫面更好地互動和協調。因此,在藝術觀念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感受和認知,形成一套個性化的藝術觀,以更好的狀態進行創作。
一直以來,社會及學校教育體系更為重視智育對創造力的促進作用,而美育對其的作用卻一直被忽視。眾所周知,美育可以培養和發展人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力,也能夠激發和增強人的創造力。因此,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提升受教育者創造美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就此而論,中國畫教學究其根本屬于美育范疇,能承擔起美育的功能。這是因為中國畫除擁有高妙的筆墨形式外,更集中體現了民族文化底蘊,同時是古代人的智力成果。因此,在中國畫鑒賞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中國畫的內涵,并將其與現實相結合,使中國畫得以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