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平
(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要從尊重學生為出發點,包容中要保持原則,但并不是一味的強勢與袒護,這也是學生管理中需要結合契約精神的重要原因。如能真正意識到契約精神在學生管理中可以彌補現階段階段管理方式的不足,學生的管理工作不在是一個始終都要面對的一個難題,而是給師生雙方帶來益處的研究課題。
契約精神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最初所謂契約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經濟社會,而由此派生的契約關系與內在的原則,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約精神不是單方面強加或脅迫的霸王條款而是各方面自由平等基礎上的守信精神。
契約精神在教師開展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隨時隨地可以體現。考試前為鼓勵學生,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獎勵承諾,為學生增添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成績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學生違紀時,為對學生做出警示教育,作為保護學生與學校職能部門做出合理的解釋與溝通,與學生進行的一系列教育引導行為,均是契約精神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沒有的體現,只是老師將管理行為與契約精神進行聯想結合。
盡管契約精神在教師的實際工作中常有體現,但是在教師的意識形態中較少的老師已經認識到這樣一個可行的但又需要進一步實踐證明研討的理論的存在,簡單來說,契約精神在高職學生管理中還未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甚至,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存在某一部分教師對契約精神與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存在質疑,原因在于師生不是一個平等的主體,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一種關系,學生長期處于被“壓制”的管理當中。高職教師在進行學生管理時,普遍缺乏科學的管理觀念,難以意識到契約精神在學生管理中的運用價值。這導致教師的管理方法相對落后,多以強調學生遵守紀律為主要管理方式,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管理。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學生容易對管理者產生嚴重的逆反情緒,主要表現為學生不滿教師的管理方式,而產生“陽奉陰違”的行為,給教師的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阻力。隨著這種阻力的積累,教師就只能用更加強硬的管理手段去進行進一步“壓制”,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學生管理變得浮于表面,很多學生開始漠視制度,鉆制度的“空子”,公然違反校規校紀。基于這種管理方式下,學生較為缺乏對誠實守信以及責任感的認知,本能地忽視契約精神。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是新興事物發展完善的關鍵,對于契約精神是否能夠被更為廣泛地運用在學生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實踐和案例的證明與補充,從而形成理論,逐漸的豐富其框架真正的形成體系,為學生的日常管理解決實質性問題。
1.對于優秀學生。學校中優秀學生群體,具有相對將強的自律,他們善于表現自己,表達有自己的觀點主見。教師會不自主地將關注與資源傾注在優秀學生身上,這便給予了優秀學生更多的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在此教師進行學生管理時,學生會主動講訴求。因此,老師可以與學生因他們的需要制定目標計劃,然后給予支持幫助鼓勵。通過目標計劃的實現,學生在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教育引導,以及通過自身的付出努力,接近或達到目標后的自我滿足感,將這樣的管理方式循序漸進形成來年高興地循環,這是學生和老師通過合作形成“默契”,這樣的“默契”就是契約精神的最好體現。學生在享受此過程的同時,也為教師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
2.對于后進生。對于學習成績、表現不出眾的學生,教師想要在管理過程中結合契約精神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優缺點。學生的長處、優點是老師運用契約精神進行日常管理的立足點,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揚長避短,而是,將幫助學生分析其自身優缺點,教師通過日常的管理引導,提供機會讓學生的優點得以展現。與此同時,在學生沉浸在優點的喜悅中時,適時引出其劣勢不足,讓學生在優勢的鼓勵帶動下有動力補充不足。在尊重的前提下,不予指責嫌棄地為學生提供力爭上游的機會與平臺,契約精神輕而易舉的結合到學生的管理中。
1.入學之初。入學之初對于新近入校的大學生,一切都是新鮮陌生的事物。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以教師為主導的一種關系,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在大學生活中處于空前的最高值。老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學生會接受。教師做到平等誠信的條件下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時,這為契約精神在學生管理中的形成創造了來年良好的環境。
2.大一下學期開學。經歷了大一上半學期的學習生活,從老師的引導、學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自身視角對大學學習生活的觀察與了解,同時,年齡又增加一歲心理也會變成熟。大一上學期的質疑、彷徨與迷茫,在寒假的時間內逐漸得到解答。對于教師來講,正是啟發引導學生勇敢大膽的繼續、重置學習生活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最好契機。此時,老師對學生的在學期目標、人生、職業規劃中做出的指導,是結合契約精神的好契機。
3.即將畢業時期。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講,多數會在經歷了適應大學安逸生活后,又一次陷入迷茫,學生回向老師不由自主地尋求幫助。從入學至此師生間的管理與交流契約精神已在過往中有過認證與體現,這一時期是教師管理過程中契約精神一個再升華的過程,雙方基于相互的信任更加密切的聯系,在學生管理引導中如何結合契約精神不再是一個難題,而是教師如何創新思維運用契約精神為學生解決實際需要的現實問題。
內外向學生在管理過程中的契約精神運用沒有難易程度之分,區別在于著手的出發點不同,因學生的性格差異選擇將學生管理中結合契約精神,是教師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
1.外向型偏外向型。外向型學生對于事物的接受和熟悉進度都會加快,教師對外向型學生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要求,只要在學生可接受范圍內,學生會欣然認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抓住時機給予學生予以獎勵,肯定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契約精神在此過程中就會容易形成。(鼓勵引導)
2.內向型偏內向型。對于內向型片內向型的學生,教師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想要運用契約精神,需要仔細觀察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做好前期準備。例如,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出現問題困難的時機,是教師學生管理中最好運用契約精神的時機。了解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困難幫助學生解決的實際問題需要,就是契約精神中誠實守信的最好的體現,師生由此建立的信任感是最為珍貴的,對于師生之間的信任感是無可替代。(幫助期需要)
學校校規校紀的是外部要求限制約束學生的條款,作為學校的“上層建筑”帶來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引領,有其自身存在意義,它為學校正常秩序運行起到重要作用。但其自身有其缺陷,對于新時期的大學生,生活和成長在自由、包容、融合的社會大環境中,學生們更愿意接受平等尊重的雙方關系。學生管理中結合契約精神提供給學生一個可接受的環境平臺達成教師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的目的。學生感受到教師管理中契約精神的平等性,會對此種管理方法樂此不疲,會傾向喜歡這樣的管理方式,原有的硬性校規校紀依然在學校運行發展中保持不變的存在,只是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受限,而是主動地去敬而遠之。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于雙方具有重要意義。契約精神在教師的學生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會讓師生關系更加和諧牢固,教師會在工作中增強自信心,豐富自己的管理方法,從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的將精力投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對于學生會感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包容,起到了“期待效應”帶來的積極作用同等效果,學生在自我滿足感的促使下會增添自己的自信提升自己學生生活的前進動力。因此契約精神在學生管理有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相處。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而來的,不只是人們生活的好轉,更夾雜著人們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在如今的經濟社會下,“利益至上”的不良思想正在侵蝕著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使得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缺乏,公德思想淡漠,誠信意識缺失,這與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馳。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期,法治社會下,只有增強大學生的契約精神,培養其道德觀念,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在高職學生管理中融入契約精神,有利于學生養成講誠信、知責任,言必信、行必果的習慣,做到誠心做事、誠實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行為,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高素質人才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