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俏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加方鄉中心學校,廣西 南寧 530613)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學會學習,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批注式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什么是批注?批注的使用可以起到怎樣的效果?怎樣在閱讀資料、課文教材中加入批注?這是很多小學生并不熟悉的問題。我們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批注,怎么作批注,在哪里作批注。所以,教師提前做好示范非常重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摘選一篇課文給學生作為示范的樣板,然后帶領大家去為閱讀資料作批注,讓學生了解批注的用法。只有認識批注、了解批注,才能用好批注,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有更多收獲。
以課文《將相和》的教學為例。文章講述的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本身其實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教育意義。但是作為小學生,對于古代的故事卻并不十分感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用批注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熱情。比如,針對文中“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這一內容,教師寫下了這樣的批注:“藺相如真是個聰明的人。他能想到秦王想不到的主意,感覺像個特工一樣。”這樣一種批注方式,是模仿學生的視角對藺相如這個人物進行解讀的。通過這樣一種演示方式,讓學生明白了批注可以怎樣用,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教師還可以用同樣一段話來考驗其他學生的批注能力。我們隨機選擇3 名學生,讓他們分別針對這一段文字寫批注,然后讓大家一起看看誰寫的批注更生動、更有新意。在教師的演示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下,批注式的閱讀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所了解,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批注是一種對閱讀資料的注解方法。根據各類文章的體裁、題材不同,以及讀者的視角、思路不同,大家寫出來的批注也一定是不同的。基于語文教學的設計需要,我認為批注式教學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一定的角度和方向去解讀文章,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寫批注。如今,在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下,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要求下,我們對閱讀教學的目標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讓大家了解課文內容,了解生字或者成語,而是要深度了解閱讀資料中的內容,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的傳統文化,感受詩詞文章的創作技巧,從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文化的理解與傳承等多方面感受中國語言文化的魅力,接受語言文化的教育熏陶。
比如,我們在閱讀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時,其實課文本身在內容上并不難理解。但是對于其中的深層內涵,小學生卻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為了啟迪學生的深度閱讀與思維,我給大家布置了三個思考題,要求大家通過批注的方式來完成。(1)你覺得圓明園毀滅的原因是什么?(2)如果時空倒轉,你會如何去保護圓明園不被毀滅?(3)你覺得,為什么人們要對圓明園感到惋惜呢?你讀了這篇文章有怎樣的感想和體會?在這三個問題的引導下,同學們可以自行選擇一個問題去思考,然后用批注的方式在課文中相應的句段旁寫下自己的想法、體會。比如針對第一個問題,圓明園毀滅的原因,在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1860 年10 月6 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這幾句話非常簡單的提到了圓明園毀滅的原因,是因為有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闖入。但很顯然,應該有更深層的原因導致了侵略者的闖入。有的學生在這個句段寫出了批注“英法聯軍為什么會闖入圓明園呢?是因為他們侵略了我們的國家,是因為當時的世界并不和平,而當時的晚清統治者又軟弱無能。如果是今天,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這樣的批注,體現出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思考,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符合我們開展語文學科教育創新的目標。根據學生的批注,教師還可以跟進解讀,講述曾經的那段歷史,勉勵學生認真學習、積極進取,重新找回中華民族的榮耀,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深度的閱讀教學。
批注是學生讀書體會、思維的一種記錄和發散,它可以幫助學生對閱讀資料的寫作手法、創意風格、人物特色、故事情節、思想感情、關鍵元素等進行更細致的梳理和把握。通過在一篇文章中作各種各樣的批注,學生更容易對文章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認知。我們在組織開展批注式閱讀中,會鼓勵大家對自己的批注閱讀體會成果進行匯總,以講讀介紹的方式來作陳述。
比如,對小說《景陽岡》的批注講讀活動,學生結合自己在批注中的想法體會,對這個故事進行了生動的講述。由于批注中對人物、故事情節已經進行了暢想和提煉,使得學生在講故事中語句表達都非常流暢,描述的情節繪聲繪色。用這樣的方式,大家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也養成了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上或者課下,學生都會自覺地去作批注,加深了認知理解,這樣的閱讀教學更符合學科教育的需要。
總之,批注是學生與文本的心靈密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改進批注式閱讀的教學方法,讓批注式閱讀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