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小學,廣西 南寧 530105)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中小學教學觀念、教育制度和學科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大大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學語文學科,擔負著提高小學生思維認知水平和全方位發展的重任。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改變傳統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以促使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情感教育在當今的教育領域中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我國新課改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情感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目的,同時也是我國新課改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情感教學能夠讓學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得到提升,同時也能夠為實現小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利用情感教學方法對小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進行引導。
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是掌握字詞知識和文章內涵,更多的是要從文化價值和藝術內涵的角度理解語文知識的精髓。為了讓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體會,感受文字渲染下的藝術美和意境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全面展示語文知識。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不僅能夠實現現代化教育的轉變,還能夠改善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印象,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整體而言,信息技術的引入能夠最大化豐富語文知識的內涵,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展課堂知識內容,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機械性地授課,學生難以發揮思維的主動性,更多是被動地在聽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利用視頻、聲音和圖像等方式,提升課程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1]。
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融合,必須遵循實效性原則。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傳播最新的信息咨詢,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式,以此來促進學生在語文課上的知識內容學習。
結合信息技術的潛在優勢,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可體現其自身的輔助效果。信息技術的優勢性還體現在日常教學的各個方面。教師要對信息技術手段有更加全面的認知,綜合分析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改變,有效推動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不能全面認識到教師的授課內容,而是單純依靠理論知識來進行思維拓展。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材是小學生開展學習的主要。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小學生年齡特征、學習能力進行編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教學資源進行深入分析。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傳統的語文課堂可轉變為鑒賞型課堂[2]。學生能夠在互聯網中廣泛搜索相關的語文資料,轉變應試教育思維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本身的年齡就小,而且大部分小學生在家長呵護下并未真正接觸社會,社會閱歷和經驗比較欠缺,在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具有局限性,而且不能及時感知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因素。鑒于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小學生創設教學情景,以此來激發小學生情感思維,并使小學生的情感意識得到強化。
生活是知識產生的源泉。小學階段的教材內容大部分都與生活實際具有一定關聯。鑒于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自行上網查找,對調查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進行充分挖掘,,利用生活實際案例來實現情感教育,這樣能夠讓小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在治理教學環節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生活案例的選擇進行合理把握,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過于突兀的現象,從而對小學生的學習狀態產生影響。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中,教師首先要致力于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以朋友的身份來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夠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敢于表達自身觀點。如果教師僅僅是以教師的角色來對待學生,不能對小學生正確觀點的表達進行傾聽,很可能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會讓小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平衡感,這樣會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更大困難。
結語:小學生本身辨識能力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進行積極引導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作為小學教師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事物也是一個重要的責任。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源源不斷的滲透情感教育,徹底扭轉傳統教學模式下唯考試成績論的教學誤區。實現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對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健康成長都有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