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華
(上海共青森林公園,上海 200438)
病蟲害是林業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災害,對樹木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使森林資源的質量大打折扣,讓生態、經濟遭受損失。病蟲害的引發因素多種多樣,具有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給病蟲害調查、防治工作帶來困難。為了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森林質量,有必要針對森林資源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分析,使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病蟲害。
許多因素都會引發森林病蟲害,這使得森林病蟲害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工作難度。特別是對于一些森林生態系統薄弱的地區,因為環境條件惡劣,所以森林經不起病蟲害的折磨,這就意味著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非常艱巨的。為了確保從根源上消除森林病蟲害,需要從源頭上展開深入分析,尋找導致病蟲害發生的根本原因。
病蟲害主要來源于自然環境,一旦出現病蟲害問題就會對森林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為了最大限度上降低病蟲害給森林造成的損失,需要在日后工作中積極采取科學的措施防治病蟲害,遵循科學化防治的原則。
我國部分地區森林存在濫砍濫伐的現象,導致森林密度下降,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出現病蟲害,并且一些地區的人造林物種相對單一,根本無法從真正意義上保證生物鏈的平衡,同時對樹木的生長造成負面影響,使得森林生態系統失去了平衡,森林中植物的生長規律受到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免疫能力薄弱,這種情況下森林植物很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害,并且病蟲害的傳播速度加快,加大了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難度。[1]
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劣,因此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免疫能力極差,很容易遭到病蟲害的侵犯,每逢連續高溫、降水時節,森林樹木會出現死亡、分布衰退的情況,這樣一來病蟲害問題就會持續加重。
一些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之所以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差,除了自然條件導致以外,還存在人為造成的因素。人為因素主要體現在使用的管理模式并不科學,沒有形成健全且完善的經營發展策略,導致森林的實際生長狀況并不理想,使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增加。
每個地區都有專門負責林業生產的部門與組織,這些部門與組織并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林業管理過程中防控病蟲害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即便是在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也沒有形成系統、健全的管理機制,更沒有完善的森林病蟲害預警機制。相關的工作人員專業水平不足,不能嚴格落實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從而致使在實際的森林管理工作中不能及時發現病蟲害,使得森林受到病蟲害肆意侵蝕。
森林在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中,許多因素都會導致病蟲害的發生,并且森林病蟲害逐漸呈現出復雜化、流行化的趨勢,很難尋找到特定的發病規律,病蟲害的傳播不受時間、地點、季節的影響,因此在任何條件下都會發生病蟲害。
如果沒有在開始時對病蟲害加以防控,那么就會導致病蟲害大規模流行,此時想要消除病蟲害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森林生態系統過于龐大,物種豐富多樣,所以很難采取某一種特定的手段有效控制病蟲害。[2]通常在大規模爆發的森林病蟲害以后,可以發現多種病蟲害并存的現象,不同的病蟲害存在不同的發病特點、規律、危害力度,使用同一種方法根本無法有效消除,這也是森林病蟲害防控難度大的原因所在。因為并沒有針對性的預警措施,所以往往病蟲害的到來總是非常突然,大規模爆發以后難以進行有效控制。
我國現階段存在大量的人工林,并且人工林的數量依然在不斷增加,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建造人工林的過程中缺少科學、有效的規劃措施,造成樹木的實際適應能力并不充足,即便是種植完成以后,存活機率也大大下降,而僥幸存活的樹木大部分存在發育不良的情況。
人工林往往種植的都是純樹種,大面積的純樹種構成的森林從結構角度來說往往不具備強大的抵抗能力,倘若此時有病蟲趁虛而入,會在林間快速繁殖增長,而后大面積肆意傳播。
在傳統的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可以利用春冬季節的低溫將部分害蟲凍死,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無論是春季還是冬季,溫度始終不能達到將害蟲凍死的程度,因此這些害蟲在春冬季節依然對林木造成傷害,受到傷害的林木在發芽時節不能順利發芽,最終枯死,久而久之林業土地面積就會進一步縮短,無法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在森林管理的實際工作中依然使用化學防治的方式,基本不會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的方式。因為通過噴灑化學藥劑可以立刻殺死害蟲、去除雜草、治療疾病,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是現如今化學防治手段依然熱度不減的主要原因,但是化學藥劑往往不具有針對性,并不能針對性的殺死某種害蟲或雜草,而是在消滅雜草、害蟲的同時也對林木、其他動物造成傷害。[3]更重要的是,化學藥劑并不能達到百分百的除草、殺蟲效果,一些害蟲僥幸存活,抗藥性也隨之增加,并且這些蟲的后代也具有更強的耐藥性,使用原有藥物根本無法達到殺蟲的作用與效果,要想殺滅這些已經具有抗藥性的害蟲,就需要使用殺傷力更強的藥劑,但是即便是更換藥劑將害蟲徹底殺滅以后,林間植物、動物受到的損害也會進一步加重,并且在未來發生病蟲害使時依然需要使用藥力強的藥劑,長此以往最終使森林病蟲害防控管理陷入惡性循環。
現如今許多地區依然將化學防治的方式作為主要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通過噴灑化學藥劑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化學藥劑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許多工作人員就過度依賴化學藥劑,并且經常過量使用,希望可以殺滅更多的害蟲與疾病。
雖然化學藥劑具備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也不能肆意使用,盲目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劑會造成資源浪費,使害蟲的抗藥性得到增強,依然會對森林造成破壞,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續發展。[4]
現如今,發展森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對于森林結構是否合理基本忽視。因此在建設人工林的過程中往往會選擇一些經濟價值高的樹種進行種植,而這樣做一方面使得森林物種過于單一,另一方面不利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森林的物種多樣性得不到滿足,病蟲害發生的機率也就大幅度增加,在給森林帶來毀滅性打擊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現階段的林業管理工作存在粗放、落后的現象,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為病蟲害的進一步發展創造可乘之機,病蟲害會進一步大肆侵蝕林間植物,使森林無法創造預期價值,同時加大了森林病蟲害管理的難度。
之所以出現森林管理落后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造成的,管理工作人員的思想落后,缺少積極學習的意識,管理方式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是依然沿用過去陳舊的管理方式。因為沒有使用更加科學的方式對樹木進行修理、保養,所以樹木受到病蟲害侵蝕的概率就會大幅度增加。
在病蟲害大規模爆發期間,因為森林管理人員沒有積極學習相應的手段與技術,所以并不能及時制定有效的策略來應對,只會通過噴灑大量的農藥來殺蟲、殺毒,這種粗獷的方式雖然可以消滅害蟲、疾病,但是對森林植物也會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我國具有較高的森林覆蓋率,但是林業發展與歐美日發達地區相比還比較落后,并且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林業部門缺少足夠的責任意識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這些問題導致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問題上缺少主觀性、積極性。落后的技術也制約著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發展,致使林業病蟲害防控工作長期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伴隨著病蟲害類型的不斷增加,傳統的防治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林業管理的實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給林業管理有效開展工作帶來困難,對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化學防治應該是最常見也是見效最快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手段,通過配置化學藥劑在林間噴灑,最終達到消滅病蟲害的目的。盡管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并不提倡,但是很多時候因為病蟲害過于嚴重所以必須要使用化學藥劑。
化學防治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成熟,到目前為止,化學防治技術已經發展有靜電噴霧技術、低容量噴霧技術、超低量噴霧技術、靜電噴粉技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技術。選擇合適的手段,配置適量的藥劑,可以在殺滅病蟲害的同時保證森林植物的健康,避免因為化學防治技術使用不當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物理防治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方式,但是見效相對較慢。使用物理防治手段具有效果理想、污染程度小、操作方便等一系列優勢。人工捕殺、隔離病蟲害、誘殺等都是常用的病蟲害物理防治手段,均可以起到相對理想的效果。
使用物理防治技術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確保生態平衡,對于提升森林建設水平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物理防治技術需要相對較長的周期,因此需要事先做好一系列預防工作,確保物理防治技術可以最大限度上發揮效用。
生物防治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不需要化學藥劑、不需要捕蟲工具,只需要構建一個特定的食物鏈就可以達到殺滅病蟲的效果。
將生物防治技術應用到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可以確保生態平衡,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為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諸多的優點,所以對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5]通過引進病蟲天敵的方式來消滅病蟲是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生物防治技術手段,此外還可以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物農藥來消滅森林病蟲害。
森林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對于社會發展而言具有重要且積極的意義。森林是龐大的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多樣,難免會受到病蟲害的威脅。病蟲害給森林管理帶來難度,更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需要選擇合理的方式來消滅森林病蟲害?;瘜W防治雖然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副作用大,因此為了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在實際森林管理工作中使用物理、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使森林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