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瑤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而經濟高質量的發展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支撐。為了貫徹中央戰略部署,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共同研制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鼓勵高校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在高校建設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也就是說,現代產業學院是為了深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培養集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于一體的高素質人才的思想落地,是高職院校育人的發展方向。
既然是一個發展方向,那么在實際開展工作時,將會涌現不同的建設模式。但是,不管如何實施,關于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核心思想是不變的。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發揮企業重要教育主體作用,培養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現代產業學院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建設集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于一體,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建強高校優勢特色專業。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上提出七大建設任務,分別是: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提升專業建設質量。3.開發校企合作課程。4.打造實習實訓基地。5.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6.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7.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建設指南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從人才培養、專業發展、企業服務、教師成長、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等方面為高校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指明了方向。我校會計學院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對照以上7 大方面做了深入的調查與分析,為響應號召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做好充分的準備。
1.前期工作
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模式并不固定,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總的來說,分為三種層次。第一種:校和企業資金充足,資源充分,學校能夠完全仿真企業及產業實踐環境,校企共育云財務數智會計專業建設,深度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雙方成立管理團隊,企業提供駐校團隊,提供駐校服務。第二種:完善課證融通、學分銀行體制,以三教改革推進云財務數智會計專業建設,規劃全新理實課程環境,建設整體化、體系化、情境化、智能化平臺。第三種:圍繞“產業學院建設”思想,構建考、練、訓、賽、課平臺,以現有機房改造、購置平臺軟件。
我院秉承深化產教融合的理念,結合學院自身資源,2020年學院教學團隊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與新道公司展開研討活動。2020年4 月,組建項目組,進行項目調研、研討、考察等籌備工作,形成“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新道數智產業學院”合作框架協議書。初步確定共建新道數智產業學院,并從以下方面進行規劃: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課程教學資源建設,3.教材與教法改革,4.教師教學創新團隊,5.實踐教學基地,6.技術技能平臺,7.社會服務,8.國際交流與合作,9.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目的是將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新道數智產業學院打造成集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區域共享實訓基地、師資研修游學基地、企業賦能培訓基地、社會創新培訓基地、社會認證中心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產業學院。
2.具體工作
根據以上規劃,結合目前優勢資源及校方的學科分布和定位,我院創新性地成立了“新財會特色班(第一期)”,預備依托特色班開展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建設、實踐觀摩學習等。特色班的學員來自會計專業19級部分學生,由本院專任教師擔任特色班班主任以及校企溝通的聯絡員。校企雙方經過不斷溝通和研討,確定在特色班推出“數智財會人才培養賦能課程計劃”,依托 522 萬家企業數智化實踐方法論,結合大智移云物新技術的發展,與學校共同培養數智化背景下數智人才、交叉融合型課程內涵建設。具體內容包含:“1+X 財務數字化應用賦能課程”“區塊鏈綜合實踐賦能課程”“財務大數據賦能課程”“約創-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賦能課程”“游學-無錫著名企業參觀學”“財務大咖走進校園”等多個子活動。
(1)2020—2021年第一學期完成情況
本學期主要做了以下內容:
財務大咖進校園(上)。2020年11 月18 日下午,特色班賦能第一課以“財務大咖進校園”為主題展開,新道公司邀請無錫市財政局會計處楊曉中處長為會計學院師生做了一場題為《會計的未來和未來的會計》的精彩報告。報告中,他通過大量真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無錫地區會計人才評價情況、會計人員成才之路以及智能會計的發展趨勢。本次賦能課程的舉行,幫助學生明晰了會計專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有助于學生個人職業規劃的制定,增加競爭優勢,同時也為會計學院的老師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1+X 考證培訓及賦能課程。在1+X 制度下,我院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進1+X 試點工作,組織校內專任教師對學生培訓,在培訓和考試的過程中積極摸索1+X的實施方法。同時,我院還引入新道公司領域專家進課堂,分別對學生進行1+X 考證培訓,對專業教師進行1+X 教學培訓。企業專家對練習平臺上每一版塊的具有代表性的實操題的來龍去脈進了了詳細解釋,將企業實際經驗與理論知識的銜接進行了講解。學生參加新道公司1+X 財務數字化應用初級和中級考試,并全員通過。我院部分老師參加并通過1+X 財務數字化應用初級和中級培訓以及師資能力考試,具備1+X 培訓教師資格,持證上崗,為學生培訓1+X 考證。
(2)2020——2021年第二學期即將完成
受疫情影響,原計劃第一學期期末進行的區塊鏈賦能課程以及企業游學未能按照原計劃實施,經過與新道公司人員商定,將以上兩課程安排在第二學期完成。第二學期預計將完成以下課程:區塊鏈綜合實踐賦能課程、財務大數據賦能課程、約創-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賦能課程、游學-無錫著名企業參觀學。
3.該模式的優點
新財會特色班模式是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對建設新道數智產業學院,開展校企協同育人的一次積極的探索。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理論,學生學理論,畢業后一頭霧水的教育現狀。可以說,該模式是引企入教,將教學內容與實踐過程銜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銜接,學校、企業、政府、社會多主體之間開放合作共同育人。學院借助新道數智產業學院的資源平臺,校企共建共享以職業能力為主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踐行“1+X 證書”制度,構建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創新型課程。從我院第一學期實踐結果來看,財務大咖講座成功舉辦、1+x 證書的全員取得,說明該模式是可執行的,是學生認可的,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也因此得以展現,這提高了在校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堅定了學生的意志力,為將來就業加大砝碼,為建設祖國、服務社會提供了保障。這是建設新道數智學院取得的實質性、階段性的成果。在教法改革方面,利用新道公司DBE 財務數智化實踐教學平臺獲取進行集團企業財務操作,教學過程對接產業鏈,面向企業真實財務環境的進行教學。
4.該模式的不足以及原因分析
(1)賦能課程內容深度不夠。從制定的賦能課程計劃來看,雖然涉及到行業前沿信息技術培訓、產業實踐教學等內容,但這些內容之間的連續性較弱,內容深度不夠。雖然企業專家進校園教學,但是教學時間短,一門課程總共只安排2-4 節課,學生淺嘗輒止。究其原因,其實是資金投入不夠。建設優質的平臺和實踐基地,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資金投入不夠,會導致很多賦能課程的講授只在于形式,看似課程種類豐富,但是專家沒有花時間耐心講透。就算專家講透,學院也因為資金短缺,搭建不了平臺。實踐練習跟不上理論學習,影響課程的學習效果。
(2)部分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新財會特色班的課程是在學生完成教學安排之后新增的。學生傳統的想法是完成學校教學任務之后,其他的活動就當作興趣班來參加,因為這增加了他們額外的學習時間,所以有一部分學生只滿足于完成教學內容的硬性安排,而忽視了對特色班課程的學習與鞏固。究其原因,其實是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學生的學習狀態還是屬于填鴨式學習,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觀能動性,不知道為什么而學。
(3)在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方面比較薄弱。缺乏對教師專業性、針對性、有效性培訓。并且,教師也沒有更多的機會與企業專家進行溝通和交流。師資水平提升的較慢。缺乏行業大師、行業專家、行業骨干和學校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師團隊。首先,教師沒有意識到工作后繼續學習的重要性,究其原因,是教師自身能力發展意識不夠。其次,教師學習的平臺構建不夠完善。
(4)校企合作開發教材力度不夠。校企合作開發教材標志著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校企共建立體化精品教材,教材的“立體化”體現在線上內容與印刷內容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移動)內容相結合、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相結合、職業能力學習與職業素質養成相結合式教學教材。我院目前還沒有與新道公司合作開發校企教材,沒有自身的教材優勢和特色。
目前,我院建設現代產業學院采取的思路是前面提到的第三種,即結合企業、行業、學校優秀人才,共享產業學院優勢資源,依托考、練、訓、賽、課平臺開展教學工作。我院將依托新財會特色班,進一步加強與新道公司的合作,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資源開發建設、吸收學生實習就業、社會培訓等方面將繼續不斷探索,針對發現的問題逐一整改,培養一批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術的新時代財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