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西豁子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自從擔任小學數學任課教師以來,筆者陸續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的存在時間久遠,是歷任教師無法解決的問題,有的是時代發展的新問題,如電子設施對學生的誘惑,學生心理變化,情緒狀態等等,新舊問題交織在一起,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好在遇到了課程改革運動,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為教師們提供了新的教學依據,大家不用再埋頭苦思,獨立戰斗,而是借助分享、溝通、交流、互動的形式高效地解決了問題,推動了教學工作正常進度。
如何才能讓新事物、新理念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筆者認為第一步就是教師思想開放,能并愿意接受這些新的事物,而不是恪守舊理念、舊思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當然,不排除新事物、新理念不太成熟這一客觀情況,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但能新事物、新觀念的態度值得肯定。
如,在學習《四則運算》這一課內容時,相信很多教師的第一選擇是講授法,自己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語言的魅力,行為的效果為學生解釋四則運算的意義,示范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養成學生估算意識、認真審題與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數學課程本身就比較乏味,枯燥,充滿邏輯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再加上教師表達與行為不當,直接澆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筆者準備改變舊有的教學習慣,學習借鑒一些新穎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用新裝飾課堂,點燃課堂。一番探究后,筆者認為情境教學模式較為合適,于是將其貫徹到了整個課堂中:用故事情境作為了導入活動,趣味化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學生聽的興致,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開了一個好頭;隨后,筆者創設了問題情境,且問題從易到難,層層深入,逐步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筆者設計了一個游戲情境,將全班同學分為幾個小組,組與組是競爭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與集體榮譽感,活躍了課堂氣氛;最后,筆者以生活情境作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將所學的知識用來改善生活。
實踐出真知,任何新生的事物都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否則是空談,是想象,對實踐毫無價值。部分教師能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但害怕失敗,不敢輕易嘗試、檢驗新事物自身具有的價值,湮沒了新事物應有的價值,當然,也發現不來新事物自身帶有的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既然已經學習了新的思想,武裝了自己的頭腦,不如將新學的知識用到實踐活動中,借此驗證自己學習的成果,從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如,在學習《角的度量》這一課內容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體會統一角的計量單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會使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實踐中感受角的大小與所畫邊長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筆者準備嘗試剛剛學習的自主學習方式和小組競爭機制,先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探究例題,展開探究,對教材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其次,以小組為單位總結、分析學習成果,也以團隊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前一種模式給予了學生相對的自由,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感與壓迫感,培育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后一種教學方式則凸顯了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強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激發了大家的團隊精神。因為缺少實踐的經驗,筆者在踐行這兩種新方時小心謹慎,時刻關注,及時調整,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算是一次成功的教學經歷: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提升了自身的素養,值得肯定。
有反思才會有進步,無論是課改前,還是課改后,教師都應該進行反思,善于反思,因為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變量,教師自身素養,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環境、師生關系以及課堂突發事件等等,超出教師預期,不在計劃之中,需要教師隨時而變,善于應變,回顧教學過程,分析教學細節,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完善。
如,在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計算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進率。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筆者制定了教學計劃,設計了教學活動,調整了教學心態,預留了改善時間,為教學活動做好了準備。即便如此,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興致不高,不在狀態,致使一個知識點講解了數遍,拖慢了教學進度。面對這一現實,筆者進行了教學反思:為什么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問題出在哪里?如何改善這一情況呢?思考過后,筆者得出了一些結果,且詢問了學生的意見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達成了共識,原來是因為學生在理解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中出現了問題,跟不上教學進度,自然給不了教師期待的課堂反饋。知道問題的所在后,筆者及時做出了調整:重新講解重難點且通過游戲的方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到了小數點的意義,順利地解決這一問題。正是因為有了筆者的反思,才能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取得一定的成績,值得學習與借鑒。
綜上,新課改、新氣象、新要求,教師們不能再固守舊有的觀念與思想施教,而是要有所創新,有所改變,用新、趣武裝自己。筆者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早已經成為了課改的擁護者與踐行者,因此愿意學習借鑒一切新事物并從實踐中加以建議,篩選出適合學生的、令自己的滿意的教學途徑,具體如上所示,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為教育教學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