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
(廣西物資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0)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覺參與的互動中,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個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在中職階段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中,要發揮德育課教師、班主任的引領示范作用,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品德修養的自我完善意識,加強對道德價值的理解,提升實踐能力。
思政作為中職學校重要的課程組成部分,對學生價值觀培養及人格塑造有極大影響。通過對思政學科核心素養德育地圖進行深入研究,便于為學生提供更為精確的德育引導,幫助其對思政學科產生新的認識,從而促使其核心素養水平得以全面提升。教師通過設計德育地圖,有利于指導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通過更加具體、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確自身思政薄弱環節,提升思政教育趣味性和有效性。此外,借助德育地圖,教師能夠逐漸轉變以往單一以學生課堂表現、學科成績為主的德育評價模式,對形成中職德育全方位、可發展的思政育人體系有重要意義。不僅如此,德育地圖的應用能夠讓中職思政教學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查漏補缺,逐漸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識體系,為其之后學習更深層次的思政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1.中職德育教育往往以學校德育教育為主,沒有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多元主體育人的良好局面,而學校德育教育又以課堂德育教育為主要抓手,以說服教育法為主要教育方式,學生“被要求”“被教育”的多,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少。2.德育的一些活動沒有形成系統的專題,常常圍繞一個通知,開展一次活動,根據通知要求學完就過,無反饋無積分,蜻蜓點水,學生的體會、感悟不深。3.現有考評體系無法對學生在行為舉止、與人交往、職責與義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對學生的品德培養以思想政治四門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表現、期中段考、期末考試分數為主,評價主體單一,不利于學生在整個中職階段的思想品格發展。如何讓中職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局限在課堂層面,而是發展為多維度的德育培養體系,除了改革思想政治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外,還需圍繞中職學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即政治認同、職業精神、人格健全、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構建德育地圖,使學生學習有目標,活動有指引,成長有樂趣。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四門課程授課安排,每學期以對應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德育教育重點,同時隨著思想政治四門課程的開課而逐步豐富德育教育內涵。如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是中職生入學第一學期的德育教育重點,學憲法、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公民守則、學習校園行為規范等內容要在三年的德育教育中不斷強化。隨著《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的逐步開課,相應增加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和社會責任意識,形成一個動態的、逐步累積的德育培育過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集齊所有核心素養印章,最終實現中職三年德育教育目標,而不是將每門思政課程德育目標割裂開。同時,在完成上級教育部門及學校開展的一些德育通知、活動時,要配套開展系列活動,強化活動效果。固定部分德育活動內容、開展時間,合理計劃、有序開展系列專題活動。
新生入學每人發放一份德育發展地圖,讓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中職三年應達到的德育目標。學生每完成一門思想政治課程學習,并達成一定分數,即進入下一“關卡”,開始新的積分。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舉止、班級貢獻,參加的公益活動、社團活動表現都可以作為德育積分,隨著積分的累積可以兌換德育印章。達成“通關”要求的,可以領取對應獎勵,如愛國徽章、職業道德鑰匙、學法小衛士指環等,將德育目標具體化,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積極性。
在第一關主要培養中職學生的政治認同,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之以系列德育主題活動,如“學憲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講比賽等。同時培養學生遵守學校制度和校園行為規范意識,養成行為習慣。道德行為規范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只在新生入學培訓中進行泛泛地學習,要組織學生在晨讀、晚自習等時間反復學習,在活動中進行宣貫和熏陶,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一想到某一行為,就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在第二關主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積極勞動的態度和良好勞動習慣,樹立正確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觀念。可以結合專業特色,開展模擬招聘活動,使學生以崗位技能要求為導向,加強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高專業實操技能。開展“工匠精神”故事會活動,樹立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領悟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同時強化日常生活中的崗位職責意識培養,在班級衛生、宿舍衛生評比中不只是扣除班級、宿舍分數,同時扣除值日學生個體德育分數,培養學生的崗位職責意識。
在第三關主要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正確的權力義務觀念。充分利用晚自習時間,每周固定一天晚自習為法律案例或者法治視頻學習時間。配合開展法律知識競賽,“走出校園、走進社區”的法律知識公益宣講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掌握法律知識,做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做法治的自覺遵守著和堅定捍衛者。
在第四關主要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組織學生開展公益活動,如愛護環境、維護公共秩序,結合專業特長,開展義務小家電維修等活動,發揚志愿者精神。豐富學校社團活動內容,提高社團活動吸引力;積極參與所在地社區公益服務,提高學生公共參與能力,增強公德意識、培養公共精神。
突出每一“關卡”核心素養培養同時,對于其他核心素養也要進行持續的積分和考核。設置德育行為“紅黑榜”,學生可以在“紅榜”即可以加分的德育活動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活動,累積自己的德育分數。“黑榜”則是不良品德行為,是學生德育扣分的依據。同時,建立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檔案。搜集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各類材料,如職業生涯規劃作品,核心價值觀演講稿,小組合作錄制的校園規范行為短視頻,法治書籍讀后感、觀后感,各類公益活動照片、總結等,全面記錄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點滴。
實行多元德育評價主體。在校園內,班主任、學校團委、學生工作處對學生從入校起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行為規范、團結協作、參與活動等多方面表現進行評價,而不是單一依靠德育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考試成績給予德育評分。同時,家庭也要承擔起孩子品德培養的重要作用,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尊敬老人、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等行為給予評分,形成多元主體育人的良好局面。
中職生的思想政治培養應該是一個連貫、持續發展的過程,它的成效同學生個人能否自覺主動進行道德修養緊密相關。任何良好行為,要使之鞏固下來,必須形成習慣。習慣強化到一定程度就變成素質。穩固的習慣,就是素質。德育地圖就是遵循學生品德成長的整體性、發展性原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德育養成指引。今后,尚待繼續探索并完善更科學、詳細的德育培養機制,鞏固德育教育成果,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