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林 王璐璐
(滄州工貿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1)
目前,“互聯網+”技術已經廣泛運用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中職教育形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現實中職教育目的變革提供方向和參考,同時,也為現實中的個體發展提供一定的原則和借鑒,并從實際教育教學方式角度描述“互聯網+信息技術“對中職教育現代化發展實際進程的推動。
中職教育的信息化平臺的建立,應是在滿足產教供需,能夠實現彼此雙向的對接。即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企業方的崗位需求與中職學校方人才培養的無縫結合。建立校企互動、基于工作流程網絡技術實訓平臺,實現學校的教與學與企業頂崗實訓操作的無縫對接結合;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管理效率。建立云服務平臺,實現高效、共享,有利于企業方、校方的資源整合。以協同育人為前提下,平臺的建立以符合時代需求為前提,呈現的形態為精準化、市場化。
實現“互聯網+中職教育”的模式,可傾向于數字化、智慧化校園的方向建立,以持續的科學的發展戰略為導向。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等。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和模塊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對中職產教融合實現深層次的信息化,對政、企、校帶來積極影響。這“三位一體“的產教融合的聯盟,市場為方向標、企業發揮主體地位、政府積極促動。通過校企合作的共贏方式,達到產教深度融合。
首先是學校的學術研究與企業利潤期望之間的矛盾。企業方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技術產業化;中職院校關注點是科研項目的申報或對成果的論文的發表。
其次中職生人才培養與企業培訓之間的沖突。企業希望用技能“成長”型員工,中職學校有良好的專業培訓師資力量。企業愿意借助學校的此優勢,形成良好的共贏合作。但在學生頂崗實習方面,不能夠深入融進企業生產中去,人才鏈以及產業鏈的無縫結合效果不佳,達不到校方的學生企業實踐的期望。中職院校學科建設與企業產業轉型升級不能實現精準的結合。
再一,中職學校在學科建設中與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步調不一致,造成的沖突問題。企業會十分關注和重視產業的動態走向,以推動生產力為前提,與時俱進的轉型。從而用技術成長助力效益的最大化。中等職業教育更注重學科升級和學術的建設。這就造成二者在這個問題上,達不到精準的無縫結合,存在訴求上的分歧。
滄州很多中職院校信息化建設中,強“硬件”,弱“軟件”;個別的還盲目追隨“信息技術”熱。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離不開信息和數據及智能設備,但也不能完全被替代,不能忽略職業教育的本身。還應關注信息化整體意識的提高。也就是說,尤其針對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市為了能夠促使學生有效成長,從而實現職業教育達到高質量的成長。這就需要學校教育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結合信息技術的特征來進行相應的重構,以實現教育過程的信息與現代化,繼而為國家培養出創新型和具有科學素養的應用型人才。中職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科學有效結合,避免造成不能夠和教育深度融合的結果。
以河北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為契機,滄州市中等職業學校首先自我剖析,進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診斷與改進,進一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從而促進信息化設施建設、智慧校園建設及人工智能領域對職業教育的應用探索,包括軟件和硬件。進行智能化信息平臺頂層設計、建立校本數據中心,消除信息孤島,實現大數據的開放共享。改善學校的實訓設備,采購滿足企業、職業需求和技能競賽考核的崗位、仿真教學軟件。
其次,滄州中職學校應積極發掘自身優勢資源,構建現代中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滄州市職教中心依托自身優勢,建立幼兒園、汽修廠等校內實訓基地。學校探索“校中廠,廠中校”的模式。實現并發揮自身優勢開展面向社會的崗位培訓,實現收入創新。2019年至今,滄州工貿學校開辦平面設計、辦公自動化培訓班,面向企業失業人員、農民工、社會待業人員等進行培訓。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發揮服務社會的職能。同時滄州市中等職業院校也積極爭取政府財政的支持,積極聯系政府部門,努力爭取信息化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的支持。滄州市職教中心2018年被中央電教館授予“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滄州工貿學校2020年成為河北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項目名牌學校。
為實現產教融合的深層次發展,一起與企業開發滿足企業需求的信息化課程,使學生在第一時間內感知有關產教融合的模式。用技術助力滄州市中職學校和企業資源的整合。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建立教學資源數據庫、建立職業崗位能力核心精品課、開發適合線上線下教學的混合課程。打破學生以往學習時間上、地點上限制。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來進行線上備課和精準教學,借助直播課、微課等形式將課堂翻轉。同時還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基于互聯網+的MOOC(慕課)新型網絡教學模式十分流行,為提高網絡教育質量,SPOC 小型校本在線教育,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緊密融合。滄州工貿學校于2019年開發建立校本網絡在線教育平臺,開發建立以專業核心課為范圍的、用途廣的技能方向課的MOOC 和SPOC。截止2021年6 月借助河北省智慧職教MOOC 平臺,滄州工貿學校與企業共同打造,成功上線的在線課程8 門,其中3 門為線上精品課。利用信息技術密切深化產教融合,對中職教育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要求,新挑戰。
邀請企業的培訓講師共同編制中等職業學校規劃教材,重構課程體系,開發新課程。學校教師為“主”,企業培訓人員為“輔”,共同編制的教材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并且能夠起到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的作用。滄州市中等職業學校樹立“學生本位、教師主導、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創新理念,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助力,讓企業深度參與與學校的產教融合。創建學校方、企業方的“兩位一體”聯盟,協同育人,助于創新人才的質量的培養。
依托滄州地區區域經濟的產業優勢,以產業發展為契機促進學校專業的建設。2019年滄州工貿學校,與河北新龍教育集團共建“網絡安全”校企合作專業。依托北京現代汽車制造公司(滄州分公司),“訂單”培養中專班。2019年滄州工貿學校開設服裝設計與營銷專業,對接滄州明珠商貿(北京大紅門服裝城)服裝設計與營銷,對接服裝產業。滄州市職教中心與天悅飲食服務有限公司、滄州市奧盛國際跆拳道館、滄州金獅國際酒店等大型企業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學生,畢業后簽訂就業協議。學生畢業即就業實習,實現理論學習和實習崗位的完美對接。同時學生頂崗實習的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助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科學管理實習數據、統計和分析將實習工作更加規范、從而保障實習的效果和質量。達到校方想通過企業實踐與實習,人才鏈以及產業鏈的兩位一體聯合。企業而言,通過實習的管理系統學生實習數據的量化,得到符合企業需求的員工,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實現企業方對崗位的需求,學校方對人才的培養的對接。實現學校方的實踐教學,企業實際操作的對接。
綜上,通過以上分析和調研,發現滄州市中等職業學校的“互聯網+”產教融合有著內動力不足現象,有設施不達標現象等問題。期望該市在“互聯網+”的技術助力下,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方針,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深化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依托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科學戰略格局下,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典型的、先進的“互聯網+”背景下的新技術,加強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內涵建設、意識提高、拓寬辦學模式與渠道,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融合探索(包括一系列從招生、課程建設、學習模式、實習上崗、到人才共育)。積極依托信息化、現代化手段打造專業特色鮮明,服務滄州區域經濟的發展,教育管理質量提升,學生就業率高,符合企業用人評價的,服務市域經濟效果顯著的新型職業教育集團。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標準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