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劍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800)
在現代世界,英語已經成為使用上主導地位的語言之一。“全球化”促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通過語言的互動可以促進全球的社會、文化和最重要的經濟互動。2016年12 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學可以在融通中外、文化傳播方面拓展新的內容。
高職院校通用英語課程是指教授的基本英語知識,包括英語的基本語言結構,詞匯和語法,培養聽說讀寫譯四項基本技能,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同時應對普通水平的語言考試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高職院校首先開設通用英語課程,為學生的語言打基礎,其次開設的專門用途英語ESP 教學則為學生專業學習需求或為工作需求服務。專門用途英語分為職業英語和學術英語兩類。
職業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ESP 的一個分支,涵蓋了學習者因工作相關原因而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這些課程是基于對他們在工作中的特定的交流需求的分析。例如,一個與外國客戶打交道的服務員可能需要:描述菜單上菜肴的內容和烹飪方式;理解并適當地回應要求和訂單;詢問顧客有關要求等等。職場英語是具有崗位培訓特色的英語教學,使學習者在英語特定工作或職業中發揮功能。
EAP 則是一種在高校層面上為大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提供語言支撐的英語教學。兩者的重要區別是學習者和他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差異。職業英語學習者通常是已經有了一些語言基礎的成年人。他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掌握便于溝通一套專業技能和完成以英語為媒介特定的與職業相關的活動。學術英語關注更多的是關注語境中的語言,而不是教學語法和語言結構。以語言為中心的方法強調了學習者在目標情境下的語言表現。
《職業英語》課程的內涵在于將職場元素和英語課程有機融合,讓學生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如何優選和整合教學內容,融入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存在語言異的差異、文化的多元性和中西價值觀沖突性,英語課程建設尤為緊迫,也更富于挑戰性。通過有效地融合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發揚和傳播中國文化,同時提高學生跨文化跨區域職場溝通的技能和技巧。
美國學者Swales 提出的職業英語(EOP)有五個基本原則:真實性(課程使用真實材料來學習ESP);研究基礎(根據學習者選擇的職業和專業領域的文本進行語料庫分析)語言/文本:(研究在特定場合為了特定目的而使用的一類語言的詞匯和語法,而不是為交流目的而分析的話語)學習需求(通過對學習者專業或職業領域的需求分析確定的需求)學習方法(基于ESP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法)。
基于上述的原則,職業英語具備以下的特點:其一課程目的明確:如提高英語演講的商業技能,商務信函寫作能力等;其二課程基于相關的需求分析:解決工作場所需求的語言熟練需求;其三該課程能回應并滿足教育需求;課程包括與工作場所相關的相關詞匯和表達;其四它更適合學習者當前需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展開教學活動,有更多的實際用途。
職業英語的職業內涵可以挖掘的教材中具有人文內涵的語言素材,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職業素養的育人目標有機結合起來。職業英語的職業素養培養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文化意識層面:具備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辨別能力;培養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職業素養層面:學習語言的同時,同時還要學習愛崗敬業、勇于創新、艱苦奮斗、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具備正確的職業觀并與實現中國夢的職業理想相結合。
職場禮儀層面:將教學內容和涉及到的西方禮儀文化(職場問候禮儀、職場穿著和化妝禮儀、商務餐飲禮儀等)有機地融合起來。通過拓展學生們的西方禮儀文化知識來進行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個人素養和文化修養。
本課程的設計在將英語與職業素養進行融合時,不僅考慮到了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穿插了職業意識和精神的鍛煉,補充了相關的職場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差異的背景材料。《職業英語》的職業素養融合的策略以外語語言為載體,從文化意識和職業素養品質兩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堅定立場和塑造學生思辨性,邏輯性,和深刻性的思維能力。
《職業英語》的課程設計分為3 個課程模塊(畢業求職,新人入職,獨當一面),每個課程模塊下屬4個任務,涉及的職場文化有:中西面試禮儀,企業架構,入職相關,商務接待禮儀等,可以加入中西方相關禮儀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課程涉及的職場意識包括:角色,服從,溝通,自信,責任,創新,溝通,團隊,自信等。課程涉及的職場精神:樹立信條,誠實正直,實踐善行,拓展知識等。
傳統的職業英語教材編寫的內容很豐富,為學生今后從事對外交流或者涉外商務會談提供了豐富的書面材料,然而涉及中國文化元素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思辨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需要教師整合教學內容,融入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體現文化育人。關注中國事件,挖掘家國情懷。中國事件是指在中國發生或與中國密切相關、具有重要影響力且深刻反映中國文化特質的政治、經濟、文化事件。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喚起了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偉大力量。在此期間我們看到了最美逆行的醫務工作者,迎難而上的建筑工人和運輸人員,加班加點的工廠工人,四處奔波的社區網格員。各行各業的堅守者給我們向世界展示了平凡崗位工作者的抗疫力量。這些中國事件展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可以文本和視頻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事件,敘述者從自己的敘事視角出發,根據自己的情感經驗,通過對事件重組改寫和評論,將這種家國情懷的烙印深刻地銘寫在其作品中。
國家在面臨抗擊新冠肺炎的同時,馳援海外各國,我們看到寄往各國那些抗疫物資上的中文詩句:人心齊,泰山移(非洲);肝膽每相照,冰壺照寒月(韓國);玫瑰杜鵑花團錦簇,油松山茶葉茂根深(日本);浮云游子意,明月故鄉情(意大利)。這些詩句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和抗疫物資一起,拉近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距離,體現我們國家的大國擔當。廣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事件,感受到祖國的強大,體會到中國文化學習的重要性,樹立為中國崛起而努力拼搏的信念。
職業素養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職業素養是內涵。職業素養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位于首位的是良好的職業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道德修養方面指明了方向和要求。職業道德的首要內容就是要愛崗敬業。其次,要做到誠信,誠實守信。最后,友善講的是在與人際交往中要做到友愛、善良。
首先,在日常教學中將職場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讓學生分組討論,探討為人處世的原則,深化誠信,友善的理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賽場上運動員奮力拼搏,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中國的運動健兒體現出的愛崗敬業,為國爭光,誠實守信,公平競賽的運動員精神和體育道德是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相關的素材,開展演講討論的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職場精神。除了討論,辯論之外,學生還可以角色扮演面試者或者商務接待或者情景劇表演,在學習運用英語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學會做人。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職場意識:角色意識,溝通意識,自信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創新意識等。
職業英語課程的實施中分為三個階段,學生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如面試新人,展示達人和外貿能人。如在“面試新人”這個階段中,通過小組角色扮演求職面試和小組展示簽訂合同的不同任務,學生不僅要學會角色,服從,溝通,自信的職場意識。
比如以該課程的《結識新同事》的教學活動為例,實施措施:1 課前通過安排自學任務,讓學生在網絡上搜集不同文化背景下問候的方式;2課前安排小組活動,小組內以職場新人的方式輪流進行自我介紹,并挑選最佳拍成視頻上交;3 課上通過微課和視頻導入,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辦公禮儀的認識;4 課上通過情境導入,引入任務,探討不同場合下如何得體地結識新同事,案例分析視頻中的行為是否符合中西方職場規范,小組內討論組間陳述;5 隨堂測試和課后作業,檢驗重點內容,通過思維導圖,呈現課堂知識點。教學的難點是:在同事間交流中如何符合辦公室禮儀,辦公室禮儀不僅是對同事的尊重和對公司文化的認同,更是自身大方,得體的職業素養的體現。
其次,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職場精神:樹立信條,誠實正直,實踐善行等。由于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巨大差異,也造成企業架構不同。西方企業文化鼓勵員工不斷提高績效,鼓勵員工創新、冒險和競爭。中國傳統企業文化倡導“以義生利,義利合一”,“重情義,輕規范”。因此,中國的企業員工團結互助、有大局意識和群體意識。西方企業管理重視制度管理和條例管理,中國企業管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注重和諧共生的人際關系,人為因素較大。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中西方企業文化的融合已經成為潮流。在“展示達人”這個場景下,學生通過介紹公司文化這個活動,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準備介紹材料,通過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對比,學習西方企業文化中的科學內容,并結合傳統的中國企業文化特質,有助于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
再次,在職業英語課程教學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學院的援外活動,提供學生的實踐機會。我院每年有30余名志愿者加入“發展中國家研修班”項目,在該項目中承擔接待、服務、教學等多項志愿工作,為我國援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與發展中國家的學員相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可以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禮儀、習俗,為國際友人們搭建了一座了解中國文化的橋梁。通過這些涉外志愿服務,學生志愿者們樹立起國際化的視野。
《職業英語》是高職通識類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廣大學生未來的求職需求。該課程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和職業素養的融合,不僅有助于發揚和傳播中國文化,同時也有助于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增強民族自信,學生在了解西方職場文化的同時,深入學習中國的職場內涵,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和職場意識,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