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達 張書奪
(東北農業大學 電氣與信息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高校的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學計劃之外的時間,發展思想,發展科學,文學等方面,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實踐創新活動。活動包括各種專業學科競賽,科研項目、文化體育競賽、創新就業實習或培訓、社會實踐、國內外文化交流、公益志愿服務項目等。第二課堂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學術、知識、健身、娛樂、非營利和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其特點包括活動的目的,活動的范圍,活動機制的靈活性,專業應用的開放性以及福利的全面性。它具有獨立性、實用性、擴展性、溝通性、多樣性和整合性,以及優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優勢,是推進學生在大學生綜合發展中不斷進步的教育方式。
本科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層次之一,擔負著“雙一流”建設的使命,關乎著國家高水平人才隊伍的建設。本科生階段作為國家高等人才培養的第一梯隊,關乎著國家高知識儲備人才的質量問題并且影響著國家高水平人才隊伍如何建設。第二課堂的作用是無法被簡單替代的,高校本科生階段頻發的意外傷亡事件、違法犯罪事件無不給予人們警醒,本科生各類綜合素質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高校本科生第二課堂的建設值得探究,學校作為第二課堂供給側應如何規劃并付諸行動是本文的探究內容。
在我國教育改革的初期,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學校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外應增加適量的課外活動。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對第二課堂的初步研究開始了。1983年,中國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高等教育管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第二課堂的概念,指出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之外開展各種有意義和健康的課外活動。隨后,我國對于高校第二課堂的分析、討論與育人模式的探索等研究相繼開展。我國學者針對國內第二課堂的研究已經頗具規模,但針對本科生階段第二課堂建設的研究極少。熊琳(2011)分析了“菜單式”第二課堂體系德育弱效果的原因,并提出豐富“菜單式”第二課堂體系的建議:從組織到資金保障;從形式到內容豐富;從“網上”到“網下”拓展;從實施到評測反饋完善。李祥印(2014)針對濟南大學第二課堂活動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設計構建了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的“三個實踐平臺、四元訓練體系、三項基本保障”第二課堂運行模式。陳妮娜(2015)提出從高校創業教育的整體工作出發,使第二課堂成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從學生需求著眼,設計貼近學生的第二課堂創業教育活動。從活動整合著手,構建一體化的第二課堂創業教育平臺。從培養目標切入,推動第二課堂創業教育的課程化建設。馬宗方(2016)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南山書院學生社團的實際運作為例,探究了學生社團的功能及其作為第二課堂重要載體所發揮的育人作用并認為思想政治類第二課堂、科技創新類第二課堂、文化藝術類第二課堂、體育興趣類第二課堂、公益實踐類第二課堂、專業學科類第二課堂均有其存在價值。
通過對研究現狀的分析,我們發現國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層面,更為抽象,研究成果在大眾化背景下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今的高校。研究人員很少從人才成長規律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對目標的追求仍局限于原有的“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范圍,對高校第二課堂的目標內容和評價監督的研究相對較少。基礎設施薄弱、缺乏針對性、缺乏資金、缺乏監督制度等缺點,嚴重制約了第二課堂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對于“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本科生第二課堂的分析更是幾乎沒有,因此本文接下來著重就此方面進行研究。
1.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脫節
從目前各高校本科生的第二課堂建設情況看,當前我國高校本科生的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尚不完善,部分高校的領導者與教師對第二課堂的實效性認識不充分,價值和內涵取向模糊,缺乏科學的管理理念。第二課堂設計師通常將“活動”與“課程”完全分開,使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脫節,片面強調活動的自主性。使舉辦活動的出發點僅從興趣出發,局限于各種協會或文藝培訓中,在其內涵上仍然完全超出教學范圍,使第二課堂的活動不能作為第一課堂的補充,沒有真正找到第一課堂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的結合方式。因此,如何使第二課堂真正成為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使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雖然我國高校第二次課堂教學工作分階段取得進展,但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已形式化,缺乏創新,減慢了后續發展的步伐。
2.第二課堂質量良莠不濟
第二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塑造個性、了解現實社會的重要教育環節。課程活動的內容需要與第一課堂理論緊密相關,學生也需要參與組織建設活動。這導致教師和學生產生誤解,重視活動數量而輕視活動質量。其中很多活動都空有形式與口號,但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這不僅給高校第二課堂的管理增添了麻煩。而且浪費時間與經費,造成教育資源的不能合理利用以及設施損耗,活動量多而質不足。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學校的共青團委員會和其他部門的不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未能形成有組織,有紀律和審計的管理機制,忽略了第二課堂活動的缺點和不足,教學內容不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限制了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主動性。
3.管理與激勵機制不健全
目前,在本科生階段,大多數高校更加注重第一課堂教學,往往忽略了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與第一課堂課程相比,第二課堂活動安排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機制,其目標內容和評估監督體系仍然不完整,甚至可以說是缺乏。在許多情況下,第二課堂活動只關注活動表面,并使用組織者自己的感受作為對教育結果的評估。過于情緒化,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健全的課程管理保障機制和對第二課堂管理的研究。沒有使用自己的教育資源來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課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家創新創造和應用能力。在高等教育中,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加強第二課堂的建設。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學第二課堂內容不斷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參與部門數量不斷增加,但教育效果仍然較差。因此,只有不斷完善第二課堂的管理機制,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在參與方面,由于許多大學沒有將第二課堂納入學分制,大多數第二課堂活動都沒有計入教師的工作量。缺乏激勵機制,使得教師和學生的參與不足。
4.缺乏具有專業性的師資隊伍
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都為第二課堂配備了專門的指導教師,但總體比例還不夠,高校依舊始終把學科建設放在第一位。第二課堂建設的資金投入有限,支持不強,阻礙了第二課堂的整體進程。傳統的大學教師一般把教學和研究任務放在關鍵位置,很少有人把第二課堂活動指導學生自己的教學和研究任務處于同一位置。大多數教師認為,第二課堂教學只是輔助工作,忽視了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主要負責第二課堂指導工作的是一些團委思政人員。思想政治教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引導第二課堂活動中的關注和出發點不同。他們更多是去關注學生團體在思想上的穩定性以及所舉辦的活動的整體效果,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與提高不能給予專業化指導,還有部分學校一味強調學生在第二課堂中所占據的主體地位,忽略教師在第二課堂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這導致第二課堂更多地體現在自發和自給自足的學生的過程中。這些活動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指導,教學活動不規范。提高整體活動水平很難,第二課堂教育的作用難以發揮,難以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化是可將第二課堂活動以項目類別的形式分為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類、社團活動類、競賽類、證照類、科研類五大類。課程化與學分化是指將第二課堂的課程納入到成績單中,成為大學生培養中必須經歷的一部分,并細化第二課堂課程應選修的數目,規定必須進行學習的學分數。目前東北農業大學的第二課堂項目以此形式進行,效果顯著。為同學們提供的豐富多樣的、符合需求的多元化課堂贏得了廣大學生的一致好評。如爾雅茶學課、音樂鑒賞課、性社會學課、催眠術科普課等。
充分利用公司企業,社會福利,活動比賽,以及校內培訓場所,學生組織和社團,課堂活動,校園網絡,專業教師和其他資源。實現學校和外部學校的第二課堂,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第二課堂集中教育,文化發展,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和就業指導的綜合平臺。
按照“能力導向、職業定向、就業去向”其原則是匹配學生專業的一般知識,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培養。建立四個課程模塊,其中一般知識模塊建立公民參與,人類文化,環境適應,身心健康;基礎能力模塊設置文案寫作,語言表達,溝通和協調,以及公共關系禮儀;核心競爭力模塊設置創新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和計劃能力等課程;綜合能力模塊設置團隊合作,領導決策,評估反思和職業規劃等課程。
高校研究生第二課堂“供給側”的發展路徑應該基于第二課堂的項目化、課程化、學分化。通過建立與校外各類主體的長期合作實踐基地與實習基地實現第二課堂長期處于活力充沛狀態,針對各學年學生需求的不同構建第二課堂分段培養模式,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類科研項目實現項目化管理。從理念指導到保障支持,集中力量服務于第二課堂的活動開展,提供給廣大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與更大的舞臺,及時反饋提升又形成新的理念指導為第二課堂活動提供支持,形成良性的高校第二課堂“供給側”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