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軼 楊筱 李妮蔚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1)
當前中國經濟與文化蓬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大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國內文化創意發展欣欣向榮,在此背景之下,許多國內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開始著眼于傳統文化的開發、創新及傳承。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隨之顯現。一是部分高校的文創設計專業內容上缺乏與傳統民族文化的融合;二是部分高校順應時代發展,雖然開設了一些文化藝術課程,但這些文化課程與設計實踐分離,無法激發學生對于民族和傳統文化主題進行深度思考和創作的興趣。現階段,關于民族文化在文創設計專業和品牌設計方向的實踐案例及相關文獻較少。在云南省的不同地域、族群、審美等方面都存在著由于差異性而形成的民族特色文化,這些文化構成了多元的活體樣本,然而由于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經濟指標等方面云南省處于全國的末端,這些民族特色文化無法得到重視與保護,造成部分的遺失,甚至是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其文化創新產業的發展力也嚴重不足,亟待提高,人類需要多樣性的豐富文化來維系人類的精神活力。
本項目希望利用云南省的民族特色,與政府、企業和社會之間進行有機的聯系協作,通過分析和對比同類型不同高校學生對文創與民族文化結合度的接受程度以及問卷反饋意見,以學生的視角為觀測點,優化文創設計中民族文化的部分,促進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與融合,與此同時,將民族文化傳承和服務社會的屬性相結合,促進人才的培養與云南省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推動云南省的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的多元與現代化發展。
本項目選取云南省高校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和云南藝術學院5 所高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SPSS 的數據統計方式,了解云南高校學生對于文創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接受度和意見反饋,再搜集有關高校文創與民族文化融合的優秀案例和相關的課程活動,通過建立SPSS 數據表格分析和探究如何提升民族文化與文創設計的融合度,創新性地實現民族文化在高校文創中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對未來文創設計人才的培養路徑中兼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借鑒。
本項目擬共發放問卷300 份,實際收回280 份,有效問卷共有280 份,覆蓋5 所高校,其中云南大學的問卷55 份、云南財經大學的問卷180 份、云南藝術學院的問卷20 份、云南民族大學10 份、云南師范大學15 份。回收的有效問卷按專業劃分,覆蓋面積較大,主要涉及8 個專業,且受訪者中云南本地人與非本地人各占一半,具有更全面的研究價值,因此后面的研究全部圍繞這280 份有效問卷展開。
調查顯示,在所有被調查者中,只有近20%的人“參加過文創品牌設計方向的課程”,有超過八成的人是“未參加過文創品牌相關類課程”的,但在部分人群中,有73.3%的人表示“如果開設,愿意參加”。在“參與過”的人群中,90%的人肯定了課程會涉及到云南民族文化元素,也對“文創設計課能夠幫助更好的了解云南民族文化”表示了認同,有72.73%的人表示,課程并未組織過文創產業基地的實地考察,他們更加期待多元化的文創課程形式,比如在以“文創設計理論”為基礎的課堂上,增加“案例分析”“互動實踐”等,有36.36%的人還希望增加“多媒體賞析”和“自主學習分享”的形式,值得肯定的是,有近73%的人對文創課程的喜好程度在“比較喜歡”及以上,不喜歡的人數為0。此外,參與過課程的人中,有81%的人“比較同意”文創設計類的課程對其再云南民族文化興趣的培養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絕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參與過的文創設計類課程對展現云南民族文化方面非常的重視。
據調查,在近80%的“未參加過文創品牌相關類課程”人中,有77.78%的人也沒有過“參與文創產品的設計或制作過程”的經歷,他們對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57.78%的人選擇了“一般了解”,只有4.44%的人表示自己非常了解,還有15.5 的人是“基本不了解”的。而在文創產品的設計方面,高校體制內的文創設計形式較為單一,設計缺乏創新性,絕大多數群體對文創設計的認識,仍停留在常規意義的產品中,從受調查者的購買意愿方面看,有近76.8%的人表示對“工藝品類(手工飾品、擺件類)”的接受度最高,其次是“服飾類(衣服、鞋包)”、“食品類”,分貝占69.6%、48.2%,人們對“彩妝類”這種大膽創新的文創設計產品的購買意愿卻并不強烈,僅有30.4%,最后是“其他類”,占8%。
根據所有受訪者的調查,有75%的被調查者更傾向于用“融合現代流行元素”的創新方式,64.29%的人傾向于“利用多媒體進行沉浸式體驗”,還有57.14%的人傾向于“結合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多元發展”,這三種具體的創新方法并不沖突,可以相互結合,共同促進民族文化表現形式的多元發展。
根據上述研究,本文對高校的文創設計類課程以及未來文創的發展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一是提升高校對文創設計類課程的重視程度,加強高校學生對該類課程的認知度。高校可適當增加關于文創設計類課程的數量,及豐富其課堂教學形式。在調查中,筆者發現開設文創課程的院校較少,且課程受眾對象主要為設計學專業的學生。因而,筆者建議未開設文創設計類課程的高校對文創設計課程進行開放,并在此基礎上拓寬文創設計類課程的受眾對象范圍,廣泛面向高校內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類型的設置上,不僅限于單一的必修課程,也可開作為公共選修課供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學習,以此作為高校學生群體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新關聯紐帶。與此同時,要運用不同課堂教學范式對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并注重文創設計與民族文化的融合。例如運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教學案例,使學生對文創設計類的理論知識有進一步的深化理解,或通過相關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文創設計類產品或實文創產業基地的認識。另外,除了對課程內容形式重視外,也不能忽略學生對課程的內容的接受度與反饋度。在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使教學內容趣味化、多樣化、實際化。
二是賦以文創產品喜聞樂見的接受形式,以此提升高校學生對相應民族文化的關注度。高校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典型代表人群,對“新鮮”事物的熱衷程度較高,只有新穎趣味的優秀文創產品,才能受到他們的喜愛。以故宮文創為例,其包含的美妝類、飾品類以及生活用品等諸多文創產品曾在高校學生中掀起一股熱潮,使不少學生群體開始主動關注并了解故宮文化,文創產品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文化認知。因而,如何在文創產品中巧妙融入關于民族文化設計,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一步。筆者認為,面對青年受眾群體,可適當結合現代流行元素,或是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發展(文化聯名),將文創產品賦以新的、受其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不僅能吸引高校學生對該類產品的關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群體對與之相關民族文化的關注度。
三是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對民族文化的體驗感。民族文化作為文化大類下的分支,僅是概念型的理念認知。文創產品的存在,則是我們對這一概念實際感知的最好證明。對文創產品而言,利用新媒介技術進行發展,也是符合當下時代背景的一種發展態勢。例如,可利用“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領略各地區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選擇觀看自己所感興趣的、或平時可能不易看到的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創產品。良好運用新興的媒介技術,不僅能給受眾群體帶來全方位、沉浸式體驗,其文化內涵也更易知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