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柳 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種類型的藝術都在不斷地熏陶著人們,讓人們在社會中感受到不同形式的藝術。音樂藝術審美的探究必須建立在具體的藝術形式中,要求人們在實際的音樂藝術欣賞中樹立相應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是一種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欣賞鋼琴藝術的過程中,聽眾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充分發(fā)揮藝術想象力,對鋼琴藝術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增強審美意識。鋼琴可以彈奏出不同風格、不同意象的音樂,也能夠讓人們不斷挖掘其中的美學知識,從鋼琴藝術欣賞中提升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和鑒賞美的能力。所以,對鋼琴藝術中審美意識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鋼琴藝術在彈奏的過程中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但前提是鋼琴演奏人員要有純熟的演奏技巧。演奏人員具有純熟的鋼琴演奏技巧,可以和鋼琴融為一體,讓鋼琴藝術的魅力真正發(fā)揮出來。在鋼琴藝術展示中,鋼琴彈奏人員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鋼琴演奏人員是音樂作品和欣賞者之間互相聯(lián)系的紐帶,其就像大海中的燈塔,即使風浪再大,有了燈塔的照明,船也能到達彼岸。鋼琴演奏人員是鋼琴藝術的呈現(xiàn)者,只有深入了解創(chuàng)作人員的情感意志,才能真正彈奏出樂曲要表達的情感。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不同階段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鋼琴藝術有著不同的特點。所以,要想真正讓觀眾感受到鋼琴藝術的美,鋼琴演奏人員就要充分了解樂曲的背景[1]。鋼琴的音律變化需要通過控制不同的泛音來完成,而不同的泛音控制就形成了鋼琴演奏中不同的藝術形式。鋼琴演奏在眾多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有比較特殊的藝術感受,要想讓鋼琴藝術的魅力展現(xiàn)出來,演奏人員就要選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演奏背景,如此才能收獲更好的藝術效果。
鋼琴藝術是一種通過彈奏將感情和藝術美感進行傳遞的藝術形式。通過對鋼琴藝術的欣賞,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音樂藝術的形態(tài),從而對鋼琴藝術進行深入的感受和解讀,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2]。鋼琴演奏的過程能夠營造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境界,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鋼琴藝術欣賞中的審美意識。在聆聽鋼琴演奏的過程中,欣賞者可以通過音階和音符感受、體會到河流在緩緩流淌,或者能夠體會到花落花開,還能體會到陽光的灑落。這種對自然的情感都可以通過鋼琴的演奏來體現(xiàn)。鋼琴藝術的魅力就是讓欣賞者從中體會到不同的藝術情感,從而提升欣賞者的藝術鑒賞能力,使其從鋼琴演奏中體會美、發(fā)現(xiàn)美[3]。
鋼琴藝術作為一種有著一定抽象性質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可以通過對音樂的演奏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鋼琴演奏和歌曲、書籍不同,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不能通過文字去表達作品的內涵和情節(jié),從而展示出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展現(xiàn)出社會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欣賞者要具有較為良好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如此才能在欣賞鋼琴藝術作品時進行聯(lián)想,并且在聆聽的過程中對鋼琴藝術形成獨特的認識,進而更加深入地感受鋼琴藝術的魅力[4]。在欣賞同一首鋼琴藝術作品時,不同的欣賞者能夠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所以,鋼琴演奏人員還要使用輔助方式不斷豐富欣賞者的想象力,使其在提升自身藝術鑒賞能力的同時,感受到鋼琴藝術的美感,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想象力。
在欣賞鋼琴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欣賞者可以通過對鋼琴藝術作品的想象和感知,促使創(chuàng)作者有更加良好的創(chuàng)造能力,并能促使他們以欣賞者的視角來創(chuàng)作鋼琴藝術作品,在情感意識的驅動下,對鋼琴音樂作品形成較為獨特的藝術見解,在想象思維的引導下,形成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聆聽鋼琴藝術作品不僅能夠讓聆聽者提升對美好事物的辨別和欣賞能力,從而使其更好地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還能提升聆聽者在生活中對事物的甄別能力,使其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發(fā)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的能力,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在鋼琴藝術作品中,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都是互相依存的關系,并且可以在不斷的競爭中互相依存和發(fā)展[5]。雖然我國的鋼琴藝術作品因為受到經(jīng)濟社會和商業(yè)社會的影響,逐漸出現(xiàn)一些比較功利性的作品,但是大多數(shù)的鋼琴藝術作品還是建立在美的基礎上的。所以,人們在欣賞鋼琴藝術作品時,要從題材、內容和風格等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的辨析,從鋼琴藝術作品中找到藝術的價值和美學的價值,并且在欣賞鋼琴藝術作品時能夠更好地掌握鑒別藝術美的方法,樹立審美觀念,增強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藝術和其他類型的學科一樣,都有著一定的教化育人作用。學生在鋼琴學習和鑒賞中,不僅能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還能提升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可以通過藝術教育功能不斷完善素質教育。但是,很多學生的審美觀念和意識還相對不足,比較喜愛追求華麗和浮夸的藝術,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個性的追求。實際上,學生并沒有形成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藝術作品的鑒賞缺乏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在大力推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深入探究藝術作品中的內涵與意義,提高對藝術作品的認識,并能引起情感共鳴[6]。
鋼琴藝術誕生于17 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有人說巴赫是鋼琴藝術的奠基人,在文藝復興時期,他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當時德國市民的生活狀況,還能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貝多芬也是著名鋼琴藝術演奏家,他擁有堅韌不拔的性格,在失聰后依然堅持創(chuàng)作,并且其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作品能夠鼓舞人心,有著非常強烈的生命力。不同時期的鋼琴音樂作品能夠強烈地體現(xiàn)出那個時期不同的人物命運和家國情懷[7]。我國的鋼琴藝術是從國外引進的,并且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我國的第一部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是有著一定戰(zhàn)爭歷史背景的鋼琴藝術作品。這首曲子旋律昂揚向上,是一首非常有民族特色的鋼琴藝術作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音樂藝術領域也涌現(xiàn)出非常多的富有民族特點的鋼琴作品,如《紅色娘子軍》《山林》等,它們都代表了我國不同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在欣賞這類鋼琴藝術作品時,人們會因為其中昂揚的旋律、鼓舞振奮的激情,激發(fā)出強烈的愛國情懷[8]。
綜上所述,在欣賞鋼琴藝術作品時,我們不僅要充分了解彈奏的旋律和音律,還要對其中的情感和意義進行探究,這樣才能提高對鋼琴藝術的鑒賞能力。所以,每個人都是一名欣賞者,而且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能力,人們只有在生活中不斷提升對音樂的感知力和審美力,欣賞一些較為優(yōu)秀的音樂藝術作品,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