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珠
(姜堰中醫院骨科 江蘇 泰州 225500)
臨床治療中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案,其優點是患者術后關節活動自如,手術下床時間早。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不僅是臨床中的常見疾病,也是在進行手術后,容易發生的并發癥之一[1]。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中,手術創口的大小、患者的年齡、臥床時間等因素都會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2]。若不引起重視,下肢深靜脈血栓很容易導致肺栓塞,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影響[3]。應用圍手術期護理,能有效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對此,本研究將論證上述內容,作以探討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6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20 例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以收治病例的時間作為分組標準。前期進行手術的60 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齡51 ~71 歲,平均年齡(61.98±5.21)歲;后期進行手術的60 例為觀察組,其中男29 例,女31 例,年齡55 ~75 歲范圍,平均(61.77±3.5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接受單側或雙側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②意識清晰,具有正常溝通能力;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術前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②嚴重意識障礙,無法溝通;③伴有心臟、腎臟等嚴重疾病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圍手術期護理。具體方法:(1)術前要對患者進行踝關節和股四頭肌伸縮運動指導,指導患者進行引體抬臀訓練。對術前出現疼痛癥狀的患者,要密切觀察其心理狀況,通過積極有效的溝通對其進行疏導。(2)在患者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抬高患肢進行拉伸,以致患肢處于恰當位置,便于下肢靜脈回流暢通。(3)為患者進行麻醉,麻醉清醒后指導進行患肢的彎曲及踝關節的伸直,可適當進行內外旋轉練習,練習強度需根據患者疾病狀態及自愿程度進行,采用屈曲、伸直、內翻與外翻幾種訓練方式,6 次/d,10 min/次以內。(4)為患者開展關節置換術后需對踝關節進行不斷活動,加強肌肉力量,并鍛煉臀大肌與股四頭肌,在疾病允許的狀態下可進行仰臥起坐,運用機體力量將膝關節往下壓,并使大腿肌肉收縮。(5)在術后4 d 需堅持上述幾種鍛煉方式,在疾病允許狀態下,可在床邊練習站立,并借助助行器試著行走。(6)術后12 h 內需進行肝素注射,連續注射8 ~11 d,注射期間觀察患者血小板變化。
(1)對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情況進行對比,包括下肢腫痛、腓腸肌壓痛等癥狀展開比較。(2)在患者術后,對護理滿意程度進行對比,在護理滿意的問卷中,85 分及以上為滿意,60 ~84 分為較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3)依據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完善對患者焦慮與抑郁程度的評估,前者以50 分為臨界,后者為53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焦慮與抑郁程度越呈嚴重顯示。
使用SPSS 21.0 版本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率3.33%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對比(例)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8.33%高于對照組的8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護理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對比( ± s,分)

表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對比( ± s,分)
抑郁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0 56.47±9.46 33.38±5.18 59.58±8.67 36.56±5.89對照組 60 56.68±9.59 44.85±6.63 59.31±8.35 47.87±7.76 t 0.121 10.560 0.174 8.993 P 0.904 0.000 0.862 0.000組別 例數焦慮評分
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用于患者骨質疾病治療中,該治療方式對于患者的愈后效果較強[4-5]。但由于手術創傷性嚴重,患者受疾病影響自身修復能力與抵抗能力均有特殊性,術后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給疾病預后帶來難度[6-7]。下肢深靜脈血栓多是在患者處于制動的狀態時發生,與關節術后患者長期臥床因素有不可脫離的關系。該并發癥的出現將使患者抵抗力與免疫功能下降,結合術后發生切口感染風險較大,給其疾病預后帶來挑戰[8-10]。
在人工關節置換術中采取圍手術期護理可有效預防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通過術后抬高患肢進行拉伸,麻醉清醒后指導進行患肢的彎曲及踝關節的伸直,并活動踝關節,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率3.33%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8.33%高于對照組的88.33%,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護理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護理在人工關節置換術中的實踐效果值得肯定,有效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