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燁
(盤錦市遼東灣實驗小學,遼寧 盤錦 124000)
為了保證審美教育開展更有針對性,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基礎特征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受到年齡特征的影響,小學生尤其是低年段小學生對于周圍的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對于那些遠離生活且概念抽象的事物則提不起學習興趣。相較于顏色單調的事物,色彩鮮明的事物更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火紅的太陽、綠油油的草地等都對學生的視覺審美產生了重要沖擊。由于缺乏必要的耐心,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很難全面開展觀察學習活動。受到天性使然,小學生的思維較為開闊,想象能力較強,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學生的想象力容易脫離實際,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審美觀念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小學審美教學體系初步形成,審美教學課程時長逐漸增加,教師更加關注審美教學方法的革新并開始積極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了不斷鞏固審美教學成果,部分學校圍繞審美教學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并獲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受到各地不同經濟條件和教學水平的制約,小學審美教學發展不平衡,一些學校在審美教學上存在顯著弊端,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受到年齡的限制,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美"的認知不夠明確。在小學低年段開設審美教學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源自于生活,小學低年級開設審美課程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形成審美能力,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然而,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對于審美課程的認識存在一定局限性,把審美教學禁錮在小學藝術教學課堂,忽略了對學生思想品質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一些學校,由于缺乏對審美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合理安排,導致各個學校審美教育發展不平衡。
其次,教師缺乏必要的教學理論體系支撐導致審美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呈現出業余性的特點。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成為教學的重點,很多學校重視到了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對于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意義,然而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只是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并沒有注意到學生審美能力、人文素養的提高,導致教學目標存在一定偏差。
從多年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難看出,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長期限制,小學審美課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被擱置忽略,在這一教育背景下培養出來的教師對于審美教育也缺乏必要認識,其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教學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適應新時期審美教學目標的要求。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這部分教師在開展學生教育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支撐,其課堂效率也受到嚴重影響。為了不斷提高小學低年段審美教學水平,必須從教師自身出發,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積極學習審美教育相關理論知識并應用到教學實踐,不斷促進審美教學課程的深入開展。
不管對什么教育來說,學生的主動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是審美教育的主體,激發學生對于審美的積極性有助于審美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學組織者應當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于審美的主觀性,提高對于賞析審美的吸引力。例如,采取多媒體放映的形式,利用動畫、圖片等對學生進行吸引,在學生有了主動性之后,再進行各方面的教育,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受到年齡條件的制約,小學低年段學習任務較輕,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為松散,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趣味性強且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例如,美術課是學生認識美的主要陣地,為了讓學生對美學觀念有個基本定義,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一些書畫展示活動,讓學生通過書畫鑒賞提高審美能力;再比如,在語文學習或者手工制作的課堂上,老師可以給學生開展隨堂欣賞課。通過對學生手工藝品的鑒賞評價強化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只要老師能注意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并注意發現各學科中的美學元素,在教學中凸顯美、展現美,必然會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更加有利,全面提升新時代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受到年齡特征的限制,小學低年段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領悟能力水平較低,學生對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差。為了不斷提高低年段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要積極開展自我學習,不斷增強自身理論知識修養,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審美教育融入到各個學科,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發現美、審視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