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杰 浙江音樂學院
長期以來,在爵士樂出現之前的白人世界中,打擊樂器在樂團中僅僅是一種附屬樂器。后來因為19 世紀末爵士樂的誕生,才使打擊樂器在樂隊或樂團演奏中的地位得以提升。打擊樂器在爵士樂中第一次獲得了和其他樂器同等重要的地位后,終于可以被用來演奏鼓旋律,通過獨奏來表現某一段音樂或演奏者的個人思想。
許多鼓手在演奏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無法進行全方位的控制及四肢協調的演奏。很多人只進行小軍鼓練習,而沒有把踩镲及底鼓的演奏融入其中。同樣的道理,進行腳上練習較多的鼓手往往會在加入雙手演奏時出現問題。有些鼓手右手的演奏能力很好,左手卻相去甚遠。同樣的問題在腳上也時常出現——底鼓的演奏能力較強,踩镲的演奏能力較弱。本文中所有的訓練方法都將涉及用左手和右手進行主導,這將能更有效地解決弱側手的問題。通過任一側手主導來進行練習,可以給較弱的一側提供更大的空間及更多的可能性,以便進行加強式的訓練。
筆者在演奏和教學中發現四肢協調在爵士鼓演奏中極為重要,四肢協調作為演奏者的技巧與基本功訓練內容,對演奏者日后的訓練和演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查閱國內外資料發現,目前國內學術領域較少有關于四肢協調的研究。
筆者在練習、教學及現場表演時發現,良好的坐姿可以幫助演奏者保持專注力和耐力,以及保持演奏時全身放松的狀態,提高演奏時四肢的穩定性,從而達到演奏節奏的準確及各個聲部的音量和音色平衡。
演奏時,演奏者不可坐得太靠后,而應坐于鼓凳的三分之一處,保持腰部挺直,以腰部為身體的重心,上半身略微后傾的同時控制好身體的平衡,使雙腿能夠獲得最大的活動范圍,并避免雙手對腿部的干擾。這樣的坐姿能夠保證演奏者在演奏時不影響四肢的靈活性的同時維持身體的穩定性。
對鼓手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解、掌握并控制時值。在特定的音樂風格中,選擇合適的時值概念能夠更好地體現此種風格所獨有的推動力和情緒張力。在實際的音樂演奏中,有三種基本的時值概念:前置、正中和后置。演奏者需要根據實際的音樂情境來選擇合適的時值概念。
前置:在演奏前置的時值概念時,演奏者需要在準確節拍中心略微提前的位置進行演奏。這種時值概念能產生最大的能量和音樂推動力,如在流行、拉丁等音樂風格中,通常會使用這種時值概念。
正中:這種時值概念是在每個節拍的中心位置完全準確地進行演奏。此種時值概念在放克、融合等音樂風格中使用較多。
后置:在演奏后置的時值概念時,演奏者需要在準確節拍中心的略微后置的位置進行演奏。這種時值概念會使音樂產生一種拖拽、慵懶的情緒,如在搖擺樂中,這種時值概念經常出現。
在練習過程中,演奏者應當注意節拍器的使用,使用節拍器進行練習有助于培養良好的恒速感,也有助于培養與節拍器一起演奏的時值概念。
此外,在一個優秀的節奏聲部中,貝斯手和鼓手需要完美地進行配合。因此,在實際的樂隊演奏中,貝斯手和鼓手需要在特定的音樂情境中保持演奏同樣的時值概念。
當首次閱讀一份全新的譜例并開始演奏時,即使是一名優秀的演奏者的詮釋聽起來也會很機械化。但當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練習后,節奏開始發生“化學變化”——富有極強的動感。演奏者在唱、聽并理解了每一個需要演奏的部分后,就可以開始關注每條練習中節奏組合的細節了。
演奏者可以通過使用錄音設備的方式將自己演奏或練習時的音頻錄下來,這樣便能更好地關注到自身在演奏時的空間、音色、重音、動態和音樂性,對自己演奏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調整與修正。
唱譜是演奏者在練習過程中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這種方式,演奏者可將唱譜作為除四肢外另一個重要的演奏工具來使用,這將在多個方面提升整體演奏能力,具體分析如下。
1.更好地感知節拍的脈動
節拍是構成一個小節的基礎,演奏者在開始練習唱譜時,首先要跟隨節拍器唱出每一個節拍。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演奏者更加精準地聽到節拍的位置,以及每一拍中的其他音符是如何與其相聯系的。演奏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運用時值概念并更加準確地演奏出每一個節奏。
2.視奏能力
演奏者需要在每次練習中演唱各個不同的聲部,使用這種練習方法可以讓演奏者在視奏中關注旋律聲部的同時,對其他聲部也有所感知,從而提升視奏能力,并使演奏者可以更好地識別譜面和進行演奏。
3.對各個聲部的理解
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有時候需要將底鼓的音量演奏得較強,或者將軍鼓的音量演奏得較弱,從而形成特殊的音響效果。有時候,通過改變演奏中的一個聲部,如把軍鼓部分的節奏簡化或將其移至踩镲上進行演奏,即可獲得一種特殊的節奏音響效果。因此,演奏者用四肢演奏復雜的節奏時,需要理解組成其整體的每個單獨部分,使四肢達到既相互統一又相互獨立的狀態。演奏者通過唱出音樂作品中一個特定聲部的方式,會更敏銳和清晰地認識到音樂作品的構成,從而在演奏時對動態和靈活性有更好的控制。
4.音高和音色的意識
演奏者在唱某個聲部時,應該盡量模仿所唱聲部的音色,從而發現旋律線在不同聲部之間的轉換。因此,唱出這些不同音色能讓演奏者更好地理解整體節奏的音響效果。
在由三個聲部組成的“基底節奏”練習中,演奏者需用右手在叮叮镲上持續演奏前十六后八分音符(每一拍的正拍為重音),左手在第二、四拍的正拍上演奏軍鼓,同時左腳在每一拍的后半拍上腳踩踩镲。
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需以軀干為中心來保持平衡。此外,每個聲部的演奏都要確保節奏準確、音色干凈清晰。在剛開始練習時,演奏者可先以慢速開始,并對單個聲部分別進行練習,熟練掌握后再將其兩兩組合。比如,右手叮叮镲加左手軍鼓、右手叮叮镲加左腳踩镲,以及左腳踩镲加左手軍鼓。上述練習全部熟練掌握后,再將三個聲部疊加組合練習。在練習中,演奏者除了保證每個聲部的節奏準確外,還需特別關注各個聲部節奏之間的同步和對位關系。
演奏者能夠在放松的狀態下流暢自如地演奏完整的“基底節奏”后,便可將旋律節奏加入其中,在保持演奏“基底節奏”的同時,用右腳在底鼓上演奏“旋律節奏”[1]。同理,在將其作為整體演奏時,演奏者需特別注意單個聲部的準確性和各個聲部間的節奏關系。
完成上述練習后,演奏者可將四肢所演奏的聲部互換。例如,左腳的踩镲保持后半拍不變,左手在踩镲上演奏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右手在軍鼓上演奏第二、四拍的正拍;或左、右手保持不變,右腳在底鼓上演奏每拍的后半拍,左腳在踩镲上演奏“旋律節奏”。
在“基底節奏”中,左腳踩镲保持后半拍的節奏不變,但雙手加入了更為復雜的節奏對位。在“旋律節奏”中,則是基于兩小節的樂句重復,其中也加入了更為復雜的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等節奏型。演奏者在練習時需注意兩小節的樂句感,直至能夠從頭到尾流暢地演奏。該練習對演奏者的四肢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練習過程中仍需按照前文所述的步驟循序漸進、不可急躁。
為了更好地感知節奏,演奏者在練習時除了唱出拍子之外,還可以嘗試唱出正在演奏的每個聲部。換言之,在演奏完整的“基底節奏”和“旋律節奏”組合時,演奏者可分別唱出如下幾個聲部:節拍、鼓聲部、踩镲聲部、底鼓聲部、旋律聲部等。
在唱譜時,演奏者應盡可能地大聲模仿唱出某個特定部分的音色,這對演奏很有幫助。例如,底鼓的音色聽起來像“咚”,踩镲的音色聽起來像“次”。
在完全掌握了上述技巧后,演奏者不必拘泥于譜面,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將“基底節奏”中某個聲部的節奏型進行變化,或編排自己獨創的“旋律節奏”。
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可能獲得各種類型的譜面。有時候,演奏者可能會得到一份復雜、完整而細致的鼓譜,編曲者會準確地寫出他們想讓演奏者呈現的內容。有時候,演奏者可能會得到一個帶有大致節奏和提示的鼓譜,或者是拿到同樣一份由和弦與旋律組成的相對簡潔的功能譜。對演奏者來說,重要的是要清楚了解這些譜面表述的具體音樂結構、演奏提示和各個音樂段落間的節奏處理等,然后通過選擇和使用適合的演奏技巧來更富有音樂性和創造性地詮釋這些譜面,最終進行更好的音樂表達。
音樂發展沒有規則,只有無盡的可能性。筆者希望本文能夠給予廣大爵士鼓演奏者一種新的想法與啟發,為其演奏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