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芝 李艷
(昭通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
2020年9 月《求是》雜志上發表習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文中習總書記充分肯定了思政課教師在育人中的突出地位。而思政課程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凸顯實踐育人的優勢與特色。“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個革命事件、每一種革命精神,都在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展示著中國共產黨英勇斗爭的光輝歷史,都在以不容置疑的證 據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熱愛祖國、依靠群眾、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思想道德境界”。[1]中國工農紅軍歷時整整兩年,而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兩大主力在昭通轉戰了一年多,這期間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跡和紅軍故事,包括紅軍在鎮雄、威信、彝良進行游擊戰爭、土地革命等的遺址、遺物、紀念物等物質文化,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孕育出來的具有紅軍優良革命傳統及昭通特色的革命歷史、革命精神、革命文藝等紅色文化成為了昭通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傳承和弘揚不怕犧牲、前仆后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紅軍長征精神,成為廣大黨員干部提高素質和本領的熔爐,樹立理想信念、永葆革命青春的加油站。昭通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昭通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實踐教學,能夠轉變陳舊的純理論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到紅色文化基地接受紅色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和了解革命歷史,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并在紅色文化實踐教學中牢固樹立愛國主義信念、增強家國情懷,通過實踐教學達成實踐育人的目標,為社會和國家培養應用型、實用型、創新型的人才。
依托昭通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使昭通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更加感性生動,實踐育人的效果更佳。然而,在當前實踐育人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問題。
目前學校為了達成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并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但是,從目前的實踐教學情況來看,由于實踐教學經費緊張,生均實踐教學經費不足,參加實踐教學活動的人數受限,每次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只能選幾名學生代表參加,參加的學生代表做筆記、回來以后開展小組交流活動,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不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以至于不能保證未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代表,傳達學習內容,也受到多方面的條件限制,如自身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的效果、情感表達能力以及參與學習的效果等。如果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代表沒有認真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只是把實踐教學當作游玩,那么學生代表回來后,又怎么能傳達好學習的內容呢?對于未能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而言又怎么保證其實踐教學的效果呢?因此,實踐教學活動不能實現全員覆蓋,不僅不能實現全員育人的目標要求,也極大地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
實踐育人要堅持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這就要求校內和校外要具備一定數量的實踐基地作為保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了培養師范類教師,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大部分集中在各級中學。對于紅色文化基地的建設主要基于學校層面,已經有一定的數量,但是從專業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已有的實踐基地數量遠不能夠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此外,紅色文化實踐基地的質量得不到保障。部分紅色文化基地雖然已經建立,但有的基地僅僅是掛牌而已,沒有進一步明確基地的規格和義務。不僅如此,部分掛牌的實踐基地由于地處偏遠,使用率不高,體現不出實踐基地應有的價值。為了適應實踐教學的要求,確保實踐教學基地的數量和質量,高校必須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不能只是單純提供參觀的景點或是紀念館。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應該是中國革命圣地,具有歷史遺跡或歷史文化意義的地方,而且紅色文化實踐基地的建設不能只是暫時的或是臨時的,而是應該有長期合作的協議,確保實踐基地具有長效的內外聯動的雙層育人機制。
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高校培養一批理論型與技能型相結合的教師隊伍。但是,從目前的教師隊伍結構來看,“雙師型”教師較少,而且學校缺乏“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不夠重視,缺乏相應的專項培養經費支持。再加上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學校缺乏企業的支持,教師與企業長期脫節,導致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缺乏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對于教師自身而言,沒有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也沒有對“雙師型”教師的重視和獎勵,大部分教師沒有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強烈愿望和壓力,便容易安于現狀。實踐教學的開展對于只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而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在實踐教學面前很多教師無從應對,不能給學生應有的實踐指導,從而對實踐教學的開展變得無能為力,極大地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從目前的專業建設情況來看,實踐教學環節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但是對實踐教學的開展尚未形成校內和校外聯合考核的評價機制。既然實踐教學開展有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那么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也應該堅持校內和校外聯合考核。但目前校外實踐基地只負責接待,沒有形成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機制,實踐教學結束實踐基地沒有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進行考核評價。校內實踐教學的開展,對學生的要求是寫實踐日志、實踐記錄或者完成相應的實踐作業,僅根據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打分,但對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及表現并未納入考核評價范圍,也未形成學生的實踐教學成績。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的缺乏,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更不能有效衡量實踐教學的質量。而校內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不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應出學生實踐教學效果。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實踐基地對學生開展的實踐教學缺乏過程性考核材料,導致教學效果沒辦法進行評估。這樣的實踐教學沒有質作為保障,更多的只會停留在形式的層面而難以深入,最終學校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還是只能停留在理論考試的層面,不能通過實踐教學從根本上變革教學的評價方式。
依托昭通紅色文化資源,昭通學院已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為課內外實踐教學的正常開展提供基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為目標,開展“兩課堂”實踐教學,把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必須長期堅持的,為了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就要不斷總結實踐教學經驗,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不斷的完善,以達成實踐育人的目標。
馬克思曾經說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組織開展好實踐教學,達成實踐育人的目標,就必須要有配套充足的實踐教學專項經費作為保障。沒有經濟的支持和保障,實踐教學的開展將寸步難行。從目前的開展的情況來看,影響實踐教學的主要因素就是經費不足的問題。由于生均經費不足,每次實踐教學活動只能選部分學生代表參與。因此,要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做到全員參與,全員育人,首先,要根據實踐教學經費的預算增加實踐教學的專項經費,提高生均實踐經費,屬于實踐教學預算范圍內的經費,學校必須足額劃撥,只有保證生均實踐教學經費充足,才能夠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去。其次,要規范實踐教學經費的使用。每次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前要有計劃、有方案,必須在方案中明確實踐教學的經費預算,實踐教學的經費開支嚴格按照預算經費進行決算。最后,實踐教學經費必須確保專款專用,不能把學校劃撥的實踐教學經費挪為他用,要確保每學年的實踐教學經費落實到實踐教學中。經費的支持是實現全員參與的基本保障,只有確保學生全員參與才能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才能實現全員育人的目標。
要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兩課堂”、“三保障”、“五平臺”為一體的實踐育人模式”的長效運行,必須建立雙層育人機制作為保障。首先,要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質和量的長效保障機制。實踐基地建設的數量要與開展實踐教學的需求相匹配,這就要求學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要納入到學校的建設規劃之中,要形成逐年按批次建設的長期規劃,在實踐基地建設的量上得到長期的發展和保障。在增加量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實踐基地質量的提高,分批次逐年增加就是根據實踐教學的要求在建設中嚴把質量關。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紅色文化基因的能夠為實踐教學提供高質量、優質教學服務環境的實踐基地。其次,要建立內外聯動的雙層育人機制。實踐教學的開展堅持以育人為目標。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大學要根據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來培養學生。所以,只靠校內實踐來達成育人目標顯然是不科學的。高校要建立內外聯動的雙層育人機制。校內要建立立足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目標的實踐育人機制,確保校內實踐育人實效,發揮好校內的實踐育人功能;校外要建立立足實踐教學基地的育人機制,充分挖掘校外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校外實踐育人的功能,讓紅色文化基因深入人心,讓革命精神得以發揚傳承。
培育優秀的學生,離不開優秀教師的培養。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首先得加強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促進教師全面發展,改變教師除了書本的理論,什么都不懂不會的局面。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學校要建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重視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對在編在崗的教師要根據專業和學科背景定期開展專業系統的培訓,確定培養的目標,有計劃有目標分批次進行“雙師型”教師培養,對培養對象進行定期考核,對考核合格者頒發“雙師型”合格證書。其次,要加強校企合作,落實對“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經費支持。對于部分技能性較強的專業,要加強與對口企業的合作。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得到企業的技術支持,能夠加強對教師的專業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在實訓中完成企業規定的任務目標得到企業的資金支持,讓資金和技術都有保障。最后,要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考核評價納入到職稱評價體系中,成為促進老師自我發展的動力。“雙師型”教師在職稱評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能夠激發教師潛能,激勵教師不斷學習,積極發展為“雙師型”教師。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僅能夠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更能夠讓教師在指導教學實踐中更加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
對學生能力提升的考核評價是衡量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實踐教學的質量如何,最終要看學生自身的進步和提升以及對實踐教學的評價。實踐教學雖然不能像理論課教學那樣進行理論知識測試,但是實踐教學的效果可以通過建立校內和校外聯合考核的評價機制進行考核評價。把校內考核與校外考核聯合起來,才能對學生的實踐效果進行客觀的把握。首先,對于校外的實踐基地,除了提供應有的實踐教學服務外,還要制定一套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機制,對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完成任務的情況及行為表現進行過程記錄性考核評價。對于校內實踐教學的開展,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僅限于實踐日志、實踐記錄或者完成相應的實踐作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踐表現進行評分。而且對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及行為表現的評價應該納入到期末考核評價范圍,形成學生的實踐教學成績,納入到學生畢業要求的指標中。校內和校外聯合考核評價機制的建立,不僅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應出學生實踐教學效果,還能促進提高實踐教學的教學實效,校內校外對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性考核材料還能作為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這樣的實踐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現地教學、情景教學和體驗教學,也是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的主體方向”[3]。因此,教學模式的轉變要求相應的評價機制隨著轉變,這樣才能適應教學的要求。通過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的轉變最終從根本上推動教學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