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正容
(黔西市重新鎮重新小學,貴州 黔西 551500)
我國教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只有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學習的樂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進而提高自身的學習思維能力。小學語文對于小學生而言是語言表達的基礎,而小學語文教師則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引導者,二者對學生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是學習技巧的培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小學生學習語文而言,就必須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切實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形成獨立的思維模式。增進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的情感,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在語文教學方面對老師和學生的支持,讓學生都能養成創新思考的能力。
打好學習的堅實基礎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一個基本條件,語文知識的內容是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豐富的內涵,發散性思維是需要以我們理解學習內容為基準,不能盲目地瞎想,發散性思維不能淪為空想,讓學生理解語文知識的基本概念,明確相應的漢字和詩文內涵,掌握必須地語文背誦和理解技巧,語文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掌握的,正所謂熟能生巧,只有在不斷的實踐的基礎之上才能整體出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創新。
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舉措,在學習的課堂上只有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讓學習的動力不斷地涌現,老師教授的知識只是一部分,學生如果僅僅只是邯鄲學步學到的東西僅僅只是皮毛。只有不斷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不斷地發現新問題,不斷的求知才能培養出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必須的過程,語文知識是一個連續性學習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的自我積累和自我發掘,充分調動自己對語文知識的興趣,將語文學習不僅僅只是當作一種背誦,而是當作自己的一種興趣來培養。
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關鍵步驟。在我們有認知以來我們就在學習,但是我們思想所形成的模式就是在不同的學習時間里誕生的,所以我們接受的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我們現有的學習語文知識的方法太過生硬,大多靠的是自己死記硬背,每天靠的就是時間的累積,日復一日地就熟悉了,但是時間一久還是忘記了,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不斷的新型思維模式引進到課堂上,給學生不同的新鮮血液。誘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時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必要條件,對于學生的工作而言就是學習,對于語文這塊而言就是按照老師所給出的方向不斷地累積,在我們掌握了大量的語文知識的前提下我們要如何將這些知識真正的轉化為自己的就是一個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了,影像中老師給出的方法就是不斷地朗誦和做題,不斷的練習,哪個字怎么發音,哪句詩怎么讀、怎么拼寫,這些知識不是做一做就是你的。它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重點去分析,僅僅只停留在表面功夫是不會有作用的。加強思維訓練能將我們腦海中的知識練習起來,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我們思維的逆向思考的能力。
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是培養創造性條件的必要過程,傳統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相對的過程,創新某些意義上必定是要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是對學生學習思維的一個禁錮,我們想要不斷地在這條創新之路汲取知識就需要我們不斷的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犯得錯誤并不代表就一定錯了,問題的角度就具有多樣性的,老師在對待某些問題的刻板和單一很有可能就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性,所以老師是首先要自己把自己的思維定勢打破的,不斷的培養學生課堂的思維角度和方式。
一些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過程中還處在“老師教,學生聽”的階段,老師讀字音,寫字,學生就照著讀和默寫,按照書本照本宣科,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本身小學生就處在想象力豐富的階段,由于缺乏獨立思考的引導,忽視學生的自立學習能力,導致很多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覺得有點枯燥和乏味。這種教育觀念既忽視了小學生的能力,也沒有展現出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之處。
本身語文的教學模式應該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在多媒體教學廣泛運用之后,各種情境教學,故事教學,朗誦教學,啟示教學都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實是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達不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一味地按照書本的內容規劃進度,要求學生進行練習,沒有進行有效的延申和拓展。長此以往,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讓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慢慢下滑。
對于小學生而言,正是養成自主學習、發散性思維的基礎階段,所以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感受語文的樂趣,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主動去研究教材的內容,探知知識中源源不斷的新穎和趣味。善于去發現問題并及時地去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發音的過程中,可以巧用各種生字卡片或者是米字格豐富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并且規范學生的書寫過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學多說,小學生大都好奇心比較重,對故事感興趣,通過采用聽故事-講故事-讀故事的模式反復熟悉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文的時候就可以先通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間隙還主動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大家有沒有見過小壁虎呀?”“大家知不知道小壁虎的尾巴去哪里了呀?”,在趣味中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發散思考的能力。講完故事后邀請學生讀故事,注重發音和生僻字的練習,反復的朗誦和加深記憶,教師在一旁引導和指正。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另一方面還要激發學生的主動質疑和積極提問的能流利,如《四個太陽》中引導學生質疑“天空中明明只有一個太陽,為什么課文中會出現四個太陽呢?”“太陽明明只有一種顏色,書中為什么有綠色,彩色和金黃色呢?”。通過不斷的提問和質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和找出答案,教師加以引導,從而使得學生真正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加強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
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而豐富且趣味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能夠在更加輕松和愉悅的氛圍下進行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根據課文內容,巧設各種教學情境,借助場景,聲音,情感等因素,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迅速進入角色,沉浸在課文內容中去。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課文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借助聲像結合的優勢,利于將學生的思維集中,更能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課文《哪座房子最漂亮》這一課文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將課文中的內容“遠處有小山、房子、農田、樹,近處有果樹、小學校、小河、小鴨”生動的展示給學生,一邊播放一邊提問“請小朋友們仔細看清楚咯,你還看見了什么?”“這么多魅力的房子,你覺得哪座房子最漂亮呀?”。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得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大大提問,學生自主觀察和思考的能力也不斷提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還可以通過創設故事情境,鍛煉學生的自立思考和聽說的能力,一個惟妙惟肖的故事最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文時,就可以借助故事和猜謎的方式,激趣引入,“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想考考你們,讓你們猜個謎語:身穿黑袍子,長個丑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打一種鳥”。通過謎語故事的方式引出課文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借助各種生字卡片鍛煉學生的識字能力,同時還可以借助各種游戲,如猜字游戲,送信游戲,朗誦比賽等等方式,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在游戲中,在趣味中加深語文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
語文課堂除卻課程內容的學習和教師的引導,還有一個強化學生發散性思維方式就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和討論的空間。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表達自己的見解,去展現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語言,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也能夠強化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小小的船》這篇課文時,教師就給予了大家自主發言和思考的空間,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思考和談論,有什么不懂得問題進行總結,然后一起進行解決。然后小朋友經過一番討論之后,就爭先恐后得說出了自己得疑問:
生1:“為什么說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呢?”
生2:“彎彎的和尖尖的是什么樣的形狀呢?”
生3:“課文說月亮是彎彎的,可我看到的月亮是圓圓的啊?”
生4:“老師,我不明白。我們又不會飛也不是外星人,怎么會坐到月亮上去呢?這不是在說謊嗎?”在老師得講解和討論中大家逐步得獲得了自己想要得答案,這種交流方式不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更能激發和強化學生得獨立自主學習得能力。最后還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和比賽得形式,在課文得基礎上,加深學生得理解和創意,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文時,就可以通過小組表演得方式,讓小學自主進行課本劇的編排,惟妙惟肖的將課文內容展現出來,既有樂趣,又能鞏固課文知識,更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而對于小學生而言,正是學習方法和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重要階段。想要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轉換觀念,革新教學方法,重視低年級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文章針對當前小學生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自主學習,情境教學及交流合作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對策,以期對小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有所裨益,提高學生的自立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