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茹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8)
在立德樹人觀念的影響下,大學德育愈發受到重視。德育評價作為衡量德育質量的一種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大學對德育評價采用量化或者質性評價,但兩種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都存在諸多困境。因此德育評價模式逐漸傾向于將德育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融合。
魯潔先生認為“德育評價是人們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途徑,多方面搜集適當的事實性材料對德育活動及其效果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1]量化是用數量形式表示評價結果的一種方法。可見德育量化評價的概念應該是人們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途徑,多方面搜集適當的事實性材料對德育活動及其效果的價值以數字的形式表示出來并且做出判斷的過程。即人們通過各種方法對開展的每一項德育活動及其效果的價值賦予一定的分值。各大學德育量化實施的方法基本是:當大學生參與到德育活動中時便可獲得相應的德育分數,這些分數累加后以一定的比例作為綜合成績中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評獎評優起著重要的作用。除了德育量化評價之外,德育質性評價也普通被各大高校采用。孔企平老師認為“質性評估不僅是用質性的方法的學習評估,而且也是指指向學生學習的質的特性評估”[2]。由此類推德育的質性評價,應是指用質性分析的方法來評估學生道德發展的水平。還有人認為質性評價就是力圖通過自然的調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評價對象的各種特質,以彰顯其中的意義,促進理解[3]。由此可以推論德育制評價是指以人文主義為認識論基礎,對評價對象的道德發展水平以及道德發展進程進行全面的充分的揭示。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德育質性評價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評價是以質性方式進行的;2 評價對象是一個人道德以及發展水平;3.對評價對象的評價是全方面的,尤其要挖掘量化所不能獲得的信息;4.在評價的過程中應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少使用診斷性語言,比如:差、良好、優秀等;5.評價者和被評價者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在相互討論探討中建構自己的道德世界。
不管是德育的量化評價也好還是質性評價也好,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以及德育活動更好地開展。但兩者都存在問題,需要解決。
現在高校多采用德育量化評價。德育量化評價力求通過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分,來對模糊的不清的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進行評價。但德育量化評價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弊端。現在德育量化在大學實施主要面臨兩層困境:管理者、大學生對德育量化評價機制的誤解以及德育量化評價自身所體現出來的矛盾。同樣德育質性評價在大學實施中也面臨重重困境。主要有兩個:一是德育質性評價中所依靠的道德標準是模糊不清,所得出的結果模糊并且準確性不高;二是在德育質性評價過程中是摻雜了主觀色彩的。
為了引起大學生對德育的重視,各大學將德育分數與評獎、評優相掛鉤,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
從高校管理者方面來說,為了減少老師在德育評價過程的工作,把德育量化評價當成了簡化德育評價過程的工具。從大學生角度而言,去參加德育活動的目標不是自我提升,而是為了獲得德育分數。顯然這是在大學生在功利的驅使下,去追求德育分數的結果,對德育量化評價意義的理解發生了嚴重扭曲,使得德育量化評價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除此之外,德育量化評價本身是存在矛盾的。德育量化就是用分數的形式對學生的道德的發展做出評價,而尹偉老師指出,這樣評價方式本身并不能反映一個學生道德的發展情況。“一個真正的道德行為,不僅是在行為方式上的”合乎道德”,更重要的還必須是在行為動機上的”出乎道德”,兩者缺一不可”[4]。由此可見要評價大學生的道德發展的水平,既要判斷行為是否“合乎道德”,還要判斷動機是否“出乎道德”,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德育量化評價只評價了學生做出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不能監測學生的動機是否“出乎道德”,而“出乎道德”才是德育評價的核心。因此德育量化評價自身是不完備的,它忽視了德育量化的核心部分。
德育量化評價是有一套客觀標準的,評價者可依據評價標準做出評價。而德育質性評價標準模糊,多種多樣,評價者無法根據標準做出評價。并且德育質性評價最終的結果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一些描述性的語言。德育質性評價的標準和結果的模糊是其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困境。
德育質性評價是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在里面的,當評價者進行評價時可能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評價結果出現偏差,不能客觀衡量大學生道德發展的水平究竟如何。更有甚者當強烈的感情色彩融入里面之后,評價可能會變成一種語言攻擊。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時代來臨了,在網絡世界里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正因為如此“鍵盤俠”、“網絡水軍”層出不窮。有多少個“鍵盤俠”就有多少套道德評價標準,對別人的評價都滲透了大量的主觀色彩。因為這些評級所造成的悲劇層出不窮、屢見不鮮。德育質性評價也是如此,評價者自身的道德評價標準是有標志性的個人特征的。因此,在德育質性評價中如何剔除主觀色彩是中國大學對學生道德發展水平發展評價的又一個困境。
針對上述德育量化、質性評價所面臨的困境,本文旨在將德育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融合來解決目前德育評價所面臨的困境。并探討了該如何融合,兩者融合的關系以及給出了兩例具體的融合措施。
1.對德育量化誤解的消除是德育質量融合的基礎
大學生對德育量化評價模式普遍存在誤解,大學生該如何讀懂德育量化評建立正確的德育量化觀呢?大學生要認識到德育量化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約束、激勵、提升自己。以自己提升為主把德育分數當作一個附屬,作為德育分數的一個價值定位。只有先樹立好正確的德育量化觀念,才能促進德育量化與質性的融合。
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對德育量化評價誤解的消除和正確的德育量化觀念的建立是將德育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融合的基礎。大學生正確定位德育量化評價的地位后,才能認清量化評價模式不是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德育評價手段。在此基礎上,在德育過程中融入質性評價記錄學生道德發展的動態變化,使得評價結果更加準確。
2.對德育量化評價本身矛盾的彌補是德育質量融合評價的保障
德育量化評價的體系實質上是通過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來衡量其內心道德發展水平。行為是肉眼可見并可以按照標準來進行打分的,但內在道德發展水平是不可見,不可測量的。但是當大學生做出學校、社會所期待的行為并且符合所預設的德育量化標準時,應該給予德育分的獎勵,但更重要的是要提前告知大學生支撐“合乎道德”行為的應該是“出乎道德”的動機,給當代大學生一種積極心理暗示。讓大學可以感受到自己在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的同時“出乎道德”的動機也隨之而來。通過這種心理暗示來彌補德育量化評價本身的缺憾,使學生在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的同時也有在發展“出乎道德”的動機,從而使德育量化評價體系更加合理和完善。正確的量化觀念和積極的心里暗示可以把外在的道德行為和內在的道德發展水平融合起來。而這是德育質量評價融合的一個保障。
3.融合觀念的核心把握德育量化與質性評價融合的關系
任何評價都需要得到一個確切的結果的,德育評價也不例外。如何來保證確切的結果是準確的,則需要靠質性評價補充內涵。所以德育量化與質性評價的融合的關系是:德育量化評價是德育質性評價的具體表征,德育質性評價是德育量化評價內涵的補充。
大學德育評價的結果以數字來表示,用德育質性評價來保證評價數字的準確性,是德育量化與質性融合評價的有效的手段。本文提出了兩個具體措施。
1.措施一:語義報告德育評價
評價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可以從語言入手。自心理學誕生以來,由于內部觀察的困難,研究人員經常會詢問被試人員的思維過程、情感變化等,語義報告便由此而來。
語義報告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同步的語義報告。人的思維過程可以看成某種狀態的序列,在其中每一種狀態都有一個最終的認知產物。因為每一種狀態所包含的信息是穩定,所以可以利用語義報告使思維語言化,具體實施方法是“think aloud”(大聲想)。即被試者在研究人員的要求下自然說出自身的思維過程,不加解釋和形容。另一種是反省的語義報告。即在任務完成一會后,在人們的短時記憶里存在著可以恢復任務中思維過程的潛力,且此時沒有語言對思維的干擾,回憶思維序列的結果更加精準有效。基于反省語義報告的理論,可以在德育評價中引入此類評價,具體的實施方式如下:
學生在參加德育活動時注意自己思維、情感變化變化,在活動結束之后立刻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語義報告,語義報告合格,則該學生可獲得相關分數。
通過語義報告來確定學生的發展水平的程度或者變化,以此決定學生是否有資格獲得德育分數。通過此方法既保證監測了學生內在道德發展水平,又有一個具體的數字的呈現,實現了德育量化評價是德育質性評價的具體表征,德育質性評價是德育量化評價內涵的補充的融合觀念。
2.措施二:SOLO 德育評價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是比格斯提出的。比格斯認為人的整體的思維水平是沒有辦法測量的,但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思維結構是可以測量的,并把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如下圖。
既然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所表現的思維結構是可以測量的,那么由此類推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也是可以測量的。所以評價者可以觀察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表現并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這種測評方法用觀察和針對性的問題評價大學生道德發展的水平和德育活動是否合格。
樹立正確的德育價值觀以及對德育量化評價體系的彌補是大學德育評價的融合的基礎。大學德育評價的結果以數字來表示,用德育質性評價來保證數字的準確性,是德育量化與質性融合的核心。雖然這種融合方式在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和缺陷,但在人們對德育活動及其評價的重視下這種評價模式會逐漸完善。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也很重要。不過要說明的是,德育評價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優化德育評價的手段會反過來促進德育活動的開展,但德育活動本身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