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富貴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9)
高職院校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就是把紅色基因的種子埋入每個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提高學生的使命擔當意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目前我國有1400 多所高職院校,高職院校的生源、辦學條件、辦學理念等有別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有其獨特性。高職院校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已經有了一定進展,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績,然而,還需要進一步的擴展,還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有些高職院校還只限于對已有的紅色資源、紅色人物、紅色文化等的利用和傳承及對學生的教育,很少對存在于各地的、民間的、身邊的未知紅色基因進行深入的挖掘。
有些高職院校仍以傳統的第一課堂說教式教學傳承紅色基因,忽略了利用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第二課堂進行紅色基因的教育和傳承。
有些高職院校只注重紅色基因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對如何將傳承紅色基因轉化為學生的價值認同,并將價值認同轉化為行動自覺缺乏研究和實踐,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追求有待提高。
各高職院校在充分發揮已有的、當地的紅色資源、紅色人物、紅色文化等作用外,還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本地的、本校的、民間的紅色基因,如歷史遺跡、老紅軍、老戰士、抗疫故事、模范人物、校史、優秀畢業生等,用鮮為人知的、身邊的典型案例來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進而增強紅色基因教育和傳承的時代性。
各高職院校在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外,還要將思政課第一課堂和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第二課堂相結合,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紅色基因的教育和傳承,使大學生在參觀學習、實地調研、親身體驗、文化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進而增強紅色基因教育和傳承的實效性。
各高職院校在紅色基因教育和傳承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價值信仰教育,從紅色基因的研究和挖掘到紅色基因教育的形式,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體現對大學生價值信仰的教育和樹立,從而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傳紅色基因,自覺成為聽黨話、跟黨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政課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引路人,要做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三門課,在講授三門課時融入紅色基因,激活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將愛國主義教育始終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傳承紅色基因。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時側重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認同和踐行;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時結合黨史筑牢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根基,使傳承紅色基因不流于形式;講授《形勢與政策》課時側重于大學生對國內外發展局勢的把握,增強大學生愛國的信心和決心,確保紅色基因的種子深埋學生的心中。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教學中通過講紅色故事、革命英雄的案例等形式傳承紅色基因。結合課程內容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紀錄片,如《建黨偉業》《厲害了,我的國》《我們一起走過》等等,使學生在觀看影片中增強對紅色基因的認同。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開展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我院自2013年開始在全院開展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探索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實踐教學。在充分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開展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拓展愛國主義教育課外實踐領域。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分為班級初賽、系級復賽、院級決賽三個階段進行。各階段思政課任課教師對節目的思想性、“演員”的表現力等方面給予指導,初賽、復賽、決賽進行歌舞類、語言類、攝影繪畫類等作品進行展示,比賽由各級評委組根據評分規則現場打分,逐級選拔優秀作品參加上一級比賽。復賽和決賽評選出一二三等獎,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頒發榮譽證書。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歷時3 個月,貫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全過程,深挖蘊含其中的愛國主義,從而激勵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傳承紅色基因,并學習黨史知識,銘記黨的歷史,讓愛國主義成為青春底色,把這份愛國情、報國志化為實際行動,共同努力奮斗,爭做忠誠的愛國者,讓愛國在每個角落里蔚然成風。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開展“家鄉美學院情”喜看改革開放以來家鄉、學院變化實踐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改革開放以來家鄉、學院變化的相關資料,制作成PPT 或視頻,課上進行展示。通過此次活動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感受到家鄉、學院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以及自身學習、生活的變化,更加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更加堅定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性。
紅色教育基地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全國有很多地方擁有寶貴的紅色資源,如江西瑞金、井岡山、陜西延安、河北西柏坡、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大連的日俄監獄、蘇軍烈士陵園,錦州的遼沈戰役紀念館等等,地方紅色資源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且擁有其他教育資源難以比及的親和力和感召力,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紅色教育”的地方,通過紅色教育基地實地參觀考察,既提升了理論素養,又激發愛國主義的熱情。紅色教育基地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通過充分挖掘和開發紅色資源為高職院校大學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堅實的教育基礎、生動的教育形式、真切的情感體驗等,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相結合,利用各種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教育基地,在大學生心里埋下紅色基因的種子,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校外紅色教育基地實踐有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加強黨史教育學習。紅色教育基地實踐活動主要參觀考察地點以紅色基地為主,具有深厚的革命歷史知識底蘊,通過指導教師、講解員的講解、學生自主學習,掌握中國革命歷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識,有利于大學生準確地了解革命歷史和革命理論,因此提高自身的家國情懷。掌握紅色基地蘊含的責任、勇氣,孕育出的奮斗、堅守,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所激發出來的奉獻精神、創造精神。通過實地觀看實物、圖片、聆聽講解,使學生自覺學習革命先輩先烈,在體驗中不僅加強黨史教育學習,思想上受到震撼,心靈得到洗禮,進一步激發同學們干事創業的熱情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愛國不能只喊口號,愛國需用自身實際行動來表達。愛國情懷不分年齡,愛國行動不分大小,愛國既可以驚天動地,也可以微風細雨。思政課依托學生社團圍繞黨史大事件開展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如每年清明節,“祭奠英魂,緬懷先烈”祭掃烈士墓主題活動;暑期紅色教育基地社會實踐活動;紀念“五四運動”主題演講比賽;紀念“一二?九”運動系列活動;建黨周年系列活動等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既可以學習黨史知識,又能在實踐中感知革命先烈的愛國之情、報國之行,明確自己的使命擔當。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通過大型宣講、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等形式感染其他學生,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總之,高職院校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要實現基本目標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高職院校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要達到傳承紅色基因與思政課教學對接的目的,為思政課注入更多紅色基因,使紅色基因傳承與思政課內容同向同行,不斷加強高職院校傳承紅色基因的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推動紅色基因的形式載體創新,使高職院校大學生將紅色基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勵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基礎上學習黨史知識,銘記黨的歷史,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